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悄然推行“错时工作制”,社区干部轮值周末与夜间岗,仅一个月就为三百余位居民错峰办理了医保激活、证明开具等业务。当卷闸门后不再有焦灼的等候者,当办事窗口的灯光延伸至寻常人家的晚饭时间,基层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间的“时差”正被悄然弥合。这细微变革背后,实则是对治理“时钟”的一次校准——让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精准同频。
“错时服务”,小调整彰显供给精准度。长久以来,群众“上班没空办、下班无处办”的困扰,恰是传统服务窗口在时间维度上的刚性局限。所谓“错时”,绝非简单延长工时,而是精准对接群众“生物钟”的供给革新。从浙江社区干部周末轮值到江苏部分街道开设“午间不断档、周末不打烊”窗口,再到部分城市探索的“夜办”模式,皆是破此困局的务实之举。这些举措不搞花架子,不增冗员编制,仅以干部时间资源的科学重组,便让服务供给与群众期待在时间轴线上精准交汇。这启示我们:治理精度常蕴藏于对“何时服务”的敏锐洞察与主动调适中。
能力进阶,“错时岗”锤炼干部真本领。“错时”窗口直面的是更为多元、急切的需求,这对干部能力提出了全新考验。某年轻社区工作者起初面对夜间突发纠纷常显无措,在“错时”轮值中却迅速成长为善调解、懂政策的“全科社工”。这岗位如同一个微型练兵场,倒逼干部走出舒适区,在直面复杂诉求、独立研判处置中淬炼“一专多能”的真功夫。组织部门正可借此优化干部培养路径,将“错时”服务表现纳入实绩评价,在直面群众急难愁盼的火线中识别、锻造“全能型”治理尖兵,为基层治理梯队注入源源活水。
理念升维,“调时钟”撬动治理大格局。 “错时”更深层意义,在于推动治理逻辑从“我提供什么”向“你需要什么”的范式迁移。当某街道将“错时”收集的居民建议转化为加装电梯、增设充电桩等民生项目,服务的“时间之变”便升华为治理的“空间之进”。这要求基层组织者将“错时”作为深入群众的固定渠道,变被动响应为主动问需,将碎片化需求汇集成治理改进的清晰路标。唯有让服务供给体系如精准的钟表,时刻与人民需求的脉搏共振,“最后一米”才能真正成为“最暖一公里”。
“错时”看似调整的是干部值班表,实则校准的是基层治理的“北京时间”——以人民需求为根本坐标。广大基层干部当以此为契机,不断在时间维度上精耕细作,在服务细节处倾注心力。让那扇延时关闭的办事窗口,持续透出治理现代化的温度光芒;让服务供给与群众期盼的齿轮在时间轴上永远严丝合缝地咬合转动。如此,方能在与时代同频、与民心共振的节拍中,谱写基层善治的崭新乐章。
(作者:张亚杰 吴桥县曹洼乡人民政府;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