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层:敌后战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战场?
敌后战场绝对不是投机者的“安全区”,而是日军重兵绞杀的人间炼狱,是最凶险的战场。
第二层:国民党同样投入了重兵开辟敌后战场,却上演了百万大军覆灭的悲剧。
不仅根据地基本全部覆灭,还先后有孙殿英、庞炳勋等等数十名国民党高级将领,率领部队成建制、成规模的投敌叛变,甘心做了汉奸。致使伪军中投敌的国军总人数却超过了50万,占到伪军总兵力的62%。
第三层: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战果。
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的作战次数,高达12.5万次,以牺牲61万的代价,歼灭日伪军共计171.4万人,其中歼灭日军52.7万人,抗击了60%的侵华日军及95%的伪军。
第四层:国民党为什么搞不好敌后抗战?
在缺乏补给的敌后战场,国民党部队的抓壮丁、抢粮食、吃空饷、搞走私经商等等行为,就成了实实在在的系统性的、普遍性的现象。可以想象,国民党在敌后不仅不发动群众,反倒是加重了对群众的剥削,就这样普遍的政治现状,又有哪个群众会支持他?
第五层:共产党为什么能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
当国民党百万敌后部队分崩离析之时,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却在华北、华东、华南逐步发展壮大至百万大军
共产党在干什么?在给农民“减租减息”、在执行“公粮按土地多寡征收”、在推行村选民主政权等等……不仅农民的负担得到了巨大的减轻,群众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更关键的是,人民群众被带入到现代治理模式。以“百团大战”为例,共产党仅凭一个号召,就能发动200万群众参与破路和拆桥,就这个力量,哪里是来自于单纯的军事。
第六层:共产党为什么要开辟敌后战场?
如果我们不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和组织群众,那么处于东北、华北、华南等沦陷区的国人,势必会被日本利用“大东亚共荣”等意识形态工具,和“强制学习日语”等手段,将其蛊惑和驯化,进而组织起来,使其成为继续侵略中国和灭亡中华的强大力量。
第七层: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敌后战场是残酷的血色炼狱,也是淬炼革命意志和民族精神的红色圣殿。
新中国诞生的充分条件,不是来自于逐步后撤、苦苦支撑、各怀心思的正面防线,而是更多的来自于那个在残酷血腥的绝境下,依然高歌猛进、生机勃勃、散发着光明星火的敌后战场。
青橙:
光宇哥,近年来,我发现互联网上在讨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时,常常有这样的言论:
有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就是绕到敌人屁股后边捅刀子,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并无重大战果”的,
有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只是为了策应正面战场,意义并不大的”,
还有说“共产党搞敌后战场就是绕到敌后保存实力,游而不击,让国民党在正面战场顶着,借机发展自己”等等,
更有人直接诋毁说“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打冷枪、放冷炮、扒铁路、炸桥梁等等其实就是XX主义”等等……
真的是这样么?
光宇:
当然不是。
我们先不评价这样的言论。关于敌后战场的理解,我这里有七个层面,我们一层一层说,相信你听完,一定会有全新的认知:
第一层:敌后战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战场?
很多人以为,敌后战场么,就是绕到敌人的屁股后面,那肯定不会直接面对日军的枪炮和兵锋,可能是苦一些,但必然是便于生存、相对安全的、有机可乘的。但实际上这是严重的误解。
敌后战场在什么地方?在沦陷区,在日占区。因此我们要先思考一个问题:
既然是沦陷区,那深入敌后进行抗战的军队,会不会有粮草、被服、药品等给养,会不会有油料、弹药的正常补给,和通信的正常保障?就这样的条件,假如给我们一个师,我们能坚持多久?
同样,既然是日占区,那对于深入敌后进行抗战的军队,必然会时刻面临日军、伪军、伪政府警察和各种汉奸组织的联合绞杀,就这样的环境,假如给我们一个军,我们又能坚持多久?
对于敌后战场有多残酷,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绞杀的密度。为了绞杀华北的敌后抗战力量,从1938年至1942年的五年间,日军发动的千人以上的扫荡就有152次,而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扫荡更是高达27次。当我们把这五年来,华北几个根据地被日军扫荡的天数全部加起来后发现,居然高达2430天,相当于平均每两天,就有三块根据地同时被扫荡。可以说是一刻都不得安宁。
第二个是绞杀的强度。坦白讲,最初的的时候强度并不大,扫荡时,日军都是沿着交通线进行推进。但是很快,当日军开始感受到敌后战场的威力后,就将扫荡升级成了“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所谓“囚笼政策”,就是交通线切割、碉堡群封锁,先把根据地切成碎片,然后进行绞杀。根据统计,到了1942年,日军在华北修建的堡垒已经将近8000座,而挖开的封锁沟更是高达近12000公里,可以说是刀刀见血、步步为营。至于“三光政策”,就是烧光、杀光、抢光,听到这样的词汇就明白,日军的打击对象已经不是军队,而是普通的中国人民,为的就是灭绝敌后抗战力量的生存基础。在著名的,由冈村宁次亲自指挥的1941年“百万大战”大扫荡中,日军不仅集结了7万兵力,还组建了专门执行烧光的“纵火队”、执行“抢光”的搜索队和执行“杀光”的捕杀队,在这样一种系统性的三光政策之下,尽管我们进行了灵活机智的积极抵抗,但我们的干部群众依然被捕杀了6000多人,青壮年劳动力被抓走了2万多人,而房屋被烧毁了15万间,被抢走和销毁的粮食将近6000万斤,棉花被抢了1万多斤、牲畜被抢了12万头,连农田都被破坏了5万多亩、农具被破坏了将近25万件……我们都知道,没有了粮食,就会饿死,没有棉花,就会冻死,没有了房屋就没有了基本的生存空间,没有了青壮劳动力、牲畜和农具,基本的生产生活就无法保障……而这一切,就是敌后战场要面临的生死考验。
因此,我们可以尝试着问一下自己,面对这样的环境,不是真抗日,谁愿意来敌后?面对这样的敌人,谁又有本事在敌后进行抗战?
其实,国军也不是没有明白人,比如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就坦然承认:“有人认为打游击乃保存实力之作法,殊不知敌后游击,任务极为艰巨,因补给困难,且多半以寡抵众,以弱抵强,故必须官兵加倍淬厉奋发,机警勇敢,绝非保存实力者所能胜任。”
因此,对于抗战而言,敌后战场绝对不是投机者的“安全区”,而是日军重兵绞杀的人间炼狱,是最凶险的战场。
第二层:国民党同样投入了重兵开辟敌后战场,却上演了百万大军覆灭的悲剧。
1938年,召开了南岳军事会议,这个时候的蒋介石已经意识到了敌后战场的重要性,于是他提出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方针,命令全国三分之一兵力,大概有60个师,转入敌后战场。同时,还和我党合作开办了“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由叶剑英等共产党员担任老师,教授国军敌后的游击战术。到了1941年,国民党在敌后战场的总兵力已经接近100万人(含正规军与地方武装),分布在华北、华中、华南的12个主要区域。
比如,位于中条山的卫立煌部,大概有20多万;位于太行山的庞炳勋、孙殿英部,约10万;比如位于大别山的李宗仁部(主力布于鄂北正面战场,大别山游击由李品仙指挥),约有15万;位于鲁苏战区的于学忠部,约7万;位于浙西的黄绍竑部,约有5万等等。当然,也取得了一些零星的战果,比如在1938年的济南突袭中,国军就破坏了100多公里的胶济铁路,歼敌数百等等。
但溃败也来得很快,先是1941年的中条山陷落,日军以伤亡不足3000人代价歼灭国军近8万,蒋介石对此狂怒,称这一失败是“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后是1942年,大别山被扫荡到一度崩溃,最终元气大伤。而到了 1943年,太行山、鲁苏战区相继失守,华北全面崩溃。而最令人心痛的,是先后有李长江、孙良诚、孙殿英、庞炳勋、吴化文等等数十名国民党高级将领,率领部队成建制、成规模的投敌叛变,甘心做了汉奸。
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到了1944年,国民党在敌后的百万大军已经仅仅剩下了零星的2到3万人,而且已经处于“游而不击”的状态。而此时伪军中投敌的国军总人数却超过了50万,占到伪军总兵力的62%,真是令人痛心。
第三层: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战果有哪些。
很多人一说起抗战,就说正面战场的22次会战,如何如何,我们当然不会否认正面战场的伟大,但我们也要看到,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战果同样伟大。
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不仅在极端残酷的敌后战场活了下来,还进行了艰苦卓绝、机智灵活的斗争。我们纵观整个抗战的全过程,有两组数据特别关键:第一个是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的作战次数,高达12.5万次。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党自开辟敌后战场后,每天都在和敌人战斗,每天都打好多场;这意味着敌后战场是超级残酷的,同时也意味着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上一直是积极的、主动的。第二组数据是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以牺牲61万的代价,歼灭日伪军共计171.4万人,其中歼灭日军52.7万人,抗击了60%的侵华日军及95%的伪军。首先说明,这个数据是非常硬核的,比如在日本军方自己编的《华北治安战》这本书里,就坦然承认,中共游击战使日军陷入泥潭,因此侵华兵力60%以上被牵制于华北。而这一组数字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敌人从来都没有把敌后战场等闲视之,而是更加的重视;意味着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抗日从来都不遗余力,硬是在在缺乏外援、装备极差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力量,打出了超越正面战场的战果;同时也意味着,敌后战场从来都不是正面战场的陪衬和附庸,而是与正面战场具备同等地位,甚至更具战略意义的主要战场。
除此以外,敌后战场还摧毁了海量的公路、铁路、车站、桥梁、堡垒等交通与军事设施,对正面战场形成极大的牵制作用。我们仅以“百团大战”为例,就摧毁了470多公里铁路、1500多公里的公路、260余处的桥梁、隧道和火车站。这样的交通瘫痪不仅在战略层面极大的迟滞了日军行动,有力的策应了正面战场的抗击,还导致了日军的诸多问题,比如,在《华北治安战》就有日军因为八路军开展破坏袭击行动,导致其陷入“极其危险”的补给困境的记载,所谓“极其危险”的补给困境,翻译成人话就是挨饿。我们可以想象,日军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居然被八路军打击到挨饿,敌后战场的威力和作用可见一斑。
第四层:国民党为什么搞不好敌后抗战?
关于国民党为什么搞不好敌后抗战,众说纷纭,有说战术僵化,运动不起来的,有说缺乏游击人才的,还有说山头太多、掣肘太多的,等等。但实际上,国民党军队人才济济,一个个都是精英,没有什么看不懂、学不会的,但问题是,共产党的这个作业呀,他抄不了。因为问题的关键根本就不在军事,而在于政治。
因为国民党开辟敌后战场,是拒绝推行社会改革的,也不会依靠群众和发动群众,只会依赖上级的保障供养和乡绅地主支持。但事实上,在敌后战场,不仅上级保障很难到位,一些的乡绅地主们也根本就不会真心的全力支持抗日,对于其而言,皇帝老子是谁并不关键,是国民党还是日军没有太大区别,都行,只要不是太动自己的利益,都无所谓。因此,在缺乏补给的敌后战场,国民党军队就更加肆无忌惮的对群众横征暴敛,甚至有部分部队以“筹饷”为名强征粮款,手段和日军扫荡没什么区别。比如苏北的韩德勤部,不仅把抓壮丁、抢粮食当成家常便饭,还“虐待民众,视同刍狗”,甚至向日军走私粮食牟利,导致民间物价飞涨,致使其民心丧尽。最后居然连苏北的达官贵人们都联合起来,去向重庆的蒋介石告状,而苏北地区也流传出这样的民谣“天上有个扫帚星,地上有个韩德勤,手下养有几万兵,只会欺负老百姓!”
当然,国民党在敌后的部队并不都像韩德勤部这么糟糕,但抓壮丁、抢粮食、吃空饷、搞走私经商等等,确实是实实在在的系统性的、普遍性的现象。可以想象,国民党在敌后不仅不发动群众,反倒是加重了对群众的剥削,就这样普遍的政治现状,又有哪个群众会支持他?而没有了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国民党的敌后抗战注定会走向失败。对此,毛爷爷早就一针见血的指出,国民党的抗战,本质上是“片面抗战”,就是不要人民群众参加的,单纯的政府抗战。必然会走向失败。
而日军《华北治安战》说得更加直白:国民党“不得民众信仰”,而共产党则“以七分政治实现三分军事”。
第五层:共产党为什么能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
当国民党百万敌后部队分崩离析之时,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却在贫瘠的华北,逐步壮大至百万大军。
这里边有很多原因,我们只说最重要的。
正当国民党不愿意发动群众,在敌后依靠乡绅支持,依靠抓壮丁、抢粮食维持抗战时,共产党在干什么?在给农民“减租减息”、在执行“公粮按土地多寡征收”、在搞“大生产运动”、在推行村选民主政权、“三三制联合政府”等等……就这一整套的组合拳打下来,不仅农民的负担得到了巨大的减轻,群众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更关键的是,人民群众被带入到现代治理模式,看到了好的社会是个什么样子。据有关统计,共产党根据地的农民负担仅为国统区1/3。同时,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一支部队,从不欺负老百姓,他们清廉、平等、纪律严明、说话和气、一口一个大娘大叔,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就这种部队,你愿不愿意支持她;同时,还是这支部队,经常性的给群众开设夜校、女子学校扫盲,同时尽可能的搞免费医疗,有事没事的就做点帮助群众的比如挑水、劈柴的事,你愿不愿意加入她?而这样一支践行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部队,注定会极大地感染和激发群众的抗战热情和革命热情。因此,日本人来了,有群众通风报信;没有补给了,老百姓给吃给喝给纳鞋底,最后还把儿女托付给共产党……而这样的群众基础,就是不败的根基。以“百团大战”为例,共产党仅凭一个号召,就能发动200万群众参与破路和拆桥,就这个力量,哪里是来自于单纯的军事;再比如,1943年的扫荡中,国军的山东某部队实施突围,由于他们在突围中强行征用群众运送物资,引发了群众的逃亡与不满,部队也因此行踪暴露,最后遭到日军伏击,主力几乎全灭,伤亡极其惨重。而在同时期的冀中,八路军吕正操部,却在群众的积极掩护之下,以8500人的规模穿越了日军的重重封锁,最后仅仅伤亡46人。因此,谁是群众的“自己人”,群众的心里可一点都不傻。
正是基于此,在残酷的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越打越多、越打越多、生生不息。
而到了1945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军队,已经从当初的区区5万,发展到130万的百万大军;而民兵,更是从零星的武装发展到260万的规模;根据地也从6个发展为19个,而这一切,正是基于群众路线的胜利而取得。
第六层:共产党为什么要开辟敌后战场?
因为战争的力量从来就不仅仅来自于武器装备,来自于后勤补给,更来自于人,来自于有组织的人。
我们党可以通过思想号召,通过群众路线发动和组织人民积极抗战;那国民党也可以用发军饷、搞动员,甚至抓壮丁的方式组织抗战力量;同理,日本也可以在沦陷区,通过构建“中日亲善”“大东亚共荣”等歪理邪说,依靠宣抚班、新民会等机构,在学校教育、文化宣传等领域,强制推行“学日语用日语”“每日向天皇叩拜”等奴化手段,把沦陷区的国人,成体系、成规模的培养成精日、汉奸,成建制的组织起伪军和伪政府,进而实现其“以华制华”的目的。
而此时的华夏,已经被满清奴役了数百年,早就已经退化到“民间基本目不识丁、基层乡里有家无国”的普遍状态。如果我们不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和组织群众,那么处于东北、华北、华南等沦陷区的国人,势必会被日本利用刚才讲的那些套路,将其蛊惑和驯化,进而组织起来,使其成为继续侵略中国和灭亡中华的强大力量。
而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的最重要的意义,也在于此。
他不仅从军事上在敌后抗击了日寇,同时为正面战场提供了牵制;还从政治上,与日本争夺了处于沦陷区的人民群众。而共产党敌后战场群众工作的胜利,也从根本上摧毁了日本早就制定的、几乎无解的“以华制华”的战略,在最危险的时刻挽救了中国,挽救了中华。
第七层: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是的,正是有了敌后战场的开辟与生动实践,才有了我们的新中国。
敌后战场是残酷的血色炼狱,也是淬炼革命意志和民族精神的红色圣殿。
经历了危难重重的抗日战争,我们的党终于有了自己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并将其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我们的党员、干部和人民军队得以迅速的成长和壮大,我们的人民群众得到教育和引导,并被迅速的组织起来,为新中国的建立带来了组织基础和源自人民群众的洪荒伟力;
经历了团结奋斗的抗日战争,我们的中华民族终于不再是一个口号,共同体意识终于得以凝聚,各阶级的爱国主义也因此产生了最大的共识;
经历了取得胜利的抗日战争,我们中国人民终于一扫百年来因为遭遇侵略和奴役,而产生的悲观阴霾和自卑心理,开始变得自信、自尊起来……
这些都是新中国诞生的充分条件。
而这样一些条件的诞生,不是来自于逐步后撤、苦苦支撑、各怀心思的正面防线,而是更多的来自于那个在残酷血腥的绝境下,依然高歌猛进、生机勃勃、散发着光明星火的敌后战场。
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体现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使得人民选择了她,从而建成了我们的新中国,进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最基础的条件。
因此,当我们看懂了关于“敌后战场”的这七个层面,前面的那些浅薄的话语也就不值一驳。
《晋察冀军区1941.8.13—10.17反“扫荡”战役总结》《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毛泽东(1937年)《从内部指导中国政权的大纲》(1938年)日本内阁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观照大千”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