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基层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总书记提出要持续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能够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服务群众。为基层减负不是“口号工程”,更不能沦为新的形式主义。唯有突出“真”“实”“准”,才能让减负措施真正落地生根,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真”字为要,力戒“减负空转”,亮出“动真碰硬”实招。基层减负的“真”,在于摒弃“数字游戏”“文字包装”,敢于直面问题、动真碰硬。一是不搞“表面文章”,减负不能只停留在“发文件部署减负”“开会议强调减负”,而要深入基层看实情,用基层的“真实感受”替代“台账数据”作为评价标准。二是不搞“转嫁负担”,有的上级部门把“减负”简单理解为“自己少干活”,将本应牵头的工作“打包”甩给基层,美其名曰“给基层放权”。这种“减负=甩锅”的做法,本质是对基层的“二次伤害”,必须坚决杜绝。三是不搞“一阵风”,减负不是“运动式治理”,不能“上级强调时紧一阵,风头过后松一阵”。要坚持把“实”字贯穿基层减负全过程,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对“虚假减负”现象“露头就打”,让“真减负”成为常态。
“实”字托底,锚定“基层痛点”,破解“实实在在”难题。不管花样如何翻新,辨识形式主义并不困难,说白了就是一个“虚”字。比如,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耍花拳绣腿,说空话套话等。要从基层的痛点、堵点出发,让措施真正解决问题,而非“自说自话”。一减“无效之功”,基层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把“减法”做在“无效事务”上,把“加法”做在“为民服务”上。二减“过度留痕”,留痕本是为了记录工作,但若异化为“事事要留痕、处处要存档”,就成了负担。三减“无谓干扰”,基层面临的“干扰”,很多来自上级的乱指挥、瞎折腾。比如,有的检查考核“不看实效看材料”,逼着基层“加班造假”。“实减负”要明确“非必要不打扰”,让基层能按实际情况自主开展工作。
“准”字发力,避免“一刀切”,实现“精准滴灌”成效。“准”的关键,是告别“一刀切”的减负模式,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是区分层级,乡镇(街道)的核心任务是抓落实,负担多在报表、检查、协调等工作;村(社区)的核心任务是服务群众,负担多在微信群轰炸、琐事摊派等。减负就要给乡镇减“过度考核”,给村社减“指尖负担”。二是区分领域,教育、医疗、农技等专业领域的基层单位,不能用“行政思维”搞减负。比如针对卫生院,要减少“与医疗无关的评比”,让医生多看病、少应付。三是区分重点,减负不是“全减”“躺平”,减的是形式主义的无形枷锁,为的是造福人民群众。基层安全生产巡查、民生数据统计等工作不能减,同一数据多头报、无意义的表态发言等必须减。要通过“清单化管理”明确“该扛的”与“该减的”,让基层既不“负重前行”,也不“失职失责”。
为基层减负,说到底是为了让干部从“无谓消耗”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干实事、解民忧”上。唯有紧扣真、实、准,才能让减负工作走深走实,真正激发基层的干事活力,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作者单位:河北省任丘市西环路街道办事处;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