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持续向城市流动,造成土地撂荒、房屋闲置、服务萎缩、文化断层的“空心化”现象,成为乡村振兴路上不得不面对的一道“硬骨头”。
“空心化”背后,是资源失衡的现实困境。首先,是资源配置的长期失衡。优质教育、医疗、就业等资源高度集中于城市,形成强大的“虹吸效应”,使得农村青壮年不断外流,造成村庄“空心”、田地“空壳”、文化“空洞”。其次,是农业吸引力持续低迷。传统农业“靠天吃饭”,收益低、风险大,现代化农业发展滞后,无法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从而形成“老弱妇孺守村、青壮劳力离村”的结构性人口断层。再者,是公共服务的相对缺失。基础设施老化、学校医院空心化、养老服务缺失……乡村生活条件难以满足现代人的基本需求,“生活不便”成为人口流失的重要推手。
“解心结”先要“筑根基”。要打破“空心化”困局,就要从“根”上发力,为乡村发展注入可持续的动力。一是夯实产业根基,让“地”生“金”。**乡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推动“农业+加工”“农业+康养”“农业+文旅”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让农民“靠地生财”,看见希望、愿意扎根。二是激活人才引擎,让“人”归“巢”。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的支撑。要完善乡村人才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者、退役军人投身乡村建设。要健全激励机制,改善工作生活环境,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同时,要充分挖掘“田秀才”“土专家”等本土人才资源,实现“外引内育”两手抓。三是提升生活品质,让“心”有所归。村庄不该是“回不去的故乡”,而应是“留得住人的家园”。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推进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处理等项目落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提升群众的生活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破解“空心村”不是一蹴而就之功,更不是一纸规划、一句口号能解决的难题。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系统施策、久久用力。从激活产业,到厚植人才,从完善治理,到制度保障,唯有将每一项任务落细落实,才能让乡村真正“活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作者:魏旭江,单位: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滕庄子镇人民政府;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