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办、国办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宛如一记重锤,敲响了为基层减负赋能的激昂战鼓,彰显出党以坚定决心纠“四风”、为基层松绑的鲜明态度。这一党内法规形式的制度规范,为基层干部卸下沉重枷锁、轻装上阵服务群众筑牢了坚实根基,意义非凡且影响深远。
回首过往一年,一系列务实有效的减负举措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基层这片广袤的土地。精文简会,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深入群众、了解实情;考核化繁为简,摒弃了繁琐的指标和形式化的流程,使考核更加注重实际成效;减轻“指尖”负担,清理整合了众多冗余的工作群和政务App,让基层干部不再被手机屏幕“绑架”。这些举措如同精准的手术刀,精准地切除了基层工作中的“毒瘤”和“赘肉”,让基层干部能够轻装上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服务群众的工作中。如今,基层大地处处洋溢着奋进的活力,干部们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一幅生机勃勃的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更多的是要求群众去做事,现在更多的是党员干部给群众办事、做服务,这是一个根本的变化。这一深刻论述,道出了基层减负的核心价值所在。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基层干部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减负,就是要让基层干部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只有基层干部真正沉下心去,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让党和政府的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然而,网上那则“在基层,既要又要还要也要更要”的留言,如同一记警钟,敲响了基层干部面临的多重困境。“写材料、迎检查,一个不能少;App、小程序、工作群,一刻不能停”,这些吐槽声,真实地反映了基层干部在形式主义重压下的无奈与疲惫。权责倒挂、数字形式主义、考核繁琐等问题,如同顽疾一般,困扰着基层干部,制约着基层工作的开展。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也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必须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决心,直面这些问题,寻找破局之策。
破除权责倒挂是关键一环。要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边界,严禁以“属地管理”“任务分解”为名,将责任层层下移、“责任甩锅”给基层。通过建立健全权责清单制度,让基层干部清楚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做到心中有数、干事有底。警惕数字形式主义不容忽视。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但不能让数字成为形式主义的新载体。要清理整合工作群、政务App,严禁强制搞打卡、网络投票、点赞转发等任务,让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于基层工作,而不是成为基层干部的负担。减考核之繁是重要举措。要严控“一票否决”事项,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严禁简单以留痕多少评判工作好坏。通过优化考核方式,让基层干部从繁琐的考核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基层减负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加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堤坝,将基层减负工作纳入常态化、制度化的轨道。加强对基层减负工作的监督检查,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有力震慑。同时,要注重总结基层减负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推广应用,不断提升基层减负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姓名:董丽圆;工作单位:中共孟村回族自治县委组织部;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