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经济理性正在重塑二十一世纪的国际贸易格局。当哈萨克斯坦的猪肉走向中国人的餐桌,我们看到超越宗教教条、务实发展的现代范本。一纸猪肉贸易协议,折射出现代化进程中务实经济规律对传统宗教教义的超越。
哈萨克斯坦农业部与中国海关总署签署《输华猪肉检验检疫和安全要求议定书》,标志着这个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正式打开中国猪肉市场大门。
哈萨克斯坦的猪肉出口决策建立在深厚的世俗化基础之上。苏联时期长达数十年的世俗化改革,成功削弱宗教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干预。如今,哈萨克斯坦的清真寺更多作为文化传承的场所存在,而非干预经济活动的机构。
伊斯兰教法在该国不构成对世俗经济活动的约束,这为猪肉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制度空间。这种政教分离的现代化道路,使得哈萨克斯坦能够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制定产业政策。
从全球视角看,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等国的世俗化模式证明,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发展路径。宗教作为个人信仰领域的事务,与经济产业发展可以形成并行不悖的格局。
哈萨克斯坦北部俄族聚居区的养猪业有着深厚历史根基,由苏联时期迁入的斯拉夫人和德裔群体发展延续。尽管全国生猪存栏量仅为苏联时期峰值的1/3,约100万头,但这一产业已成为特定区域的重要经济支柱。
面对国内人均猪肉年消费量不足5公斤的狭小市场,哈萨克斯坦猪肉产业长期依赖出口生存。自2017年起,政府每公斤猪肉提供约1.6元人民币的补贴,充分表明国家层面对这一产业的支持态度。
哈国政府设定对华年出口10万吨的目标,这一数据相对于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虽然不大,但对哈萨克斯坦而言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机遇。在现实经济需求面前,政府选择务实主义的经济政策。
对中国而言,与哈萨克斯坦的猪肉贸易协议具有显著的供应链多元化价值。在非洲猪瘟疫情长期影响的背景下,开辟新的猪肉进口渠道有助于分散供应链风险,减少对西班牙、巴西等传统进口国的过度依赖。
这一协议将强化“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农产品贸易通道建设,为后续的牛羊肉、乳制品等农产品合作奠定基础。中企可能投资哈国冷链物流设施,同时推动人民币结算在双边贸易中的使用。
哈萨克斯坦通过“非清真”产业激活经济,印证现代社会的发展逻辑:生存与发展需求高于宗教戒律。这种务实态度正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必要条件。
哈萨克斯坦国内也存在文化张力,部分银行曾拒绝对养猪业放贷,社会观念阻力仍然存在。然而,经济规律正在逐步消解传统观念的束缚。
出口猪肉到中国将直接拉动哈萨克斯坦北部农村就业,盘活苏联时期遗留的养殖基础设施。这种经济收益最终将惠及全体国民,超越局部文化争议。
随着首批哈萨克斯坦猪肉即将运抵中国港口,一条连接中亚与东亚的农产品贸易新通道正在形成。数字昭示未来:哈国计划实现对华年出口10万吨猪肉的目标,虽然仅占中国年消费量的极小比例,但这一突破具有标志性意义。
我认为:经济理性正在重塑二十一世纪的国际贸易格局。当哈萨克斯坦的猪肉走向中国人的餐桌,我们看到超越宗教教条、务实发展的现代范本。一纸猪肉贸易协议,折射出现代化进程中务实经济规律对传统宗教教义的超越。(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