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1日,常州奥体中心涌入36712名观众,省外观众首次破万,一场被网友称为“苏超”的省级足球联赛摇身变为万人狂欢的“全国足球派对”。这个官方名称“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赛事,以13个设区市组队参赛,球员来自职业球员、个体工商户、大学生乃至高中生群体,开赛仅月余,便以场均超1.5万人的上座率超越同期中甲联赛。当足球遇见治理创新,“苏超”不仅点燃了全民体育热情,更折射出中国地方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深刻变革。
一、服务型政府的“绿茵实验”
“苏超”的爆火并非偶然,背后是地方政府主动转变角色、创新治理模式的系统性实践:
需求响应者:政府敏锐捕捉到群众对“接地气”体育赛事的渴求,将2024年底南京苏州对抗赛引发的观赛热情,升格为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写入的“城市足球联赛”重点项目。这种对民间需求的无缝对接,体现了政府从“我想提供什么”向“群众需要什么”的服务逻辑转变。
平台搭建者:通过“政府主导+赛区协同+联赛运营”的立体架构,政府以规则制定者身份搭建舞台,以创意孵化器角色激活社会动能。各市财政承担赛事安保、交通接驳等成本,确保门票维持在亲民价位,有的城市甚至提供免费观赛大巴,破解了商业赛事高票价门槛的难题。
协同服务者:在徐州调研的江苏省长许昆林踢点球被小学生门将扑救的场景引发全网喝彩——“省长都没开后门,这球真不是假球!”。这种官民平等互动的背后,是政府放下身段、拥抱网感、与民同乐的服务姿态。各市调配公交加密专线、开发VR实景导览地图、设立球迷专窗等精细化服务,将足球激情转化为优质公共体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魏翔精准点出其意义:“江苏政府正在实践服务型政府2.0版本——捕捉、识别、服务老百姓的潜在需求,并以高效方式调动资源响应。这种服务超越了地域意识,形成跨城消费与区域合作。”
二、社会治理的“精装”升级
“苏超”的赛场成为地方政府创新社会治理的实验室,催化出多元共治新生态:
文化认同重构器:赛场内外,“散装江苏”的网络标签被创造性转化。南京门将佩戴盐水鸭手套,苏州替补席摆放微缩园林,扬州球员独创“搓背庆祝”造型,淮安万人齐跳“掼蛋舞”……这些“梗文化”将历史典故、地理标志、非遗饮食转化为赛场叙事。网友通过“楚汉之争再续”“南哥之争”等自嘲式玩梗,在幽默中消解地域隔阂,形成独特的“自嘲式团结”。
多元共治试验场:南京大学王云骏教授指出:“‘苏超’是社会活力的一次集中释放。完整的社会治理不是政府对社会的单向治理,而是包含社会的自我修复与调节。”政府通过制定规则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自媒体创意传播、企业赞助赛事、球迷创作助威歌曲,形成官民协同、商社并举的治理网络。连云港的“海鲜美食节”、无锡的“云游鼋头渚”直播等衍生项目,均是企业与社群主动参与的成果。
经济协同催化剂:表面是城市足球队的比拼,实则是区域产业链的“隐形协作”。南通家纺、南京智能电网、常州新能源车等产业名片借赛事曝光,诠释了江苏经济“散是满天星,聚是苏大强”的特质。这种以赛为媒的联动,推动苏南苏北从“对抗式竞争”走向“协作式共赢”。途牛数据显示,端午期间泰州、盐城等主场城市出游人次同比增长最高达45%,印证了足球对区域经济的黏合作用。
三、文旅体商融合的“经济助攻”
政府以“苏超”为支点,撬动消费升级与产业融合的杠杆效应:
链式消费引擎:一张球票变身“全域消费通行证”。盐城A级景区凭球票免费游览,常州“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带动特产销量翻倍,南京推出“足球+秦淮夜游”联票拉动夜游订单增长180%。美团APP专题页聚合“十三太保庆功宴”“门票:再探再报”等热梗,将观赛流量导向餐饮、酒店、景区消费。银联数据揭示:单场比赛拉动主场城市异地文旅消费额增长14.6%29.58%。
服务消费升级样本:与传统“口红效应”类情绪消费不同,“苏超”代表可持续的休闲经济业态。魏翔分析:“人们追求消费的满意度、体验和参与,健康运动成为服务消费新要素。每次花费少但频次高,恰是消费升级的特征——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这种模式突破“消费降级”论调,开辟了以低单价、高频次、高参与度为特征的新消费路径。
区域流量交换器:各市文旅政策从“比赛日对客队免票”升级为“面向所有外市游客的全域优惠”,形成“互相导流”的消费共同体。去哪儿网数据显示,球迷平均入住时长从1.2天延长至2.5天,超70%跨城观众在赛前后游览当地景点。足球成为打破城市边界的“流量路由器”,将赛场激情延伸为全域消费热潮。
四、全国性启示:从“苏超”到“服务中国”
“苏超”现象为地方政府转型提供普适性启示:
服务识别力优先:国家发改委肯定“苏超”反映出群众对多元化体育赛事的巨大需求,宣布将拓展全民健身空间、建设户外运动目的地、深化文体旅融合。这要求地方政府从“大包大揽”转向精准识别需求。如魏翔所言:“广场舞比赛、农民诗会等民间需求同样值得政府搭台,核心是适配本土文脉与民众偏好。”
协同治理破界限:“苏超”证明: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包办。江苏省体育局制定赛制框架,各市自主设计文化展示与消费场景,企业承接运营,民众参与创作,形成多层协作网络。这种“形散神聚”的治理智慧,可复制于环保、养老等领域——政府设定目标,社会力量填充内容。
可持续生态建设:为防止短期效应,“苏超”需从“热梗依赖”转向深度文化挖掘。如学者呼吁:让南京云锦与苏州缂丝展开“经纬匠心”对话,使盐城丹顶鹤鸣唱呼应常州恐龙园轰鸣。政府应着力培育赛事IP的长生命周期,通过青训体系、社区足球联动等夯实基础,避免“网红”褪色。
当三万余名观众在常州奥体中心的呐喊声浪中,当省长的点球被小学生门将奋力扑出的瞬间传遍网络,“苏超”已超越足球赛事的范畴。它是一场由政府主导却由人民主演的服务转型实验——规则框架由政府搭建,但内容、文化、情感由社会力量共创。从“散装江苏”到“精装江苏”,足球滚动的轨迹描绘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路径:以需求识别为原点、多元共治为方法、人民满意为标尺。
国家发改委对“苏超”的肯定与推广计划表明,这场试验正升华为中国治理现代化的样本。当更多城市学会用“服务”而非“管理”的思维激活本土资源,当更多地方政府从“指挥者”变为“搭台者”,我们迎来的不仅是文旅消费的升级,更是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新时代。足球场上的哨音,已然吹响政府职能转型的下半场。
作者:苏静,张謇企业家学院;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