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的北京天气像坐“过山车”要么高温闷热,要么狂风骤雨,这样的天气无不给快递、外卖等行业的正常工作带来困难。北京西城区新建新就业群体24小时服务驿站投入使用,这一“小空间”不仅能为新就业群体带来便捷,更加能彰显出基层治理的“大学问、大担当”。
人民至上,用“小空间”送“大便捷”。夏季来临,除了酷热难耐的温度外还有强降雨天气,这都给新就业群体带来极大的麻烦,而全市1.42万个城市驿站的开放给这类群体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走进驿站,窗户上贴着窗花,显得十分温馨;设有休息区、就餐区、学习充电区、心理咨询等多个功能区域,满足各种需求;冰箱、饮水机、雨具、医药箱、打气筒、维修工具、应急物资等一应俱全,满足各种临时需要。基层治理主要解决的是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而城市驿站细致入微的各类设施彰显出人民政府为人民的工作理念,真正为人民群众做实事、谋便捷。
倾听民意,用“小平台”汇“大民智”。城市驿站不仅是休息站,更是社情民意的收集站。每天都与一线劳动者、普通市民接触,让驿站成为了了解民生百态的“前沿阵地”。社区工作人员与之日常交流中,能够最直接地听到普通民众的心声,了解他们的诉求;能够直接听到关于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的“金点子”。另外驿站中还设有意见收集箱、线上意见收集小程序,让群众反馈更方便,让政府整改更及时。这个“小平台”,构建了一条自下而上的民意直通车,让城市治理者“听得到声音,看得见需求”,实现了政府决策与民众期待“同频共振”,汇聚起人民城市共治共享的“大民智”,让基层治理更“接地气”,更符群众心意。
创新助力,用“小场景”塑“大氛围”。某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主任说道:“为了小哥刹这一脚、停这一次,我们更要关心他们的需求。”基层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全社会行动起来那就是一种风气,一种助人为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就像城市驿站的出现就将会带动一批人去投身于基层服务,通过影响一批又一批的人就会改造整个社会的风气,从城市驿站构筑出的“暖心港湾”发展到整个社会的“服务绿洲”,并且也在潜移默化中倡导着诚信、友善、互助的社会新风尚。这个创新的“小场景”塑造出整个城市开放、包容、诚信、友善的“大氛围”,极大的提升了城市的人文魅力和软实力。
基层治理在于“制”更在于“智”,城市驿站更像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发着光,照亮城市中的各个角落,温暖着每一位奋斗者的身影,也点亮了现代城市治理中那份最可贵的“人本”之光。
(作者:杨天瑞,河北省吴桥县沟店铺乡人民政府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