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然而,长期以来,形式主义如同附在基层身上的“枷锁”,让不少基层干部陷入“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的泥潭,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严重制约了基层工作的实效。切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仅是对基层干部的关怀,更是提升治理效能、赢得群众信任的关键之举。
形式主义在基层的表现五花八门,却都指向同一个核心 ——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有的地方,一项工作部署下来,不是先调研基层实际情况,而是急于开会发文、层层转发,看似“响应迅速”,实则让基层在文件与会议中疲于奔命;有的考核评价,不看工作实效看台账厚度,不察群众口碑察报表数据,逼着基层干部把心思花在“做材料”上,而非“做实事”上;还有的“创新举措”,实则是为了应付检查、制造“亮点”,看似热闹非凡,却解决不了群众的急难愁盼。这些行为,不仅让基层干部身心俱疲,更让政策在“空转” 中偏离初衷,让群众的期待落了空。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需要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和“靶向治疗”的智慧。要坚决砍掉那些不必要的会议和文件,让“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少发文、发短文、发有用的文”成为常态,把基层干部从“会议室”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走进田间地头、居民社区。要重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破除“唯台账”“唯痕迹”的惯性思维,将群众满意度、工作实绩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让基层干部不再为“留痕”而“留痕”,而是为“实效”而 “实干”。
为基层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减负担”;不是“松要求”,而是“提效能”。当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他们才能有更多精力聚焦主责主业。比如,社区工作者可以不再为填写重复的表格而焦虑,转而专注于解决居民的养老、就业难题;乡镇干部可以跳出“报表竞赛”,沉下心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才能把政策的“温度”传递到群众心里,把工作的“实效”体现在群众身边。
整治形式主义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各级部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带头转变作风,以上率下为基层作示范;需要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对反弹回潮的形式主义问题及时亮剑、严肃问责;更需要倾听基层声音,让基层干部和群众成为评价工作的“裁判”。只有让减负的成果真正惠及基层、服务群众,才能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轻装前行,在新时代的基层治理中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基层减负,减的是负担,增的是干劲;去的是虚功,留的是实效。向形式主义坚决说“不”,让基层干部腾出双手办实事、甩开膀子干事业,才能让党的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才能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宋珊珊,作者单位:河北省任丘市会战道街道办事处;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