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表述是这样的: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创新开展“戏曲进乡村'等惠民活动。加强乡土文化能人扶持,引导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健康发展。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化利用。
农村群众性的文化文化活动方兴未艾,乡土文化能人组织的文化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产生和发展,从入夏到进冬五 个月每天晚上从农村来的观众都是人流如织、车水马龙,每个演出地点都是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欢呼雀跃。蔚为壮观、气吞山河的气势,令人动容:当我看到儿子带着老娘、健康的老伴儿带着有病的老伴儿从十来里的乡村赶到县城来看节目的时候,我这90岁的老人忽然间有了一股劲头步行5里路去看节目 ,决不要孩子们接送。
我没有忘记 ,我是毛泽东时代培养的知识分子,我虽然老了,但我为 农民服务的意志没有衰老,我从抗日战争时候就会打霸王鞭、扭秧歌,假期回到农村,就和一些文化能人组织群众做宣传工作,我把从学校学来的集体舞教给农村的姑娘们,真想不到,她们是那么 地感到新鲜、那么地喜欢。65年了,我从来没有忘记、也根本不能忘的一件事:我教一名幼儿园的阿姨跳集体舞,她怎么也不敢和我拉手,这怎能么学啊?我非常犯嘀咕,这是怎么回事啊?后来我发现她在幼儿园经常用香皂洗手(在家也肯定 如此),原来,她的手很粗糙。一个农村姑娘粗糙的手不敢拉一个大学生的手。这个事对我的思想感情震动非常大,使我认识到毛主席生前为什么经常和身边的女工作人员跳舞,不就为了和群众打成一片吗现在,我教老人们扭秧歌,唱民歌;我不会唱戏,就在电脑上一句一句地学,一句唱学几十遍才能学会,几个月的时间,学会了河北梆子王宝钏的《大登殿》《辕门斩子戴乌纱》《杜薇逃出烟花院》京剧《红灯记听奶奶将革命英勇悲壮》,随时奉献给大家。就是为了和群众打成一片,培养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难道我们的文化娱乐活动就是单纯的愉悦身心吗?农村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已经经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然而,我从未见过有关领导到现场转转、看看,更不用和群众拉拉手跳跳舞、唱唱歌了,古代的一些官员还讲究“与民同乐‘’呢,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不如一个封建官僚吗?
一号文件指出:引导 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健康发展。这很重要。现在农村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有没有不健康的因素?不多,有的刚露头,有的团队打出广告;承揽一切演出。变公益性为商业性,违背中央一号文件初衷。承揽演出活动取得合理的劳动报酬,无可厚非,但一心赚钱不顾社会效果,就不对了。
从去年到现在,我参观了十来个团队的演出,只有一个团队意识到自己的文化活动应当是群众性的,群众可以自由参与。没有更多的群众参加 ,还有什么社会效果?不少团队现在搞演出活动 ,就是做 广告、招揽买卖,那么,这种思想是与中央一号文件有关精神背道而驰的。
跳各种形式的舞,群众愿意看就行,我不做任何评论。唱歌,却不能愿意唱什么就唱什么,流行歌曲良莠不齐,要选择。三十多年前,那个《纤夫的爱》,男女老少愿意唱,问题是,几岁的孩子们却不适合唱,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什么不加以引导呢?
作为群众性文艺团体,竟连农民们喜闻乐见的《小放牛》《王大娘钉大缸》都不会唱,连秧歌舞都不屑一顾,一唱就是说话似的流行歌曲,一跳就是各种流行舞,觉着越专业越有水平,不顾受众愿意看不愿意看,愿意听不愿意听,更不管文艺还有什么宣传教育的功能。
有的观众提出让他们唱一些经典老歌,像《逛新城》《十送红军》;小朋友们希望他们唱一首经典儿歌《歌唱王二小放牛郎》,他们都茫然无知。刀郎为什么一唱《我们走在大路上 》万人同唱?为什么他一唱经典老歌就使万众“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有关部门部门的同志们,只有积极切实地对农村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加已引导,才能使她得到健康稳步的发展。
2025年6月22日
(作者:吴尚达;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