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的热播,恰似一记当头棒喝,让我们重新审视曾席卷社会的“民国热”思潮。
21世纪初,一股“民国热”悄然兴起。民国图书、教材、将领传记等题材的出版物,以及相关影视作品,一度充斥文化市场。后来,这股热潮似乎慢慢降温,从喧嚣走向平静。但它并未真正消散,其影响如同细密水流,悄然渗透进国民认知与文化生活的缝隙,重塑着大众对那个特殊时代的印象,而这份重塑背后,我们仍需保持清醒审视。
曾几何时,学术出版领域以《南渡北归》为代表的著作,将民国勾勒成“大师辈出、思想自由”的黄金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成为追捧焦点;网络与媒体中,“民国四大美女”“四大美男子”的噱头、“才子佳人”的浪漫段子,再加上对上海滩灯红酒绿的渲染,共同编织出一场关于“风雅”“浪漫”“自由”的集体想象,甚至连一些双手沾满共产党人和老百姓鲜血的民国将领,也被包装得温情款款地“重出江湖”。即便像《繁花》这样的影视剧,也在不知不觉中延续着对所谓“海派风情”的片面想象。
如今,《沉默的荣耀》的热播,仿佛一记重锤,帮助我们跳出浪漫化滤镜,开始尝试触碰历史的真实肌理。
值得注意的是,民国热降温了,远远没有退出。它的影响已内化为一种隐性的文化存在。
在文化消费场景中,民国元素从未真正退场——咖啡馆里的复古海报、摄影工作室的“民国风”套餐、街头巷尾流行的改良旗袍,这些符号早已剥离民国的真实历史背景,成为承载怀旧情绪的商品,悄然融入日常;在历史认知层面,更值得警惕的是,随着民国热“降温”,一种扭曲历史的倾向却在暗滋暗长:一大批被包装成“举止斯文、衣冠楚楚、亲民睿智”的民国“将领”重新进入公众视野,他们所代表的、曾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共势力,被披上了人性化外衣;甚至在抗战历史叙事中,国共两党的贡献出现颠覆性表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中的卓越贡献,正被悄然挤出主流认知。
因此,在承认民国热或许存在些许积极意义的同时,必要的警惕绝不能缺位。民国热从诞生之初就并非纯粹的历史兴趣,它裹挟着复杂因子:部分人将民国理想化为“民主自由”的范本,以此对现实进行隐性批评,甚至发展出对“中华民国”符号的病态缅怀,这本质上是意识形态博弈下的历史误读;而长期以来历史教育的不足,让不少公众缺乏对民国历史的系统认知,容易被片面信息误导,将那个战乱频仍、民生凋敝、腐败成风、帮派林立,面对外敌入侵却束手无策、内部各怀鬼胎的国民党政权统治时代,错认成“被低估的盛世”。
今日重审民国热,《沉默的荣耀》无疑是一个重要参考系。我们既要看到它在丰富历史认知、激活文化创意上的有限积极意义,更要警惕其背后潜藏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历史从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对民国的追忆,不该是脱离现实的浪漫幻想,而应是基于真实史料的理性审视。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曾极其残酷血腥,民国政府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的敌视从未真正消失,只是变换了表达方式。
必须提醒世人:中国共产党才是历史的正义一方,才是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我们切莫在意识形态斗争的浪潮中迷失方向。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