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夜发生的上海外滩踩踏事故,36人死亡,49人受伤。
此前的2013年端午节前,我在上海外滩,看到新建的观景平台,当时就觉得诧异。
再往前追溯,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前,我曾去上海,当时看到外滩封路,以为是为迎接世博会做些道路修补或外滩建筑外墙立面装修。外滩事故之后,我猜想,当时应该就是在建这观景平台。
因为横空出世这样的观景平台,站在外滩马路上眺望黄浦江对岸的陆家嘴,只能看到“东方明珠”顶部这三分之一。这与我1995年外滩看“东方明珠”,感觉大相径庭。
万吨巨轮可沿黄浦江直接驶抵上海市中心,曾经是大上海最骄傲的市景;上世纪八十年代,外滩黄浦江岸边成为上海最壮观的恋爱角,傍晚时分一位难求,以至于有人霸位转售,也成为大上海最美的风景线。如今,观景平台一建,这一切瞬即化为乌有。
观景平台如长长的挡浪堤一样横亘在眼前,让站在外滩马路上看浦东的畅快变成了压抑。我当时的第一感觉是,这样的建筑挡了外滩建筑的门面,按照中国古代堪舆学的观点,那是破坏了外滩建筑的风水------我当时倒没有想到观景平台的台阶不久会酿出跨年夜那样的大祸。
我也看过重庆朝天门码头的观景平台,那里是低洼之地,没有地儿供游人登高望远,朝天门观景平台遂成了重庆旅游新景。上海外滩与朝天门码头地势迥异,这里一马平川无挡无碍,没啥必得登高才望得见的风物。要说上海外滩建观景平台是为着防洪,可百年来没听说外滩建筑有遭黄浦江水患威胁的啊。
上海外滩观景平台的建设碑文上说,建设该平台是上海市当年“为民办实事”的几件实事之一。不知道建这样的平台,有没有事先征求民意。而更让人纳闷的是,哪怕是出了那样严重的跨年夜踩踏事故,迄今也从未公开听说过国内建筑学界有关于外滩观景平台建设科学性的任何质疑声。
同样让我吃惊的是上海南京路。按说,这样闻名的道路,与外滩一样,都是类似国保级文物的存在,应该尽量维持原貌才是。可有一次,我竟看到南京路的两端,各新建了一段高墙,横亘在道路中央。南京路原本无挡无碍直抵外滩的顺畅,被高墙横亘造成的突兀感取代,让人顿生强烈的不适感。
恰在2014年夏天,我儿子和他女朋友大学毕业,拿到上海一家企业的offer,幸好因为不满意工作环境,只在上海呆了72小时就打道回府。听闻踩踏事故,我对儿子说:“你们要是没及时回来,大概率也会出现在踩踏事故的现场。小城市人欲变成大城市市民,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确实,后来我听一位同事说,他儿子的中学女同学,就死在那场事故中,同事还去帮忙料理了后事。
近日看到一篇题为《少找点事干 多解决些问题》的网文,文章说:
“忙”似乎已经成了一些机关的常态。人们不禁要问:“忙”是不是都有必要?在工作中,我们常目睹这样的场景:一些工作表面上热闹非凡,文件纷飞,会议连连,忙得不亦乐乎。然而,深入探究后不难发现,其中形式主义之风盛行,工作成果乏善可陈。这种“虚假繁荣”不仅极大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给基层单位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工作氛围催生了一种扭曲的观念,即“工作数量即代表成绩”,导致大量工作沦为自娱自乐的游戏,背离了服务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初衷。
许多所谓“为民办实事”工程,有没有征求过百姓和专家的意见,重大决策出台的民主程序是不是存在明显漏洞,甚至哪怕不完善的民主程序中是不是还存在着严重的走过场式形式主义?一厢情愿自说自话、画蛇添足出力不讨好式地“代百姓立言”,真的值得认真反思。即如外滩观景平台和南京路两端新墙,有必要重新征求专家及市民意见,如果实在属“建设性破坏”“创造性破坏”,拨乱反正及时拆除才是真正的尊重民意求真务实。
(作者:陶余来;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