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使命与实践路径 - 昆仑策
-
周忠: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使命与实践路径
2025-05-2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初心使命,也为新时代党政机关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从革命年代的“节省每一个铜板”到新时代的“过紧日子常态化”,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传家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深入理解这一传统的时代价值,探索其实践路径,既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
一、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延续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立党兴党的重要法宝。在革命战争年代,面对物资匮乏的困境,毛泽东同志提出“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红军战士用树皮草根充饥、用敌军丢弃的武器作战,以“红米饭、南瓜汤”的朴素生活支撑起革命火种。延安时期,美国记者斯诺从毛泽东穿补丁衣服、周恩来睡土炕等细节中,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东方魔力”背后的精神密码。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国情,党领导人民发扬“勒紧裤腰带搞建设”的精神。毛泽东同志提出“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号召全民参与节约运动,将有限资源集中于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曾强调“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通过精简机构、压缩行政开支,为改革开放腾出资源空间。这些实践表明,艰苦奋斗不仅是应对困难时期的权宜之计,更是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精神基因。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过紧日子”的重要性。从制定中央八项规定到修订《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从整治“舌尖上的浪费”到严控“三公”经费,一系列制度创新推动勤俭节约从道德倡导转化为刚性约束。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标志着这一要求从阶段性举措升华为常态化机制。
二、过紧日子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本质上是对“发展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在财政支出规模逐年扩大的背景下,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额为274574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38219亿元,同比增长7.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236355亿元,同比增长5.1%12。民生支出近15万亿元,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近70%。具体来说,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均在4万亿元左右,卫生健康、农林水、城乡社区支出均超过2万亿元3。此外,2023年中央财政还支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404亿元,学生资助补助经费720亿元3。这种“政府过紧日子、百姓过好日子”的辩证关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1. 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我国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仍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2023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达1420亿元,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超1650亿元,这些资金的精准投放需要以压缩非必要支出为前提。通过建立政府公物仓、推进资产共享共用等机制,2022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盘活闲置资产超3000亿元,相当于少发1500亿元国债。这种“刀刃向内”的改革,彰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2. 防范治理风险的治本之策。不少地方在八项规定后,把在外面的吃喝转移到自己内部,纷纷办起了职工灶,交很少的钱吃的很好,造成新的浪费和腐败;一些地方存在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现象,河南省某镇党委书记斥资249万元打造“观摩路线”,暴露出资源错配的深层问题。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将“严禁搞劳民伤财工程”写入刚性条款,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审计监督等手段,2023年全国审计机关查处违规资金超1200亿元,推动形成“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治理生态。
3. 培育时代新风的引领工程。党政机关的作风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当深圳市机关食堂推行“光盘积分制”、北京市政府会议采用“无纸化办公”时,这些细节不仅节约了行政成本,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价值取向。调查显示,2023年公众对“公款吃喝”现象的举报量同比下降38%,餐饮业厨余垃圾量减少12%,彰显出党风政风对社会风气的引领作用。
三、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化机制
我们党将“过紧日子”从理念转化为实践,需要构建系统化、常态化的制度体系。各地各部门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经验:
1. 思想淬炼,筑牢节约自觉的价值根基。常州机关事务管理局通过“红色故事宣讲”“勤俭节约主题党日”等活动,将艰苦奋斗教育纳入干部培训必修课。江苏某市开发“节约指数”考核系统,将能耗数据与部门绩效挂钩,使节能降耗成为行动自觉。这些实践表明,只有将节约意识内化为价值追求,才能避免“运动式节约”的短期效应。
2. 制度创新,构建刚性约束的保障体系。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细化18项禁止性规定,明确超标准接待、豪华装修等22类违纪情形的问责标准。财政部建立“三公”经费动态监控平台,对异常支出实时预警,202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较十年前压缩62%。这种“制度铁笼”与“数字监管”的结合,为作风建设提供了长效机制。
3. 技术赋能,探索提质增效的创新手段。浙江推行“公务拼车”系统,整合全省公车资源,使车辆使用率提升40%;广东建立“电子公文交换中心”,减少纸质文件传递量85%;山东试点“智慧食堂”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供餐,减少厨余浪费30%。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行政效能,更重塑了节约型机关的运行模式。
四、挑战与对策,探索常态化推进的关键突破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但实践中仍存在三重矛盾:观念层面上,部分干部公务员存在“过紧日子就是降低服务质量”的误解;执行层面上,个别领域存在“选择性节约”现象,压缩民生支出保行政开支;制度层面上跨部门协同机制尚未完善,存在监管盲区。对此,需着力构建“三位一体”推进机制:
1. 价值重塑工程。各级党委要将艰苦奋斗教育纳入党校必修课程,开发“红色财政”情景教学案例,通过“身边榜样”评选活动强化示范引领。如江西某市开展“局长讲节约”系列讲座,用本地区脱贫攻坚中的节俭故事增强说服力。
2. 精准施策体系。建立“负面清单+正面引导”机制,明确“八个严禁”纪律红线,同时设立“创新节约奖”,鼓励各地探索资源循环利用新模式。财政部2023年推出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对节能环保产品给予10%-15%价格扣除,引导市场供给端转型。
3. 数字治理赋能。构建全国统一的“行政成本监测云平台”,整合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数据,运用AI算法识别异常支出模式。江苏某市通过该平台发现某单位连续三个月打印耗材超标300%,及时启动核查程序,避免百万元级浪费。
五、在守正创新中书写新时代节约答卷
从延安窑洞的煤油灯到中南海的电子政务系统,从“新三年旧三年”的缝补精神到“数字赋能”的智慧管理,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艰苦奋斗作为传家宝。新时代的“过紧日子”,既是应对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更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选择。当9000多万党员以身作则,当14亿人民携手同行,必将汇聚起节用裕民、节俭兴国的磅礴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谱写新的华章。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