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基层宗教活动异化现象的区域差异分析及综合治理建议 - 昆仑策
-
周忠:基层宗教活动异化现象的区域差异分析及综合治理建议
2025-07-01

伊朗在美以侵略中被打掉军事设施杀害高层官员和科学家,内鬼发挥了很大作用,伊朗被以色列渗透成了筛子教训深刻,不能不引起我们警惕。联想到我们的舆论媒体和自媒体的乱象,买办公知毫无顾忌的发表不符合社会主义和国家的言论,社会管理的随意性等问题岂不发人深省吗?
本文以“洋教”迅速发展的异化,背离宗教健康传承的本义,更易被利用冲击基层法治秩序、侵蚀主流价值认同、危害群众切身利益,甚至影响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成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阻碍和颠覆的土壤。通过分析原因,提出方案,着力构建长效机制,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筑牢基层意识形态阵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长治久安提供决策参考。
一、突出问题与核心数据概览
1、信教群体结构失衡,弱势群体渗透显著。全国农村老年人信教比例达13.22%,结构性失衡突出:女性(17.99%)、空巢老人(17.03%)、文盲群体(17.25%)尤为显著。区域差异鲜明。中部某省调研显示,54.2%的村庄以基督教为第一信仰,远超佛教(17.2%)。部分边疆民族地区传统信仰加速被替代,如云南怒江傈僳族地区基督教信徒占比由2010年12%跃升至2024年37%。
2、传教手段异化:物质引诱与伪“神迹”泛滥。“物质诱导”渗透严重,河南、安徽等多地频现“鸡蛋换信仰”、“米面吸引”现象,受访老人坦言“领鸡蛋才去教堂,心里不信但东西实惠”。“借医传教”危害深远,全国约66.7%的农村基督徒因“治病需求”入教。典型案例包括湖北孝感89岁村民王某某因重病被宣称“主拣选”,教会承诺祷告治病,其康复后成为狂热传教者;山东临沂教会组织“治病见证会”,宣扬“祷告替代药物”,导致多名糖尿病患者延误治疗。
3、极端案例频发,冲击法治与社会稳定根基。邪教渗透风险,陕西商洛丹凤县村官段某某参与邪教组织,长期宣扬“信教包治百病”,已被开除党籍并依法查处。财产权益侵害,江苏苏北某教会以“奉献得平安”为名,诱骗村民抵押土地,造成集体资产流失超200万元。城市新型风险显现网络隐蔽传教兴起,部分城市调查显示约35%的青年信徒通过网络接触宗教;精英/白领群体渗透、商业资本介入运作高端“灵修”等现象值得警惕。
二、重点区域异化特征深度解析
西部某县呈现违法宣扬神圣化的典型异化现象,如传教士公开声称“盗窃集体财产获主庇佑”、“主显灵推车”。其深层背景在于基层监管力量极端薄弱(全县仅配备3名宗教事务专员),同时面临留守老人占比高达72%、医疗资源严重匮乏(每万人仅1.2个卫生床位)等社会困境。
河南周口突出表现为教堂无序建设。近3年内新建教堂38座,其中超半数处于闲置状态,村均教堂数达1.5座但整体利用率不足30%。这反映出规划审批不严、资源浪费严重,部分建设行为背后存在攀比或占地动机。
浙江温州家庭教会“去中国化”问题凸显,表现为煽动信徒拒绝祭祖、抵制村委会管理等,由此引发的家庭冲突案例占比高达41%。其背后是境外渗透风险加剧、本土文化认同被削弱、基层治理权威受到直接挑战。
云南怒江(傈僳族聚居区)民族传统信仰面临被系统性替代的危机,基督教快速扩张,信徒占比从2010年的12%急剧上升至2024年的37%。深层原因在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乏力,本地化、高质量的精神文化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典型城市区域异化现象呈现新特点,网络传教隐蔽性强、传播快,精英/白领群体成为新的渗透对象,商业资本介入运作,如部分高端“灵修”课程收费高昂。这暴露出对新型组织形态监管技术滞后、城市人群多元化精神需求疏导渠道不畅等问题。
三、精神真空、民生短板
与治理弱化是主要因素
1、精神文化供给严重短缺,全国63%的农村地区缺乏基本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82.7%的信教老年人明确表示教会是其“唯一社交空间”。城市社区虽硬件相对完善,基层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很薄弱,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高质量、吸引力强的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仍显不足,尤其对青年、白领群体的心理疏导和归属感构建不够。
2、医疗养老保障薄弱,催生“因病信教链”。农村老年人医疗费用自付比例高达52%。超过20%的信教老人坦言,因“无力承担医疗费用”或“缺乏有效医疗保障”而转向宗教寻求心理慰藉或寄望于“神迹”。
3、基层治理与服务能力弱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放弃了批评和斗争武器,部分乡村基层组织凝聚力下降,党组织、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主动放弃了阵地,在提供精神关怀、思想文化建设、健康养老等精细化、个性化公共服务方面存在明显缺位,为异化宗教活动提供了生存空间。城市社区基层组织忙于应付上级工作,很少深入群众调查访问,脱离实际,对网络化、小团体化、商业化的新兴宗教形态的识别能力、预警能力和有效监管能力普遍不足。
4、监管体系滞后与区域协作不足,在过度分工细化的情况下,紧靠基层宗教事务管理力量普人员少、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现状,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对跨区域流窜传教、网络非法宗教活动、宗教名义下的非法集资等新型违法形态,缺乏高效的跨部门、跨地域联防联控和协同打击机制。
四、精准施策,区域协同,
标本兼治综合防治
1、依法严治,筑牢底线,强化跨区域协同,实施重点案件挂牌督办。宗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事情。关乎国家稳定、民族安全的大事,历史上以宗教搞得武装活动屡见不鲜,西方国家靠宗教颠覆侵略推翻国家政权不是在少数。尤其在淡化阶级斗争,阶级调和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人民的警惕性不高,各种渗透长驱直入,危害国家安全。我们到了提高警惕,严密防守规范宗教的重要关头了,严厉打击邪教和宗教异化,对国家层面关注的宣扬“神迹治病”、非法集资(如苏北模式)、邪教渗透、网络违规传教等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件,实行国家或省级挂牌督办,形成震慑。
宗教执法和宗教活动应当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大局出发,维护社会安全,构建“宗教违法跨省联合执法机制”, 制定并落实跨区域案件移交、协查、证据互认、联合行动的具体规程和清单,重点打击流窜传教和网络非法宗教活动,破解地域壁垒,提升执法效能。强化城市网络宗教空间治理,提升党领导下的网信、公安、民宗等部门的技术监管能力和协同水平,依法精准打击违规网络宗教平台与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环境。
2、文化浸润与民生兜底双轮驱动,疏解根源需求。大力推广“思想精神文化+”疏导模式,农村地区深入贯彻落实党团妇联等组织的领导作用,实行思想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的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陕西“红拳模式”(非遗进校园覆盖20校千名学生)、山西“戏曲下乡”、江西“祠堂书屋”等成功经验,激活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普及建设村级“思想精神互助站”或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整合文体活动、基础医疗咨询、日间照料等功能(借鉴山东“青老助老老”模式,该试点已显示空巢老人抑郁率下降18%)。
城市地区着力思想文化建设高水平、多功能的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发挥党组织共青团妇联老年协会的作用,规范企业的行为,无论所有制如何,必须建立健全党委、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组织,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缩小两极分化;拿出收入的一定比例保证良性的活动经费,积极培育发展健康向上的兴趣社团、读书会、社区学院等,满足市民(特别是青年、白领)的精神归属、社交互动和自我提升需求。开展信仰教育,探索引入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疏导压力与焦虑。
切实夯实民生保障网,农村加速补齐乡村医疗短板(增加床位、更新设备、吸引人才),大力推进医养结合模式,扩大普惠型、可及的养老服务供给,有效缓解“因病致贫”、“老无所依”的普遍焦虑。城乡协同推进,持续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机制,切实减轻城乡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医疗费用负担。
3、赋能基层,构建智慧化预警与治理网络。建设“基层宗教事务数据化监管预警平台”,整合接入宗教活动场所(教堂等)建设审批与使用状态、信徒登记与动态变化(重点关注敏感群体)、资金异常流动等核心数据。科学设定预警阈值(例如:单个行政村/社区年新增宗教场所超过5座、60岁以上人口信教比例连续两年超过15%、监测到异常大额或频繁资金流动),实现风险自动识别与早期预警,推动监管关口前移,提升主动性。
农村宗教异化危害很大,关系基层稳定。应当全面强化基层力量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实施综合治理。按照实际需求配齐配强县乡两级专职宗教工作干部队伍,加强党纪和安全、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培训。将宗教工作网络有效延伸至村(社区)一级,明确工作职责,并将其有机融入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城市等下黑要消除,党组织要提升城市社区精细化管理能力,加强对社区党群工作者识别新兴宗教形态(特别是家庭聚会点、网络群组)、评估风险、规范报告和初步应对能力的专项培训,建立畅通、高效的发现与上报机制。
4、保护民族文化根脉,坚决抵御境外渗透。在边疆民族地区(如云南怒江)加强党的领导,加大政策与资金投入,系统性保护传承民族语言、传统歌舞、特色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发展体现民族特色、弘扬正能量的健康文旅产业,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与认同感。依法严格管理和处置境外宗教渗透活动。在沿海及意识形态敏感地区(如浙江温州)深入开展思想文化信仰、国家安全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依法打击煽动“去中国化”、抗拒国家法律法规和基层管理的违法行为。积极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众在保持基本信仰的同时,促进教义教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
基层宗教活动异化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复杂映射,也表现出基层党组织政权弱化的问题,其表现形式和成因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有效治理必须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坚守法治底线,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精准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其核心路径在于通过加强思想文化教育,强化跨区域协同执法以堵塞漏洞、大力填补精神文化供给与基本民生保障短板以疏导需求、全面赋能基层党的思想文化教育、利用数据技术提升智慧治理水平、坚定保护民族文化根脉以筑牢认同基础,构建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切实维护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文化安全。建议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涵盖东中西部、城乡不同类型)在党委领导下,开展综合治理试点,在实践中验证并优化上述策略体系,待经验成熟后向全国推广。切实维护国家安全,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