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个名叫安万的秦腔演员兼民营剧团的团长让古老的秦腔艺术忽然间“火爆出圈”,成为万众瞩目的“热搜”。快手短视频平台为此专门摄制了四集纪录短片《秦腔要火了》。一时间,官方媒体、自媒体竞相报道,学者、专家、艺术从业者和平头百姓众说纷纭,支持者、批评者、赞誉者、谤毁者,观点交锋,甚为激烈。于是,秦腔成了话题,安万成了现象。
同文旅融合主题街区互动演出《长安十二时辰》、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等时尚雅致的新大众文艺作品相比,安万的秦腔不仅“土”,而且可以说是“土得掉渣”——戏是流传已久的老戏,腔是原汁原味的旧腔,观演关系是原始的高台教化和大众娱乐。即便在西安大明宫万达这样的“现代”广场,安万剧团的演出却没有传统镜框式舞台的“第四堵墙”把演员和观众生分地隔开,而仿佛是“城里的庙会”,台上唱得动情,台下看得掉泪,谢幕时演员和观众齐声高吼,尽显秦腔的慷慨激昂、淋漓畅快、热耳酸心和荡气回肠。难怪中国戏剧家协会分驻会副主席陈涌泉慨叹道:“‘安万现象’是树正气、接地气、有烟火气的新大众文艺表现之一……它呼唤我们真正把观众的好恶放在心里,积极回应时代对戏曲提出的挑战,通过实事求是和主动作为,让戏曲艺术持续焕发光彩。”
那么,如何真正心系观众的好恶,积极回应时代的挑战,主动作为,从而让文艺更好地服务人民呢?我想,“安万现象”可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其一,文艺工作者须立足真切的生命体验,在和观众的坦诚共情中将其升华为振奋人心的大众文艺审美经验。安万天生一张“烂脸”,从小备受歧视。古老秦腔和传统剧目的旋律、节奏、唱词、故事,强烈地撞击他苦闷不安的灵魂,让他有了想呐喊的冲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临时救场,粉墨登台,却因此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光彩,成就了独特的人生传奇。于是,“烂脸王”修炼成“花脸王”。正如《秦腔要火了》纪录片中所言,“秦腔救了安万的命,安万要给秦腔续命”。和城里剧团融通中西的科学发声、精心雕琢的艺术技巧和迎合时代的“故事新编”相比,安万剧团可谓剧目传统、唱法粗犷、表演质朴通俗。安万操心的是怎么把观众真正想看和爱看的戏演好。一句话,安万懂观众。他们之间心贴心、不隔阂。台上熟悉的戏码和酣畅的表演,沉淀着“将心比心”的生命体验,激荡并升华为有强烈共鸣的审美经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安万亲切地把追捧他的观众称为“姑舅爸”“姑舅妈”。就是说,安万从来没有以艺术家自诩,而是把观众和演员看成血脉相连的“一家亲”。他们为观众唱戏,完全是“掏心窝子”的赤诚和认真,也由此引发了观众几百里驱车追捧,几千人同声相应,一齐跟唱的感人场面。这样的情形,让人不由回想起延安时期秧歌剧红火的年代,老百姓顺着鸡蛋壳和瓜子皮的痕迹去追赶秧歌剧团演出的场景。真诚的生命体验和共情的审美经验,就这样熔铸了演员和观众的文艺审美“命运共同体”。
其二,文艺创作与传播要结合时代特点,既守正又创新,寻求观众审美接受的“最大公约数”。按照刻板印象,作为北方土生土长的秦腔艺术,其观众群的主体应该是农村的中老年人。但安万却通过不懈的努力,悄然改写了秦腔艺术审美的原始生态。一方面,他走州串县、进军城市,举办了多场免费演出,聚人气、造声势,让看秦腔“红火”成了一道夺人眼球的风景。同时,他也不拒新媒体和新模式,接受采访,拍摄视频,上线直播,讲好故事。就像贾玲《你好,李焕英》电影的高票房和母亲的不幸意外亡故息息相关一样,安万在网络的爆红,和他“烂脸”的悲惨但励志的故事不无关系。然而,安万却是清醒的,他没有通过刻意放大自己的“苦难叙事”以博取关注;也没有在成为网红后,“躲进小楼成一统”,收割流量的“韭菜”。对安万来说,网络传播仅仅是他给秦腔“续命”和为大众唱好戏,以及让更多人喜欢上秦腔的手段而已。网络传播和传奇故事,在安万看来都是过眼云烟。只有一地一地跑,一场一场演,且把戏演好,和“姑舅爸”“姑舅妈”有实实在在的亲密互动,才是安万立团的根本。安万真正把观众的好恶记在心里,并且很好地将“演出之实”和“网络之虚”相结合,积极回应了戏曲在新时代发展的现实挑战。
其三,在新时代,文艺理论应该与时俱进、深化研究,同时文艺评论也应通过优化环境和提升质量来积极推动文艺的健康繁荣和长足发展。文艺理论与评论,必须和艺术创作及审美接受的实践有机结合。唯其如此,理论评论和艺术创作才能相互促进,永葆活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今有的文艺理论家和评论家,坐拥专家的权威,却掉入抽象的“体系陷阱”不能自拔,就像彼得·布鲁克在《空的空间》中所写的那样,这些专家学者们看戏时,“一边嘴里嘟囔他最爱的台词,一边在心里验证他的学术小理论”。这些“象牙塔”里的学究,因醉心于学术建构而脱离实践,大玩概念。“他是真心想看特别高尚的戏,只是他把智力上的满足误以为是剧场里的真实体验。他的悲哀在于,他甘心让自己的学养被枯燥绑架,让僵死的戏剧大行其道。”当然,还有一些评论家,尤其是具有新媒体影响力的评论大咖,往往因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干扰,会发表一些并不真诚、并不公允的观点。除了评论家,网络自媒体上众声喧哗、多音齐鸣的观念争锋、情绪对立,使得民众对某一现象的理解和认知,变得乱象丛生、异常复杂。这时,有辩证思考、独特见解、真知灼见和清晰表达的高质量评论,就显得尤为重要。简言之,心系观众好恶,文艺服务人民,这不仅是艺术家的创作指南,而且是文艺研究者和评论家社会责任的题中应有之义,需要大家深刻认同,互鉴共勉。
(作者:高字民 系陕西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来源:“宁夏党刊”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