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中国经济下行问题的讨论不绝于耳。一些专家提出,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改革开放还不够彻底,主张继续推进私有化、市场化,全面向西方资本主义靠拢,反对政府干预和公有制。他们认为,只有如此,经济才能实现根本好转。
果真如此吗?
私有化与市场化的限度
事实上,中国的私有化与市场化程度已经 很高,支持私有经济发展的政策层出不穷,市场机制在资源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经济为何仍然不景气?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作为一名普通中国公民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在关税战、贸易战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我坚持认为,当前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资本主义框架下的“生产过剩危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恶果。过去几十年的资本无序扩张,依托劳动者的辛勤付出,造就了“制造业大国”的美誉。然而,这种以“时间就是金钱”、“不管姓资姓社”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忽视了长远性。如今,供不应求的商品早已消失,盲目扩张的产能仍在继续,企业恶性竞争、赔本赚吆喝,资源枯竭、债务攀升,短暂繁荣掩盖了深层性危机。
去产能为何半途而废
此前,政府曾提出“去产能,去杠杆”,试图调整经济结构,但很快又回到“大干快上”的老路。近期甚至有人建议加大招商引资,寄希望于更多资本注入来刺激经济。然而,事实表明,国内资本并不匮乏,国际市场也无力自我主宰。继续沿用“资本至上”的思路,只会加剧经济失衡,进一步走上下坡路。
社会主义的迷失
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似乎并未真正践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弊端一一贫富分化,贪腐横行,资源浪费一一,在当前社会中比比皆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时仅成了表面文章。明知走资本主义道路会问题重重,却仍以“发展中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来搪塞,试图用更激进的市场化措施加以解决,这不仅无助于化解矛盾,反而可能使解决问题遥遥无期。
反观历史,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仅用了20余年,依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如果我们坚持这一道路,稳步发展,今日的成就本应更为辉煌,社会两极分化也不会如此严重,普通民众也不会背负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的沉重负担。
国际经验的启示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已从“资本论”中吸取教训,逐步向社会主义靠拢。他们提高了底层劳动者的收入和社会福利,保障了蓝领工人的权益,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我们更“社会主义”。反观国内,绝望、内卷、躺平正成为中下层社会的普遍情绪,这与“共同富裕”的目标背道而驰。
当前经济困局几大特征
1. 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
商品堆积如山,却因多数人收入低下而无力消费。据统计,约6亿人月均收入不足1000元,庞大的产能如何消化?
2. 两头在外的经济结构:原材料依赖进口,商品依赖出口,过度依赖外贸并非长久之计,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高质量发展的压力与日俱增。
3. 投资效益递减:过去,依赖投资拉动增长效益显著,但如今许多大型基建项目(如某些城市圈铁路、跨海大桥)投资回报率低下,甚至成为财政负担。
如何走出困境
面对积重难返的局面,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发展理念,摒弃“GDP至上”的思维,回归经世济民的本质。
以下是几点建议:
1. 转变发展模式,将“发展是硬道理”,调整为“综合平衡是良方”。中国目前困局不在生产端而在分配端。经济增长不应以牺牲多数人利益为代价,公平分配比单纯做大蛋糕更重要。
2. 坚定社会主义方向,重新肯定公有制经济的核心地位,限制资本无序扩张,缩小贫富差距。历史证明,“大锅饭”并非一无是处,它保障了基本民生,奠定了工业基础。
3. 优化经济结构:坚持去产能,淘汰低效高耗产业,聚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立足国内需求,完善内循环体系,减少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
4. 削减体制内员工过高的薪资和福利,全面取消已过时的住房公积金缴存、仅有利于少数人的职业(企业)年金缴存制度,腾出财政支出空间以减轻企业的过高税负。解决“996”问题,强制性缩短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企业可实行多班次运转来增加就业岗位,有饭匀着吃。提高最低工资保障线和失业救济水平,降低国有资本经营管理者收入,由此导致的部分资本无利可图或破产重组,正好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倒逼“去产能、去杠杆”的目的真正实现。
5. 提升民生福祉:提高劳动者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减轻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负担。只有让多数人分享发展红利,消费潜力才能真正释放。
6. 加强民主与法治:惩治腐败,精简行政成本,消除特权,让政府与人民同舟共济。经济决策需广泛听取民意,而非权力至上或依赖少数专家建议。
结语:重拾自信回归初心
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完全有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开国领袖曾告诫,资本主义道路会牺牲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事实已证明这一预言具有深刻性。当前的经济困境,正是长期偏离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
只要我们重拾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回归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定能克服重重困难,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必将在纠错与改革中重新焕发。让我们以民为本,凝聚力量,共同开创更加公平繁荣的未来。
2025. 5. 18
作者:洪顺登攀;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