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中,领土问题始终是一个极为沉重的主题。清末以来,中国遭受列强蚕食,留下了深重的民族创伤。人们常常指责清政府的软弱与妥协,认为它导致了国土的大规模丧失。然而,如果以“一次性出卖中国领土最多”为标准来审视,最严重的一次并非清末,而是发生在二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在蒋介石的主导下,严重缺乏战略眼光,对外蒙古问题的让步,使中国永久失去了一个面积约174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其代价远超清末多次割地的总和。
外蒙古失去的历史过程,必须放在雅尔塔会议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背景中来考察。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彼时欧洲战场胜局已定,盟军开始考虑亚洲战场如何尽快击败日本。美国希望苏联能出兵对日,以减轻美军在太平洋的负担。斯大林同意出兵,但开出了条件,其中就包括“外蒙古维持现状”。罗斯福与丘吉尔为换取苏军参战而予以同意,并签署了秘密协议。值得注意的是,协议规定暂不告知中国,待时机成熟再行通知。这一安排,本身已经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
问题的关键在于,蒋介石在得知这一秘密后,并未坚决反对,而是选择了接受甚至进一步妥协——使外蒙古从非法叛乱成为法理独立。。1945年7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式告知蒋介石雅尔塔协定的内容,并敦促中苏谈判。蒋随即派遣宋子文为首席代表前往莫斯科谈判。然而,当苏方提出必须承认外蒙古独立时,宋子文认识到,如果签字妥协,必将担上卖国求荣遗臭万年的罪名而拒绝签字。最后,蒋介石另派外交部长王世杰,与苏外长莫洛托夫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该条约明确规定,中国政府首次从法理上明确承认外蒙古独立。自此,中国自清代以来的对外蒙古的法理主权,彻底丧失。
蒋介石的责任,首先在于主动放弃了谈判的底线。根据顾维钧的回忆,美国与英国外交高层当时普遍认为,中国完全可以坚持不承认外蒙古独立。即使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英同意了苏联的条件,也并不等于中国必须接受。杜鲁门在致蒋的密电中甚至明确指出,他要求中国执行协定,但并未要求中国做超出协定的让步。然而蒋介石为了换取苏联承认其政权的合法性,以及不支持中共武装斗争,甘愿“要五毛给一块”,苏联原本的底线只是外蒙古维持现状,蒋介石却主动献媚,推动宣布外蒙古正式独立。顾维钧对此表示非常迷惑与失望,他始终无法理解重庆政府为何要做出如此不必要的让步。
蒋介石的第二个责任,是以个人政治利益置换国家根本利益。在1945年的中苏谈判中,蒋最关心的并非领土完整,而是如何借助苏联的力量对付中国共产党。他希望苏联承认国民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并不支持中共。为达此目的,他不惜牺牲外蒙古的主权。这种短视的权谋,最终导致中国永久失去约17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却并未换来苏联的真正支持。斯大林很快意识到蒋政权不稳,转而在关键时刻与中共建立合作关系。蒋介石的让步不仅没能保住政权,反而加速了其在大陆的失败。
蒋介石本人在台湾也承认过此事的严重性。1952年,他在国民党七大政治报告中承认,承认外蒙独立是其个人决策,是“一个幼稚的幻想”。蒋虽愿意承担责任,但这一迟来的“认罪”已无任何意义。外蒙古独立已被苏联牢牢掌控,并最终在1946年通过公投形式获得确认。之后无论是毛泽东还是周恩来再赴苏联,都无法逆转既成事实。蒋的“幼稚幻想”,给中华民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这一过程中,国民政府的外交团队也难辞其咎。王世杰作为外交部长,在莫斯科签署了决定中国版图命运的条约,终生背负骂名。他后来在日记中试图推卸责任,认为是“牵涉他人过失”,但事实上,他与蒋介石是一体的:一个下令,一个执行。两人的昏庸和短视,直接导致了外蒙古的丧失。
从结果来看,蒋介石的选择不仅是外交上的失败,更是民族立场上的背叛。纵观中国近代史,清廷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场合屡屡割地,但那多是因军事失败而不得不签订的城下之盟。而在1945年,中国作为二战战胜国,完全有资格参与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却因蒋的妥协与软弱,丧失了比台湾大四十四倍的国土。这样的失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几乎无可比拟。
更为讽刺的是,蒋介石口口声声标榜“反共抗俄”,但在外蒙古问题上,却甘愿接受苏联的全部条件。既丧失了土地,又未能换来政治保障,可谓两头落空。事实证明,依靠出卖国家利益换取一时政治支持,最终只能是自取灭亡。
外蒙古独立的事实至今仍在提醒人们:国家的独立与领土完整,必须建立在坚强的政治意志和清醒的战略判断之上。清末的被动割地已足够沉痛,而蒋介石以主动让步方式造成的国土丧失,更应成为警醒。
历史不容假设,1945年蒋介石的妥协使中国在战胜国身份下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今天回顾这段往事,不是为了渲染仇恨,而是为了记住教训。国家主权和领土问题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更不能因个人或政党利益而牺牲民族根本利益。外蒙古的失去,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沉痛的一页,而蒋介石则难以摆脱千古罪人的指责。
作者:辛蒙;来源:古籍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