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这句话仅10个字,却说出了毛主席长期成功的诀窍! - 昆仑策
-
周恩来这句话仅10个字,却说出了毛主席长期成功的诀窍!
2025-10-16
问题:优秀的人,和伟大的人差别在哪儿?
聂荣臻:“在敌东西夹击张家口情况下,我拟在敌人进攻时只进行掩护战斗,不作坚守。”
毛主席:“如届时敌数路密集不利于我,可以临时决定不打。若预先即决定不打,则将丧失可打之机,对于军心士气亦很不利。”
聂荣臻为傅作义所难——因为他依靠的是自己的判断——也即成见(也可能是英明的判断),所以有时候会栽个大跟头。
毛主席击败傅作义——因为他依靠的是自己的准备,而并不完全相信自己的判断。
一个人的判断,只作为自己做准备的一个线索。时间越长,于是准备的能力就越来越强!因为有准备、善于准备,所以,什么难关都能渡过!也就越来越拉开了和普通人的差距!
相反,有些人是孤注一掷的能力越来越强,但仍有马失前蹄时——这一失,就没有后来了。
在一个时间线上,排列的是一个接一个的节点,每个节点,都对应两个相反的可能性,其中一个可能性的概率大、另一个可能性的概率则很小,但是要使自己一直能够在这个时间线上存活——就必须不管概率,而对该节点上相反的两种可能性都做好准备,当其中一种可能性变成现实的时候,才能,
1、抓住机会,(不丧失可打之机)
2、而不陷入危机。(士气亦很不利)
当在所有的节点上,对相反的可能性,都作了准备,那么在整个时间线上,你都是安全的、并且能获得发展。
反之,只依赖于自己的判断,那么在某些节点,就会陷入危机,应对不慎——就会有致命之灾,而因为失败,则会大大降低自己在该节点之后的时间线上的潜力。
所以,对相反的两种可能性作准备,是生存所必须的。
诺亚方舟法则:如果方舟对于生存可能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不论现在的天空有多么晴 朗,应当立即开始建筑方舟。
也即对相反的两种可能性作准备,这就是载自己的诺亚方舟。
毛主席: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在时间的长河上,——始终坚持对相反的两种可能性作准备——就是过这个河的桥或船,只有这样,过河才不是一句空话。
诺亚原则:”能够准确预测下雨不厉害,重要的是要去建方舟”
也即,对相反的两种可能性作准备的,才是真正厉害的人。
马援:高帝无可无不可。
历史上,刘邦就是无可无不可的。因为他并不依靠自己的判断,而是依靠自己对两个相反可能性做的准备。
如果依靠自己的判断,就会有了成见,在成见下——就听不进相反意见的话。也即不可能做到无可无不可,而只会固执己见。
成见,是先入为主的。成见,也是很难排除的。
所以,刘邦看起来不厉害,好象什么都无主见——而根本的原因是——他多数情况下,做了相反的两种可能性的准备,以至于他能心无成见的接受任何意见。
我们看毛主席的例子,
《毛泽东传》:为了准备应付可能意料不到的情况,命令中还提出,要作出敌军十四日向我军进攻或者不向我军进攻的两种作战计划。
正是做了这样的准备,也即做好了准备——所以,机会是给作好准备的人准备的。
所以,
周恩来:“有以准备为中心的观念,泽东表现最多”
周恩来这句话,正指出了毛主席长期成功的奥秘!这是句批评,却也是最大的赞誉!
抓住机会,
毛主席:凡行动不可只估计一种可能性,而要估计两种可能性,例如调动敌人,可能被调动,亦可能不被调动,可能大部被调动,亦可能只有小部被调动。凡在局势未定之时,我主力宜位于能应付两种可能性之地点。此次你们一意对付西面之敌,没有料到汤兵团主力北上,没有事先准备集中最大兵力于适当位置,可以打由西向东之五军、十一师等部,亦可打由南向北之七十四师等部。
这就是不依赖于自己判断,而要依赖于自己的准备——让自己处在能应付两种可能性之地点,在两种可能性上,都能让自己实现利益。
抓住机会,
毛主席:我以为是有了改变的,从战争与屠杀政策改变到改良与欺骗政策,从硬的政策改变到软的政策,从消灭政策改变到争取政策,从军事政策改变到政治政策。
或者斗争、或者联合——这是成见,而既可以斗争、又可以联合——这是无成见。正是无成见——所以,才能发现蒋介石对我党我军这种细微的改变。——才能抓住机会,开创第二次国共合作,迎来大发展。
准备一种可能性,就是主观;同时准备相反的可能性,就是客观。
准备一种可能性,就是概率;同时准备相反的可能性,就是必然。
准备一种可能性,在长期上是低效;同时准备相反的可能性,在长期上就是高效。
基于客观,才能成功。基于必然,才能实现自己的自由。
来源:虎妞儿读书微信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