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1925,毛泽东和蒋介石截然相反的人民观 - 昆仑策
-
陈先义:1925,毛泽东和蒋介石截然相反的人民观
2025-08-28
研究历史,不断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蒋介石凭借武装到牙齿的八百万美式装备的大军,对付毛泽东仅仅数万人的穷困潦倒的红军武装,最后被人民解放军赶到了沿海一个小岛,到底原因在哪里?国民党将领是不服的,直到被俘后关进监狱,还在讨论哪一仗计划不周,哪一仗应该怎么打,还在图谋某一天再摆开阵势干一场。但是,他们有一点没有计算,那就是两支军队各自与人民的完全相反的关系。国民党输,有很多原因,但是有一点不可少,而且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输在了人心。
说这个话题,我们必须再回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因为从那时起,蒋介石所代表的国民党与毛主席代表的共产党早已经分道扬镳。
上世纪二十年代,孙中山有一个观点,那就是解决中国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中国人一盘散沙的问题。认为这是我们从鸦片战争以来屡屡被强敌欺辱的根本原因。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孙中山总结了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的一系列教训,得出的对中国问题的认知。照理说,蒋介石和毛泽东也都会认同,中国的当务之急,必须解决中国一盘散沙的问题。
但是怎么解决,两人却截然相悖。
毛泽东认为,这种一盘散沙之根源,就在于中国基层的人民没有组织,中国社会缺乏组织能力。而蒋介石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完全不同,他对底层人民一是鄙视二是恐惧,认为底层人都是无赖,缺乏管教,素质太差,毛泽东眼中的“人民”,蒋介石认为不是“匪”,就是“暴民”,解决中国问题,就是先解决这些“暴民”。
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必须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怎么主宰,那就是必须组织起来。而蒋介石相反,认为不是什么组织起来的问题,而是需要建立一个强权,可以随意教训这些暴民。毛泽东所说的共产主义理论,在老蒋那里就是暴民理论,不合中国实际。
他们这种不同的政治理论,最终形成文章论辩。1925年前后的毛泽东,担任的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代部长,是可以参与国民党核心会议的重要人物,而蒋介石这时根本算不上一个什么角色,当毛泽东开会坐在前排主要位置时,蒋介石不过在最后边的某个角落里,位置差的很远。
国民党最主要人物当时都看好毛泽东,并不仅仅因为毛泽东的笔杆子,也不仅仅因为毛泽东有思想,还因为毛泽东能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办的农讲所开了25门课,每届讲习四个多月,孕育了288个农会组织,遍及全国11个省。当时毛泽东对中国农民已经进行了详细而广泛的研究,提出了一整套的关于组织农民的理论,他与蒋介石的斗争,其中焦点就是怎么对待农民的问题。毛泽东的这些思考和实践,最终成为理论。
1925年12月1日,在国民革命军司令部编印的《革命》半月刊上,刊发了毛泽东的一篇理论大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这篇文章在当时的《中国农民》和中国青年上转载,几乎震动了整个中国,影响巨大。可当时的中共总书记陈独秀,却拒绝在中国共产党的刊物上转载这篇文章。陈独秀认为,这是非马克思主义观点,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但是,在当时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眼里,这篇文章才真正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精髓,是一篇非常伟大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经典著作。
后来,这篇文章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篇。开篇第一句话就是:“谁是我们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毛主席和蒋介石理论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文章里,毛主席精确地阐述了自己的人民观。那就是人民只有组织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中国革命才有希望。历史已经证明,毛泽东32岁写的这篇文章,是一篇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极其重要文献,它不仅指导了当时的中国国民革命,而且也是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革命斗争的纲领性文献。
如今的中国青年知道和阅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已经不多了,但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都以读过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引为光荣。不仅共产党的高层这么认为,国民党有识之士也同样这么认为,国际上一大批被称为思想家的大师,都为毛泽东的才华所折服。
如果说蒋介石感到压力的话,这时他的压力很大。他看到了毛泽东的极大影响,其卓越的政治才华和极其出色的文章表达力,而这对于蒋介石来说,感到自愧不如,甚至差得太远。他的心情,只有一点,那就是“羡慕嫉妒恨”。在蒋介石眼里,毛泽东不仅是一个伟大演讲者,他总是以严谨的逻辑思维力,以极强的政治动员力,感染每一个听众。而蒋介石则不行,平时阴沉着脸,沉默寡言,他几乎没有什么思想。
蒋介石明白自己的缺陷,对毛泽东心怀嫉恨,这种嫉恨一直憋到1943年,他下决心要对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全面开战,隆重推出了由陶希圣捉刀代笔的《中国之命运》一书,意在跟毛泽东一决高下。阐述他怎么看待老百姓的观点。据说这是蒋介石一辈子最大的学术成果。
蒋介石写此书目的是什么?是针锋相对的回答毛主席对他的挑战,毛主席不是说依靠工农团结工农吗?那么他希望用这部著作回答毛主席,他公开认为毛主席依靠工农的思想是就是“暴民思想”。毛主席不是依靠工农吗?而在蒋介石看来,这些工农叫暴民,他要依靠的不是这些人,他要依靠地主乡绅。对于这个阶级,蒋介石叫它乡绅。因为乡绅都是有钱阶级。
其实,这时的中国,原来的乡绅已经出现重大变化,大批土豪劣绅开始出现。土豪劣绅出现,搜刮乡里,无恶不作,基层完全开始黑社会化,如果不能把农民很好组织起来,这种土豪劣绅便成为欺压人民的直接敌人,中国农村因为土豪劣绅的迅速黑社会化。便成为地主豪绅的一统天下。而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从根本上就是号召集合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势力,镇压农民(暴民)和工农的问题。这是非常典型的要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所以,从大革命一开始,毛泽东与蒋介石走的根本是两条完全相反的路。
毛主席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特别指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上层是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他们是帝国主义的帮凶,另外一部分代表民族利益,是人民团结的对象。”毛主席后来又说,“就民族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新民族主义是人民团结资产阶级进行革命。因此我们说,新民族主义国家就是“民族——人民的集体意志。”
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还说:在中国,最坏的势力就是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土豪劣绅,他们是革命的敌人,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介于敌人和朋友之间,他们的特点是怀疑和动摇。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可惜人数很少。在中国农民占大多数,农民就是那些活不下去的人,而绝大多数都是活不下去的人,这就是中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到了1927年,四一二政变爆发后,毛主席出于对中国革命形势的严谨分析,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不要小看了这个报告,在共产国际主义运动史上,这部著作被世界理论界称为中国版的《共产党宣言》。它的第一节,题目就叫《组织起来》。
正如毛主席说的那样,自从农民运动这个“幽灵”的降临,迫使中国人必须做出选择。正是由于对农民运动幽灵般的恐惧,导致了中国资产阶级和自由派急剧向右转,投入了反革命的怀抱,导致他们以合谋以恐怖手段,对待农民运动,在资产阶级眼里,作为最为弱势的群体,农民不可怕,可怕的是什么呢?是被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农民,政治化了的农民,这才是令他们寝食难安的原因。
1927年2月,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张静江等人,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身份,做出了清党、分共的党务案,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背书建议献策。最终导致四一二大屠杀。
正是因为国共两党在这个极其重大问题上分道扬镳,共产党在“四一二大屠杀”的惨痛教训中,认识到枪杆子里边出政权的伟大真理,毛主席的思想逐渐成为党的主导思想。毛主席对待人民的思想,也逐渐成为党的基本思想。毛主席一句“打土豪分田地,参加红军去!”一下子号召工农千百万,农民把红军看成了自己的队伍。于是从建立农民武装到建立巩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主席依靠人民组织人民的思想逐渐得到贯彻。而蒋介石呢?他的兵靠的是抓壮丁,他利用土豪劣绅包括上海的那些杜月笙、黄金荣之流来镇压“暴民”的行为,逐渐暴露了他们与人民为敌的本质。
我们可以发现,军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买办成为主导蒋介石国民党证权的主力,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成为与他们不共戴天的对立的阶级和阵营。
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最终成为国共两党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毛主席率领的人民武装,因为代表的是广大穷苦百姓的利益,因此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人民踊跃加入革命队伍,送儿女报名参军。从初到延安的几万人,发展到最后与蒋介石力量抗衡的强大武装。特别是到了淮海战役,亿万百姓踊跃支前的境况,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正如陈毅元帅指出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中国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伟大胜利。而蒋介石因为根本背离了人民,已经成为过街老鼠,最后如摧枯拉朽般惨败,一败涂地,在声名狼藉下仓皇逃到了东南的一个小岛上去了。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毛泽东的伟大理论,归根结底是站在了最广大劳动人民一边,成为人民自己的队伍。打江山,夺取革命胜利,中国赢得了亿万人民拥护,今天我们建设伟大国家,同样要依靠人民。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包括“共同富裕”的伟大决策,都是站在最为广大的劳动人民一边的重大决策。这一点,一万年都不能变,因为我们共产党从历史上看,是代表人民的政党,离开了人民,我们将一事无成,过去如此,将来依然如此。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