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双祥 | 重塑机构集体意识:政治生活的首要命题 - 昆仑策
-
单双祥 | 重塑机构集体意识:政治生活的首要命题
2025-08-03

重塑机构集体意识:政治生活的首要命题
——从培心幼儿园事件与长沙自建房倒塌事故
看集体意识重构路径
单双祥
在现代社会的治理中,机构的集体意识是确保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福祉的核心要素。集体意识不仅体现在个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上,更体现在整个机构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制度执行中。然而,近年来一系列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暴露了当前一些地方机构集体意识的严重缺失。本文将以甘肃天水培心幼儿园事件和长沙“4·29”自建房倒塌事故为例,深入剖析集体意识丧失的根源,并论述重构集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一、现实警醒:
当集体意识坍塌,悲剧便成必然
(一)培心幼儿园:食品安全失守的背后,是整座“责任大厦”的崩塌
2025年7月,甘肃天水麦积区培心幼儿园因后厨人员使用含铅工业颜料制作儿童餐食,导致233名幼儿血铅异常,最高值达528微克/升(正常值应小于100微克/升)。这一事件不仅是食品安全领域的重大事故,更是机构集体意识全面溃败的典型体现。
1、事件经过
2025年7月15日,甘肃天水麦积区培心幼儿园的多名幼儿出现呕吐、腹痛等症状,家长紧急将孩子送往医院检查。经检测发现,这些幼儿的血铅水平严重超标,最高值达到528微克/升,远超正常值(小于100微克/升)。随后,卫生部门介入调查,发现该幼儿园后厨人员在制作儿童餐食时,使用了含铅的工业颜料。这些颜料被用于装饰餐食,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但其成分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害,尤其是对儿童的神经系统和发育系统。
2、调查结果
调查发现,涉事园长朱某琳和投资人李某芳为了节省成本,长期采购非食用颜料用于食品加工。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食品安全法规,更是对幼儿生命健康的严重漠视。更令人震惊的是,市场监管部门和教育部门在长达两年的巡查中,均未发现这一隐患。这一事件暴露了基层机构在价值观、责任链和公信力上的全面溃败。
3、价值观扭曲
管理层将经济利益凌驾于儿童生命健康之上,形成了“成本至上”的畸形文化。这种价值观的扭曲不仅体现在管理层的决策中,还渗透到了每一个环节的执行者中。后厨人员明知使用工业颜料违法,却在“节省成本”的压力下继续违规操作。这种“成本至上”的价值观,完全背离了教育机构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
4、责任链条断裂
从采购、加工到监管,各环节人员均漠视风险,形成了“集体无意识”状态。采购人员为了降低成本,选择价格低廉的工业颜料;后厨人员为了完成任务,忽视颜料的安全性;监管部门在巡查中敷衍了事,未能发现明显的违规行为。这种责任链条的断裂,使得每一个环节都成为风险的传递者,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5、公信力崩塌
事件曝光后,家长对官方检测报告的质疑及西安与本地检测结果的巨大差异,进一步加剧了检测机构公信力危机。家长普遍对本地检测机构的能力和公正性表示怀疑,纷纷选择外地机构进行复检。这种信任危机不仅影响了检测机构的公信力,也对整个社会的治理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长沙“4·29”自建房倒塌:54条生命写下的“系统性麻木”
2022年4月29日,长沙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自建房倒塌事故,造成54人死亡。这起事故不仅是建筑安全领域的重大灾难,更是该地方机构集体意识系统性溃败的集中体现。
1、事件经过
2022年4月29日12时24分,长沙市望城区金山桥街道金坪社区盘树湾的一居民自建房发生倒塌。事故发生时,房屋内有54人被困,最终全部遇难。这栋房屋始建于2002年,原为两层半建筑,后经过多次违规加层扩建,最终达到8层。事故发生前,房屋墙体已出现多处裂缝,但房主和监管部门均未采取有效措施。
2、调查结果
调查发现,房主在未取得任何审批手续的情况下,多次违规加层扩建,导致房屋结构严重受损。同时,检测机构在收受房主贿赂后,出具了虚假的安全检测报告。监管部门在多次接到群众举报后,仍以“不在职责范围”为由相互推诿,未能及时采取措施。这起事故暴露了基层机构在权力异化、风险漠视和问责虚化上的严重问题。
3、权力异化
基层干部将“服务型治理”异化为“审批型权力”,对安全隐患视而不见。这种权力的异化不仅体现在监管部门的不作为上,还体现在对房主滥用权力上。房主通过贿赂监管部门,逃避了应有的审批程序,使得违规行为得以持续。
4、风险漠视
从2019年墙体裂缝到倒塌前5分钟的预警忽视,反映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态。这种消极心态不仅存在于监管部门,也存在于社区中。居民多次向社区和监管部门反映房屋裂缝问题,但均未得到重视。这种对风险的漠视,使得安全隐患不断积累,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5、问责虚化
事故后仅对62名公职人员追责,但公众对“为何层层失守”的追问未获充分回应,削弱了制度的威慑力。这种问责的虚化不仅体现在对责任人的处理上,还体现在对制度漏洞的反思上。公众对事故原因的追问未得到充分解答,使得制度的威慑力大打折扣。
二、病灶透视:
集体意识为何走向“集体无意识”
(一)用人不公:劣币驱逐良币
用人不公是集体意识丧失的头号重要原因之一。在培心幼儿园和长沙自建房倒塌事故中,用人不公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1、任人唯亲与权力寻租
培心幼儿园投资人李某芳通过家族化用人模式,控制了4家幼儿园,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这种任人唯亲的做法不仅挤压了公平竞争的空间,还导致了权力寻租的滋生。家族成员在管理岗位上缺乏专业能力,却凭借关系获得重要职位,使得整个机构的管理效率低下,风险防范能力严重不足。
2、能力错配与逆淘汰
在长沙自建房监管中,具备专业知识的基层人员被边缘化,而擅长“维稳话术”的干部占据要职。这种能力错配和逆淘汰现象,使得真正有能力的专业人员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而那些不称职的人员却得以继续留在岗位上。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监管的有效性,还导致了风险研判的失效。
3、道德示范失效
领导干部若自身缺乏职业操守,必然引发效仿,形成“破窗效应”。在培心幼儿园事件中,投资人李某芳的道德缺失,直接影响了整个机构的道德氛围。管理层的不道德行为被员工看在眼里,逐渐成为一种“潜规则”,最终导致整个机构的道德防线全面崩溃。
(二)奖罚失据:制度钝化
奖罚不明是集体意识丧失的又一重要原因。在培心幼儿园和长沙自建房倒塌事故中,奖罚失据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1、激励失效
在培心幼儿园事件中,后厨人员长期违规操作未受惩戒,反而因“节省成本”获得隐性奖励。这种激励失效的现象,使得违规行为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得到了鼓励。员工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形成了“违规有利”的错误认知,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的积累。
2、惩罚虚置
在长沙自建房倒塌事故中,涉事检测机构仅被罚款,未追究刑责。这种惩罚虚置的现象,使得违法成本远低于守法成本,导致同类机构仍肆无忌惮地造假。这种现象不仅削弱了法律的威慑力,还使得整个行业的道德风气进一步恶化。
3、考核形式化
在培心幼儿园和长沙自建房倒塌事故中,考核形式化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民主生活会沦为“表扬会”,问题整改清单束之高阁,制度空转。这种考核形式化的问题,使得真正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制度的约束力大打折扣。
(三)结构失衡:权力、专业与代际的三重断裂
1、权力结构失衡
权力结构的失衡是导致集体意识丧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培心幼儿园和长沙自建房倒塌事故中,这种失衡表现得尤为明显。
决策权过度集中
在培心幼儿园事件中,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投资人李某芳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这种权力结构使得投资人可以随意决策,而其他教职工和利益相关者几乎没有话语权。例如,食材采购、人员招聘等关键决策均由投资人一手包办,导致内部监督形同虚设。这种高度集中的权力结构不仅容易滋生腐败,还使得集体意识在权力面前变得毫无意义。
监督权形同虚设
在长沙自建房倒塌事故中,监管部门的监督权被严重削弱。尽管有众多群众举报和安全隐患,监管部门却以“不在职责范围”为由相互推诿。这种现象反映出权力结构中监督机制的缺失,使得违规行为得以长期存在。监督权的虚化不仅削弱了制度的约束力,还使得集体意识在权力面前变得毫无约束。
2、专业结构缺陷
专业结构的缺陷也是导致集体意识丧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培心幼儿园和长沙自建房倒塌事故中,这种缺陷表现得尤为明显。
基层监管队伍专业空心化
在长沙自建房监管中,基层监管队伍缺乏建筑安全专业人员,导致监管流于表面。例如,监管部门在多次巡查中未能发现房屋裂缝和违规加层扩建的问题,反映出专业能力的严重不足。这种专业空心化现象不仅影响了监管的有效性,还使得集体意识在专业面前变得毫无依据。
“外行管内行”常态化
在培心幼儿园事件中,管理层缺乏食品安全专业知识,却对后厨人员进行管理。这种“外行管内行”的现象,使得专业意见被忽视,风险防范能力严重不足。例如,后厨人员多次提出使用工业颜料的危害,但管理层却以“节省成本”为由强行要求继续使用。这种现象不仅削弱了专业人员的积极性,还使得集体意识在专业面前变得毫无保障。
3、代际断层
代际断层是导致集体意识丧失的又一重要因素。在培心幼儿园和长沙自建房倒塌事故中,这种断层表现得尤为明显。
干部老龄化与年轻干部经验断层并存
在基层治理中,干部队伍老龄化问题严重,年轻干部缺乏群众工作能力。例如,在长沙自建房倒塌事故中,许多老干部虽然经验丰富,但缺乏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而年轻干部虽然熟悉新技术,但缺乏群众工作经验。这种代际断层不仅影响了治理的连续性,还使得集体意识在代际之间变得毫无传承。
治理韧性不断流失
代际断层导致治理韧性不断流失。在培心幼儿园事件中,老员工虽然熟悉业务流程,但缺乏创新意识;新员工虽然有新的理念,但缺乏实践经验。这种代际断层使得治理能力在传承中出现断层,进一步加剧了集体意识的丧失。
三、破局之道:
构建集体意识的三根“新支柱”
(一)价值重塑:让“以人民为中心”成为可感知、可衡量、可奖惩的行为坐标
1、信仰场景化
将党史教育与业务培训结合,通过“红色车间”“廉政食堂”等载体,让党员干部在具体场景中感悟初心使命。例如,通过在幼儿园设立“红色教育角”,让教师和幼儿家长共同参与红色故事分享会,增强责任意识。同时,推广“培心幼儿园事件”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强化“权为民所用”的价值认同。
2、荣辱捆绑制
建立集体荣誉积分制,将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指标与个人晋升、奖金直接挂钩。例如,在长沙自建房事件中,对主动举报隐患的居民给予重奖,重塑“守护者”社会形象。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集体荣誉息息相关,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3、行为一线化
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干部每月至少参与一次社区安全巡查、一次家长座谈会,打破官僚主义壁垒。例如,通过定期组织社区安全夜查活动,让干部直接面对群众,了解群众需求,增强服务意识。
(二)制度重构:让每一条规则长出“牙齿”
1、民主生活会
党员群众可实时提问,整改台账上墙上网,逾期亮黄牌、超时亮红牌。例如,在民主生活会中,让党员和群众讲真话说实情,敢于对领导决策提出质疑,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力。
2、责任穿透机制
实行“终身追责+连带责任”双轨制:调离、退休、提拔都不免责;分管、主管、主要领导按责任清单同步背书。例如,在长沙自建房事故中,对已调离岗位的原分管副市长追加问责,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3、弹劾权落地
每个机构都有“职工代表委员会”,该委员会一项重要的权力就是弹劾权,作为某机构“一把手”业务不熟、任人唯亲、决策失误…等等,导致连续两年考核末位即可启动弹劾;调查权、听证权、表决权完全独立,避免“同体监督”。例如,通过设立独立的职工代表委员会,赋予职工代表对领导的监督权和弹劾权,增强基层治理的民主性和公正性。
(三)结构优化:让权力、专业与代际在同一张治理网络中“各就各位”
1、权力制衡
在幼儿园、社区、工地全面建立“家长/居民监督委员会”,参与采购、验收、预算全过程;推广“双随机一公开+第三方交叉互检”,打破地方保护。例如,在幼儿园设立家长监督委员会,参与食材采购和验收,确保食品安全。
2、专业赋能
实施“基层专业资格准入”:未通过食品、建筑等安全法规考试不得担任分管领导;建立“专家智库+技术官员”双轨制,关键岗位必须配备持证专业人员。例如,在长沙自建房监管中,要求所有监管人员必须通过建筑安全法规考试,确保专业能力达标。
3、代际融合
“老带新+新助老”双向导师:老同志传授群众工作心法,年轻人输出数字化监管工具;鼓励基层试点“智慧食堂”“房屋安全区块链”等新理念新技术。例如,在基层治理中,通过“老带新”模式,让老干部传授群众工作经验,年轻干部传授数字化监管技术,增强治理能力。
四、长效生态:
让集体意识成为“呼吸着的空气”
(一)文化浸润
将集体意识培育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评选核心指标,实行“一票否决”。例如,在文明城市评选中,将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同时,打造“安全文化主题公园”“廉政漫画长廊”等沉浸式教育空间,增强文化氛围。
(二)数字赋能
开发“集体意识评估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干部履职轨迹,预警“躺平”“甩锅”倾向。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干部的工作记录和履职情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预警。同时,建立“阳光监管平台”,实时公开幼儿园食材溯源、房屋检测报告等信息,压缩暗箱操作空间。
(三)社会协同
培育社会组织参与监督,如成立“家长食品安全联盟”“社区安全观察员”队伍,在保障人员队伍的权利时,并兼负着自己的应尽责任。例如,在社区设立“安全观察员”队伍,定期对社区安全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和上报安全隐患。同时,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打破地方保护,如长沙事件后推动湘鄂赣三省联合整治违建,增强治理合力。
总而言之,从培心幼儿园的血铅之殇到长沙自建房倒塌的轰然巨响,这些悲剧不仅是管理漏洞的具象化,更是集体意识危机的集中爆发。重塑机构集体意识,需以价值引领重塑信仰、以制度重构扎紧笼子、以结构优化凝聚合力,最终构建起“人人履职、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唯有如此,方能避免“集体失守”的历史循环,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现代化。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