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雄安新区平战融合
地下工程创新启示与发展建议
陈惠方 王书利
在时代浪潮的奔涌下,城市建设与国家安全面临全新挑战。雄安新区的地下建设工程,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与突破性的创新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上一份深地战略的精彩答卷,不仅重塑城市发展格局,更书写着人类文明进阶的新篇。
一、向地心要安全:
大国崛起的战略选择
(一)筑牢战备防线的“深地长城”
在高超音速武器纵横、城市生命线脆弱不堪的现代战争格局下,雄安地下工程凭借50米纵深的立体防护体系,成为大国安全的坚固屏障。核心区地下,电磁脉冲防护指挥所深藏岩层,量子通信系统构建起安全网络,能承受百万吨级核爆冲击;蜂巢状能源舱室应用石墨烯自修复涂层,遭遇石墨炸弹袭击时,仍可保障城市72小时基础运转。社区地下15米处的转换式避难所,配备先进的空气再生装置与应急物资智能调配系统,可在1小时内完成30万人口转移。2024年朱日和联合演练数据显示,这一系统使部队生存率提升400%,被外媒誉为“东方诺亚方舟”的现代演绎。
(二)破解“大城市病”的立体方案
面对土地资源紧张与气候危机的双重压力,雄安“向下生长”,探索出独特的破局之道。其六层立体开发体系宛如精密的“城市魔方”:地下5米的综合管廊,平时保障城市运转,战时秒变管线防护舱;15米深处,物流环廊与轨道交通交织,可快速切换为装甲部队通道;25米层的商业空间,48小时内就能转化为战略物资储备库;35米以下,地热能源站与数据中心互为备份,确保“不断电、不断网”。这种垂直分层开发,使土地利用率提升600%,相当于新增3个雄安地面空间。2023年华北千年一遇暴雨中,500万立方米的地下蓄洪系统(相当于2.5个西湖)大显身手,充分展现“深地海绵”的减灾效能。
(三)探寻文明新可能的“地心实验”
当世界聚焦迪拜的摩天大楼时,雄安将目光投向地心,开展文明新探索。地下30米的“未来生活实验室”中,无窗图书馆借助全息天幕营造星空穹顶,市民心理适应度高达87%;磁悬浮物流管道以120公里时速高效穿梭,配送精度误差小于5厘米;垂直农场在LED光源下实现粮食周年生产,单位产能超地面温室10倍。这些创新不仅重构城市空间伦理,更探索出极端条件下文明存续的路径,在全球气候谈判陷入僵局时,为人类开辟“第二种生存方案” 。
(四)地心深处的文明之光
置身雄安地下50米战略指挥中心,城市数据在穹顶屏幕闪烁如星河。这里既是抵御危机的坚固堡垒,也是孕育新文明的摇篮。当西方政客炒作“中国威胁论”时,中国用盾构机在岩层中浇筑和平发展之路,诠释“铸剑为犁”的真谛——真正的安全,在于铸就坚不可摧的文明韧性。而雄安的实践,正为这一目标照亮前行的道路,指引着深地战略在更多城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雄安地下计算中心】
二、平战转换的雄安范式
(一)“三色预警”机制:中国智慧的高效响应
雄安独创的平战转换体系,如同地下“变形金刚”。蓝色预警时,30%地下空间4小时内切换防汛模式,液压升降桩筑起防水长城;橙色警报响起,2小时内商业区改造为反恐指挥中心;红色战备状态下,1小时内蜂巢模块化单元组装成2000床位野战医院,跨境电商仓库转为战备物资集散地。这种“细胞级”响应,依托20万类物资的“数字身份证”系统,实现战时一键征用,被外军观察员赞为“《孙子兵法》与智能芯片的完美融合”。
(二)“以商养防”模式:平衡安全与发展
在雄安,地下空间实现商业活力与战备功能的有机统一。浅层商业街租金反哺深层防护设施维护,形成“地下养地下”的良性循环;装配式施工技术将成本降至日本同类项目的1/3,社会资本年化回报率稳定在6.5%-8%;“地下开发权质押”融资模式,单个项目可撬动50亿元投资。“安全投入-空间增值-收益反哺”的闭环,打破“国防建设消耗财政”的固有认知。
(三)“地心丝路”计划:中国方案的全球影响力
雄安经验正改写世界城市发展格局。埃及新行政首都借鉴雄安技术,打造“可呼吸地下城”解决沙漠热岛效应;中老铁路沿线推进“地下丝路”计划,连接电网与物流网;主导制定的《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国际导则》,将12项中国标准纳入全球治理体系。当西方还在争论“修墙”“筑篱”,中国已用地下空间编织起新时代的“韧性之网”。
【随着远程操控,液压装置启动,位于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崇文北路的地下管廊综合舱】
(一)雄安实践的三大启示
1、深度生存法则:城市垂直开发每加深10米,人均资源消耗下降40%,印证“向下生长”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安全发展悖论:每万亿元地下投资可减少5.8万亿元战争损失预期,实现安全成本向发展动能的转化。3、文明进化定律:地下空间开发深度与文明抗灾能力呈指数级正相关,百米岩层深处的城市“根系”,或将助力人类突破“气候临界点”危机 。在石家庄、温州、昆明等重点地区开展平战融合地下空间建设试点。石家庄作为华北重要城市,临近首都且地处平原,地下空间开发既能缓解地面空间压力,又能强化区域战略防护能力;温州地处东南沿海,台风、洪涝灾害频发,可利用地下空间建设防洪蓄洪、应急避难设施,同时发挥其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探索“以商养防”新模式;昆明作为西南地区重要节点城市,地质条件复杂,通过地下空间建设可提升城市抗震防灾能力,完善区域交通物流网络。将重点地区的地下空间建设项目纳入“十五五”规划,从国家层面统筹资源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协调自然资源、住建、国防等多部门协同推进,保障项目顺利落地。
总结雄安在防护技术、平战转换系统、装配式施工等方面的经验,在试点城市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同时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针对不同地区地质、气候条件开展技术攻关,进一步提升地下空间开发的安全性、经济性和适用性。在推进国内建设的同时,继续深化“地心丝路”计划,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地下空间开发领域的合作,将中国技术、中国标准推向世界,提升我国在全球深地战略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联合国人居署评价,雄安模式重新定义城市与地球的关系,推动人类从地表掠夺者转变为地心共生者,其文明价值堪比人类首次走出非洲。未来,随着深地战略在更多城市的实践,中国将为全球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方案。
(作者:陈惠方,原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员,军旅作家;王书利,河北省原省委委员、省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河北大学博导;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