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无论晋商徽商,发财后必回老家,买房置地娶小老婆,否则便感觉如项羽“衣锦夜行”无以显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有萌芽、难发展,很大程度上,正是将活钱变不动产的土财主心理所致。一旦时局动荡或日寇来袭,逃难“跑反”,只有任田地荒芜、房屋被焚。
如今,中国年轻人结婚必买房,甚至不惜终生当房奴,也不无这种历史心理的基因传承。难怪有人戏称中国房地产业疯涨,乃“丈母娘经济”。
“一鲸落,万物生。”事实上,房地产业式微,“公寓产业”正可趁势代之而兴。
有那按揭款,不如住公寓:不用自己做饭、自己洗衣,甚至不用自己烧水,一天四顿(含夜宵),都可以有公寓“自助餐”解决。公寓甚至可以推出ABC套餐,比如A套餐床单一天一换,B套餐床单一周一换,C套餐床单一月一换……
查韦斯是毛主席的粉丝,他在委内瑞拉就推行“大食堂”。而中国人提起“大食堂”,总有“饿死人”的记忆。其实那不是“大食堂”的原罪。“58年,吃饭不要钱”,这是当年流传甚广的一句话。既然“不要钱”,谁还珍惜粮食?所以说“不要钱”才是当年“大食堂”饿死人的根源。
“家家点火,户户冒烟”,针对这,1958年时是进行过有力打击的。哪怕是夜里,谁家烟囱冒烟,要是被发现,可是要连锅也会被砸的。
不允许家家烧饭有没有道理呢?最起码的,吃大食堂一顿只要一根火柴点火,而户户自己烧饭,家家都需要一根火柴。家家各自买菜,量小没有议价权,而且分户零星散买食材,出了质量、安全等问题,也不好源头追溯。再者,从生态环保角度看,家家厨房油烟不可能都作合格处理再排室外,只有大食堂才有财力购买专业设备,实行过滤达标排放。而且,大食堂有专业的红案白案厨师,烹饪更讲究,菜品更繁多,这也不是一家一户所能比拟……
住公寓,不买房,拎包入住,自由走人,变“私人房产”为“共享居室”,既可大大提升居住利用率,还便于人员城市间自由流动,省了买房卖房频繁交割的麻烦。“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话用在“公寓产业”上还真不无道理。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
各级政府可以率先尝试,收购若干新开楼盘,成立几家国有公寓公司。国家层面可推出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公寓经营成本,以较低廉的价格吸引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入住,进而带动民营企业回购市场退房和滞销房产,参与“公寓产业”经营。最终,彻底扭转中国人“购房安居”的积习,卸下身上沉重的“蜗牛壳”,让大量沉淀的购房资金变成活资本,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繁荣发展。
(作者:陶余来;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