张天浩、张少龙:中国市场消费新格局 - 昆仑策
-
张天浩、张少龙:中国市场消费新格局
2025-09-28
【中制导读】
中国的消费升级是一场静水流深且又惊涛骇浪的全面革命。它意味着市场权力从生产者彻底转向消费者,消费者主权时代真正来临。
中国消费市场的活力不仅在于前端的百花齐放,更在于其后端产业链条在压力与动力双重驱动下所实现的惊人进化。”
01
中国进入消费元年
新格局的奠基与开启
“消费元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它并非指消费行为的起点,而是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消费心理发生了结构性、范式性的根本转变。这是一个旧周期落幕与新周期开启的里程碑,是消费取代投资和出口,稳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核心、最基础、最持久驱动力的历史性时刻。这个“元年”是一个过程,其能量积蓄于2010年代初,在2015-2018年间其特征全面显现,并于此后持续深化,彻底重塑了中国的经济景观与社会生活。
(一)元年的基石:宏观演进与政策意志的双重变奏
“消费元年”的到来,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和国家战略主动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水到渠成的必然。
1.经济基础的坚实跨越:收入增长与财富效应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数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国民财富实现了惊人积累。至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这是全球公认的消费社会门槛。根据世界银行和各国发展经验,跨越这一门槛后,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质的飞跃,从以满足衣食住行为主的“生存型消费”,全面转向追求品质、健康、体验和发展的“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一个数量庞大且仍在快速扩张的中产阶级群体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拥有可观的可支配收入,更具备现代消费观念和强大的购买力,构成了消费市场最活跃的主体。此外,房产增值带来的财富效应,以及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财产性收入增长,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为“消费元年”提供了最坚实的物质基础。
2.国家战略的主动转向: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后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三期叠加”的深层次矛盾,中国政府深刻意识到,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将经济增长的动力锚定在内部需求上,成为必然的战略选择。“扩大内需”被提升至国家战略的核心位置,而“促进消费”则是扩大内需的关键抓手。“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将时尚消费作为培育新型消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为“消费元年”的深化提供顶层设计支撑。这一战略转向体现在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具体政策中: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消除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和高品质供给,从生产端为消费升级扫清障碍。
(2)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减税降费:旨在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直接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个税起征点提高、专项附加扣除等政策,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增强了“能消费”的底气。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速覆盖全民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网络建设,缓解了居民的后顾之忧,从“敢消费”层面释放了长期被抑制的消费潜力。
(4)“双创”政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了市场活力,催生了无数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品牌,极大地丰富了消费供给,满足了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二)元年的标志:技术革命与代际更迭的共振
“元年”的标志性特征,是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彻底普及所带来的消费生态革命,与作为数字原住民的“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这两大事件的历史性交汇。
1.基础设施革命:移动互联、支付与物流的“新三驾马车”
(1)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4G网络的全面覆盖和智能手机的极致渗透,将超过十亿人接入了高速移动网络。消费行为得以彻底摆脱PC的物理束缚,变得随时随地、碎片化、场景化。电商的主战场从电脑屏幕转移至方寸之间的手机屏幕。
(2)移动支付: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普及,构建了全球最便捷、最安全的电子支付环境。支付环节的摩擦几乎被降为零,极大地促进了即时消费,完成了线上消费闭环的最后一块拼图。
(3)现代物流体系:以菜鸟网络、京东物流为代表的中国智能物流体系,实现了“下单次日达甚至当日达”的高效体验。物流不再是电商的瓶颈,而是其核心竞争力,它重新定义了消费者对“效率”的期待,支撑了消费需求的即时满足。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新消费生态的底层操作系统,重塑了“人、货、场”的关系。社交媒体(微信、微博)、内容平台(小红书、抖音)与电商平台(天猫、京东)深度融合,催生了“社交电商”“内容电商”“直播电商”等全新业态。消费不再是单纯的买卖行为,而是集内容浏览、社交分享、互动体验、即时购买于一体的综合过程。
2.核心人群变迁:Z世代的消费主权宣言
“Z世代”(指1995-2009年出生的人群)登上消费舞台中央,是“消费元年”最显著的人口学特征。他们是真正的“数字原住民”,天生熟悉互联网,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模式与其父辈截然不同,重新定义了市场规则:
(1)为热爱与兴趣付费:他们的消费决策高度情感化,愿意为符合自己兴趣圈层(如二次元、电竞、潮玩、国风)的产品和服务支付高额溢价。功能价值让位于情感价值和社交价值。
(2)注重产品外观设计与感官体验:产品的外观设计、包装质感、开箱体验变得至关重要,视觉与触觉体验成为消费决策的重要考量。
(3)民族自信与“国潮”认同:成长于中国国力强盛期的他们,拥有强烈的文化自信,不再盲目追捧西方品牌,而是热衷于发现和支持兼具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设计美学的国产品牌。国家鼓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融合,进一步推动“国潮”从消费潮流升级为产业发展方向。
(4)深度参与和个性表达:他们不满足于被动接受,渴望参与产品共创、品牌建设,通过消费来塑造和表达独特的自我身份。
(三)元年的实践:新消费品牌的范式革命
“元年”的实践,体现在一大批深刻理解新规则的新消费品牌的现象级崛起上。它们完美地捕捉并满足了新时代的需求,其中泡泡玛特(POP MART)是最具研究价值的典范。
在传统观念中,玩具是儿童的专利或极客的收藏。但泡泡玛特通过其开创性的“盲盒”模式,将潮流玩具(潮玩)成功推向了大众消费市场,尤其是年轻女性和Z世代。它销售的远不止一个精致的vinyl玩具(如其标志性的Molly系列),更是一套精心设计的心理体验机制:购买时的未知与期待、拆盒时的惊喜或失落、收集整套的成就感、交换重复款的社交互动、以及在社交媒体上展示“隐藏款”所带来的认同感和满足感。
泡泡玛特的爆炸式增长,是“消费元年”所有核心要素的集中体现:
1.精准击中Z世代情感需求:它完美契合了Z世代对“治愈”“陪伴”“收藏欲”和“社交价值”的深层心理需求。
2.构建强大的IP生态:它不是一家玩具公司,而是一家基于IP的娱乐公司。通过签约艺术家、孵化IP、构建丰富的故事宇宙,它赋予了产品超越物理形态的文化价值和情感连接,建立了极高的品牌壁垒。
3.全渠道触达与体验:“天猫旗舰店+微信小程序抽盒机+线下直营店+机器人商店”的组合,无缝覆盖了用户所有生活场景。线下门店设计时尚、体验感强,本身就是强大的品牌宣传和流量入口。
4.数据驱动的运营:通过各渠道的销售数据、用户抽盒行为、社交媒体热度,精准指导IP开发、生产计划和库存管理,形成了高效的闭环。
泡泡玛特在2020年的上市及其巅峰时超过千亿港元的市值,向市场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一个基于情感、体验、社群和IP的新消费时代已经不可逆转地到来。它宣告了传统消费逻辑的终结,定义了“消费元年”的终极内涵:消费的核心动能,从“需要”转向了“想要”;消费的决策依据,从“性价比”转向了以情感价值为核心的判断标准。中国消费市场,由此驶入了一条波澜壮阔、充满无限可能的新航道。
02
中国消费升级加快
多维跃迁与动力迭代
“消费元年”开启了新消费时代的大门,紧随其后的便是一场不断加速、范围不断扩大的消费升级浪潮。当下的中国消费升级,早已超越了“买更贵的东西”这一简单维度,演变为一场在品质、结构、模式、价值观等多个层面同时发生的、系统性的深刻跃迁。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在全球消费史上都堪称独一无二。
(一)维度跃迁一:从“量”到“质”的全面进化
这是消费升级最基础、最广泛的层面。消费者对产品的追求,从“有没有”升级为“好不好”,对品质、安全、健康、工艺提出了极致要求。
1.食品领域:有机、绿色、零添加、低糖、低脂成为关键词。简爱酸奶强调“无添加”,钟薛高雪糕主打高品质原料和独特设计,元气森林用“0糖0脂0卡”概念掀起了饮料革命。消费者愿意为更健康的成分和更透明的信息支付溢价。
2.家电与消费电子领域:消费者追求更好的技术、设计和用户体验。戴森的吹风机和吸尘器、美诺的洗衣机和烘干机等高端品牌备受追捧。扫地机器人、洗地机、洗碗机等“解放双手”的品质生活家电爆发式增长。华为、小米等国产品牌则通过出色的设计和技术创新,在高端市场与国际品牌分庭抗礼。
3.美妆个护领域:“成分党”崛起是中国消费升级的典型缩影。消费者不再是品牌的盲目追随者,而是成为研究烟酰胺、视黄醇、玻色因等化学成分的专业群体。他们关注产品的实际功效和安全性,推动了像华熙生物、薇诺娜这样的功能性护肤品牌快速发展。
(二)维度跃迁二:从“商品”到“服务”的结构性转变
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占比持续提升并占据主导地位,是消费升级最核心的特征。教育、文旅、健康、养老、娱乐等服务性消费成为增长最快的新引擎。
1. “体验经济”繁荣:人们越来越愿意为“经历”和“时间”付费。从走马观花的打卡式旅游,转向深度文化体验、野外露营、精品民宿、沉浸式剧本杀等。滑雪、冲浪、潜水、瑜伽等运动成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2.知识付费与自我投资:得到、知乎Live、混沌大学等平台满足了都市人群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需求,知识消费成为一种新时尚。
3.健康服务需求激增:随着健康意识提升,定期体检、基因检测、齿科正畸、医疗美容、心理健康咨询等专业健康服务从奢侈品变为越来越多人的常规消费。
4.便捷化生活服务需求:美团、饿了么等平台提供的到家服务(外卖、送菜、保洁、按摩),其本质是消费者购买“便利”和“时间”,将自己从繁琐家务中解放出来,去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
(三)维度跃迁三:从“大众”到“个性”的价值分化
统一化、标准化的产品无法再通吃市场,个性化、定制化、小众化成为主流。这背后是消费文化的自信和圈层化趋势,而国家出台的《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明确支持定制化、个性化时尚产品发展,进一步为这一趋势提供政策助力。
1.“国潮”的全面崛起: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消费升级现象。李宁的“中国李宁”系列登上国际时装周,安踏通过收购和研发成为世界级体育用品集团,花西子以“东方彩妆”为定位,其雕花口红和陶瓷彩妆盘成为现象级产品,完美日记凭借高性价比和社媒营销快速成长。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通过消费国货来表达文化认同和审美自信,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支持,更推动“国潮”成为连接文化与消费的重要纽带。
2.圈层经济的深度繁荣:基于强烈兴趣爱好的亚文化圈层催生了庞大的消费市场。二次元手办、电竞装备、潮玩收藏、露营器具、陆冲板、汉服、JK制服……每一个圈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语言、消费符号和忠诚度极高的用户。品牌想要触达他们,必须放下身段,深入理解圈层文化,提供高度专属化的产品和服务。泡泡玛特的成功,正是深度绑定并服务于潮玩这一特定圈层的成果。
(四)维度跃迁四:从“功能”到“情感”与“意义”的价值升华
这是消费升级的最高层次,是“情感价值优先”彻底战胜“性价比优先”的体现。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产品本身,更是产品所代表的生活理念、价值主张和情感寄托。
1.绿色与可持续消费:为使用环保材料、可回收包装、符合“碳中和”理念的产品支付溢价,正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自觉选择。消费行为与个人社会责任、环保理念绑定,这与国家“推动绿色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政策导向高度契合。
2.文创消费与知识付费:购买故宫文创、敦煌文创产品,是为了获得其承载的历史知识和文化沉浸感。购买博物馆联名产品、艺术衍生品,是为了支持创意和艺术本身。
3.情感消费与陪伴经济:泡泡玛特的盲盒,其核心价值是抽取时的惊喜感、收藏时的满足感以及社交分享带来的认同感。它的使用功能几乎为零,但情感价值突出。同样,养宠物的盛行催生了庞大的“宠物经济”,消费者为宠物购买优质食品、智能用品、甚至宠物殡葬服务,本质是为情感陪伴付费。
(五)加速的动力引擎:技术、供应链与资本的三位一体
消费升级的不断加速,离不开三股强大力量的持续助推,而国家政策的引导更让这三股力量形成合力:
1.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让平台和品牌能够前所未有地精准洞察每一个消费者的个性化偏好,实现“千人千面”的推荐和营销。云计算能力使得处理海量消费数据、实时调整策略成为可能。《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推动数字技术与消费深度融合”,为技术赋能消费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持。
2.成熟且敏捷的供应链网络: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反应最快的工业供应链体系,被称为“世界工厂”的深厚积淀在此刻转化为巨大优势。它能够迅速地将一个新的消费创意转化为高质量的产品,并实现小批量、快反应的柔性生产,完美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3.风险资本的大规模投入:敏锐的风险资本大规模涌入新消费领域,投资于新品牌、新渠道、新供应链技术。资本的力量极大地加快了新品类从0到1的孵化过程和从1到100的扩张速度,催生了行业竞争的“加速扩张模式”,同时也带来了泡沫化的争议。
综上所述,中国的消费升级是一场静水流深且又惊涛骇浪的全面革命。它意味着市场权力从生产者彻底转向消费者,消费者主权时代真正来临。任何一个品牌,都必须保持极大的敬畏心和快速的迭代能力,深度洞察消费者日新月异的情感与价值需求,才能在这场不断加速的升级浪潮中不被淘汰,赢得未来。
03
时尚消费引领智制
需求端反向驱动供给端的革命
近年来,国家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提出以时尚消费需求为导向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C2B/C2M(Consumer to Business/Manufacturer)等新模式发展,为时尚消费引领智能制造提供了政策保障。当消费升级进行到深处,其影响力必然穿透流通环节,以前所未有的力量直接作用于最上游的生产制造领域,引发一场由需求端(以时尚消费为代表)引领的供给端(智能制造)的深刻革命。这彻底颠覆了工业时代以来“我生产什么,你买什么”的B2C模式,确立了“你想要什么,我就能精准、高效、个性化地生产什么”的C2B/C2M新模式。时尚消费领域,因其变化速率极快、生命周期极短、个性化要求极高,天然成为了这场“智造”革命最前沿的试验场和最强劲的先行者。
(一)引领之因:时尚消费的“快、柔、准”终极倒逼
传统的大规模、标准化、长周期的“福特式”生产模式,在面对当下的时尚消费需求时,显得笨重、迟缓和风险极高。
1.“快”:Z世代追求快速迭代的新鲜感,社交媒体加速了潮流的传播与消亡周期,一个网络热门产品的生命周期可能只有几周。传统的“期货制”(提前6-9个月预测流行、下单生产)模式,极易造成巨大的库存积压,曾是无数服装品牌的难题。
2. “柔”(柔性):个性化、定制化是小众圈层和彰显自我的核心需求。标准化的S/M/L码无法满足所有人,消费者渴望独一无二的设计、专属的配色甚至个人的符号。这与大规模生产的天性根本相悖,而国家支持柔性生产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政策,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方向。
3. “准”(精准):在圈层经济下,热门产品不再具有普遍性。一个设计可能只在二次元圈层广受青睐,而另一个则只打动露营爱好者。传统“广撒网”式的铺货策略效率低下,需要精准预测不同小群体的偏好。
这种日益尖锐的矛盾,倒逼制造企业必须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变得更快、更柔、更智能。小单快反(小批量、快速反应)不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的必选项。而实现这一模式的唯一路径,就是构建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的智能制造体系。
(二)智制之核:数据流牵引的柔性供应链生态
智能制造绝非简单地“机器换人”,其核心在于数据的自由流动和无缝转化:将消费互联网端产生的海量、实时需求数据,逆向传导至设计、采购、生产、物流等制造全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使之成为一个高度协同、灵敏反应的有机整体。
1.需求洞察与智能预测:品牌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小程序、线下智能门店等全渠道,实时收集用户的点击、浏览、收藏、购买、评价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和AI算法,可以近乎实时地监测流行趋势变化、精准预测潜在热门产品、甚至让用户通过投票等方式参与前端设计决策。阿里旗下的“犀牛智造”正是此类实践的先锋,它试图将淘宝天猫的消费趋势数据直接用于指导服装生产线的排产,这与国家“推动消费数据赋能生产制造”的政策要求高度契合。
2.智能设计与数字孪生:利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3D建模与渲染技术,设计师可以快速完成设计并生成逼真的数字样品,大幅缩短传统物理样品制作的时间和物料成本。数字样品可用于线上预览、虚拟试穿、营销推广,甚至可以直接生成数据包连接至后续的自动化裁剪设备,实现“所见即所得”的无缝转化。
3.柔性化生产与智能工厂:生产线本身必须进行革命性改造。在服装行业,智能吊挂系统、可自由组合的生产模块单元(U型线)、以及应用了AI视觉识别的自动裁剪和缝纫设备,使得同一条生产线能够在最小订单量的约束下,快速切换生产不同款式、颜色、尺寸的产品。在更广泛的领域,工业机器人、3D打印技术(在鞋履中底、眼镜框、齿科等领域已广泛应用)使得“大规模定制”从概念走向现实,国家对智能制造装备研发的支持,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
4.智慧仓储与敏捷物流:自动化立体仓库、AGV(自动导引运输车)、无人机、智能分拣机器人系统,能够高效处理海量SKU(库存单位)和日益频繁的零星订单(一件代发)。算法会优化拣货路径和包装方案,并指挥货物从距离消费者最近的仓库或线下门店发出,实现效率与成本的最优解,支撑“快反”模式下的极致用户体验。
(三)案例深析:泡泡玛特——隐藏于潮流背后的精密智造引擎
泡泡玛特常被看作是一家成功的品牌和零售公司,但它的核心竞争力,同样隐藏在其背后一套精密运作的、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与供应链体系之中。它是“需求引领智造”的绝佳范例,其模式也符合国家“以消费需求牵引供应链优化”的政策导向。
1.数据驱动的IP决策与精准企划:泡泡玛特绝非盲目开发新IP或系列。其决策高度依赖于数据。它会深度分析各渠道数据:线上抽盒机的购买频次和序列、天猫旗舰店的销量与评价、小红书和微博上的话题热度与用户晒图、甚至二手平台(如闲鱼)上不同款式的交易价格(这是衡量市场渴求度的最真实指标)。通过这些数据,公司可以精准判断哪个IP角色(如Molly、DIMOO、SKULLPANDA)更具市场潜力,哪个系列可能成为热门产品,从而科学地决定资源倾斜方向、生产数量以及推出节奏,极大降低了研发和库存风险。
2.与顶尖智能制造伙伴的深度协同:潮玩的生产是精密制造的过程,涉及复杂的3D建模、高精度模具开发、食品级PVC料注塑、手工涂装等一系列环节,对品质一致性要求极高。泡泡玛特与行业顶级的制造服务商(如一些为全球顶级品牌代工的港股上市公司)合作。这些工厂拥有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数字化的生产管理系统(MES)和严格的品控流程,能够确保在高峰期同时管理上百个模具的生产排期,并将涂装环节的色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实现高品质的规模化柔性生产。
3.全渠道库存的智能调度与履约:泡泡玛特的销售矩阵包括线上(天猫、小程序)、线下(直营店、机器人商店)。其核心系统需要实时同步全球所有渠道的库存数据,成为一个智能的“调度中枢”。根据实时销售数据、地域分布、预测模型,系统会自动指挥货物的调拨与补充。例如,预测到某城市线下店某系列即将售罄,系统会自动从区域中心仓补货;线上用户下单,订单可能被智能分配至最近的门店进行发货,实现库存效率最大化与配送成本最小化。
泡泡玛特的案例雄辩地证明,一个成功的现代时尚消费品牌,其前台是优质的营销、情感化的设计和社群运营,而其中后台支柱,必然是强大的、以数据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和智慧供应链能力。本质上是数以千万计的消费者,用每一次的点击、分享、购买和评价所产生的数据流,在不知不觉中共同指挥着后端的工厂该如何设计、生产多少、以及运往何方。
(四)未来展望:消费与智造的深度融合与无限场景
未来,由时尚消费引领的“智制”革命将走向更深、更广的融合,在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下开启无限想象空间:
1.极致个性化定制(B2C2M):消费者将从“在已有款式中选择”升级为“直接参与或主导设计”。利用身体3D扫描、AI设计算法推荐,用户可以直接向智能工厂下单定制完全合身的服装、独一无二的鞋履、印有自己面孔的潮玩。消费者即设计者,这与国家“支持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政策方向高度一致。
2.可持续时尚的闭环:智能制造通过精准按需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浪费和库存。通过新材料研发(如菌丝体皮革、海洋回收塑料制成的面料)、旧衣回收再制造技术,构建“生产-消费-回收-再生”的绿色闭环,响应消费端日益强烈的环保诉求,也契合国家“推动时尚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要求。
3.虚拟时尚与数字孪生:数字商品(虚拟服饰、虚拟鞋、数字藏品潮玩)将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其设计、生产(建模、渲染)、展示完全在数字世界中完成,是智能制造在元宇宙中的延伸。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商品将形成联动与互补,国家对数字经济和虚拟产业的支持,将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4.预测性制造与分布式生产:AI预测能力将进一步加强,甚至能在某种潮流被广泛意识到之前就提前部署小批量生产。结合3D打印等分布式制造技术,未来生产可能发生在更靠近消费者的城市微工厂中,实现真正的“本地生产、本地消费”即时模式,这与国家“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化、本地化发展”的政策导向相契合。
结语
中国市场消费的宏大叙事,是一曲需求与供给相互激发、协同共进的交响乐。“消费元年”以恢宏的序曲拉开了新需求的帷幕,“消费升级”以丰富多彩的乐章奏响了市场演进的主旋律,而“时尚消费引领智制”则进入了最为激昂澎湃的第三乐章,标志着供给端在需求端的精准指挥和国家政策的有力引导下,完成了从“制造”到“智造”的深刻蜕变与精彩变奏。从泡泡玛特等无数案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消费市场的活力不仅在于前端的百花齐放,更在于其后端产业链条在压力与动力双重驱动下所实现的惊人进化。这场由消费端发起、席卷全产业链的深刻变革,正在重塑“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奠定中国经济的韧性基础,并为全球市场格局的演变注入强大的东方动能与智慧。
张天浩,江西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专业学生
张少龙,中国市场消费文化学者,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
来源:中制智库微信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