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那位站在历史潮头、洞穿未来的思想巨人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
这句词,写于白雪皑皑的北国山川,却预言了此后近一个世纪的人间沧桑。它不是一句简单的文学抒情,而是一份来自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最自信、也最大胆的宣言。它宣告了旧时代的终结,更开启了由人民书写历史的新纪元。
多少年过去了。世界风云变幻,潮起潮落。曾经的同志,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曾经的敌人,换上了微笑的面具。有人试图诋毁他,将污名泼向那座巍峨的丰碑;有人拼命怀念他,在他的思想中寻求力量与慰藉。有人想要掩盖历史的真相,用庸俗的实用主义去消解他深刻的理论;有人却在沉默的现实中愈发清醒,在一次次被现实“打脸”后,猛然惊觉——他当年那些“过激”的警告、“不合时宜”的担忧,竟是如此的精准与深刻。
历史,这位最公正、也最冷酷的法官,从不言语,却在用铁一般的事实,一笔一笔地为过去的人与事,刻下最终的判词。
回望这风雨百年,当我们拂去那些被刻意制造的迷雾,当我们不再满足于碎片化的叙事,而是将他一生的奋斗与探索,放到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宏大坐标中去审视时,一个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不容置辩的结论,便浮现于我们眼前:
历史,早已用它不容置疑的进程,证明了毛主席是对的。
一、阶级斗争的“紧箍咒”:是杞人忧天,还是远见卓识?
“阶级斗争”,这或许是他晚年最执着、也最不被“主流”所理解的核心思想。
当革命胜利之后,许多人,包括许多身居高位的同志,都认为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他们认为,地主阶级被打倒了,资产阶级被改造了,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和谐的、没有阶级对抗的新阶段。他们希望将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去追求一种安逸、富足的“岁月静好”。
然而,他却如同一位永不松懈的哨兵,一次又一次地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最严厉的警告:“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资产阶级就在党内”,“我们这个国家,究竟要走向何方?”
在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是“杞人忧天”,是“左”的错误,是“不合时宜”的老调重弹。他们不理解,为何总要“以阶级斗争为纲”,为何要让大家时刻紧绷着那根弦。
今天,我们再回望这段历史,再看看我们眼前的世界,我们还能说他错了吗?
当“996”成为一些青年人无法摆脱的“福报”,当“资本家”摇身一变成了指点江山的“人民富豪”和“青年导师”,当我们看到资本的力量可以轻易地操纵舆论、影响决策,甚至让一部旨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形同虚设时,我们难道感觉不到,那只“看不见的手”背后,清晰的阶级烙印吗?
当一些曾经的“人民公仆”,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的家族攫取了惊人的财富,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他们由人民的“服务员”,蜕变成了骑在人民头上的新“老爷”时,我们难道还看不见,他当年所警告的“党内资产阶级”,是如何一步步从一个政治概念,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吗?
当西方的跨国资本,以“全球化”的名义,深入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之中,通过金融霸权、技术专利、产业链控制,巧妙地进行着新时代的“殖民”与“剥削”,让无数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辛苦劳作却只能换取微薄的血汗钱时,我们难道还体会不到,帝国主义与世界人民之间的阶级斗争,从未停歇,只是换上了一件更文明、更隐蔽的外衣吗?
他早已洞穿了这一切。他深刻地明白,只要私有制和产生私有观念的土壤还存在,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就不可避免。它不会因为一次革命的胜利而自动消失。它会像病毒一样,不断变异,以新的形式出现。有时,它表现为经济上的剥削;有时,它表现为政治上的特权;更多时候,它表现为思想文化上的渗透与腐蚀。
他念兹在兹的,就是如何防止这种“复辟”。他晚年发动的那些石破天惊的运动,无论其间有多少曲折与代价,其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一次伟大的“预演”。他要用一种最深刻、最彻底的方式,去教育亿万人民,让他们亲身体会到什么是阶级斗争,让他们学会如何识别那些“穿着共产党外衣的资产阶级”,让他们明白,自己手中的权力,随时都有可能被再次夺走。
他念的那个阶级斗争的“紧箍咒”,在当时让很多人感到了“痛苦”和“不解”。然而,正是这个“紧箍咒”,才让“造反有理”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了这片土地上;正是这个“紧箍咒”,才让中国的“官”,不敢像西方世界的政客那样,肆无忌惮地宣称自己就是资本的代言人;正是这个“紧箍咒”,才为我们今天所有为公平正义而发出的呐喊,保留了最根本的理论合法性。
现实,这位最雄辩的老师,正在以一种沉痛的方式,为他当年的“杞人忧天”,写下了最深刻的注脚。
二、独立自主的“定盘星”:是固步自封,还是生存之本?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是他为这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定下的立国之基。
在建国初期,我们面临着怎样的国际环境?一边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我们进行全面的封锁与遏制;另一边,是我们曾经视为“老大哥”的苏联,也一度想将我们纳入它的“核保护伞”之下,让我们成为它全球战略的一颗棋子。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种充满了殖民地色彩的“洋奴哲学”,在当时和后来的许多年里,都极有市场。很多人认为,我们底子这么薄,技术这么差,不如干脆依附于某个强权,用“市场换技术”,用“主权换发展”,这样可以走得更快一些。
然而,他却以一个伟大战略家的宏伟气魄,断然拒绝了这条道路。他深刻地知道,一个国家,如果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的“恩赐”之上,那它永远不可能真正地站立起来。
于是,我们看到了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一幕:在一片废墟之上,中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凭着一股“天王老子也不怕”的英雄气概,硬是建立起了自己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我们有了自己的“两弹一星”,有了自己的飞机、坦克、大油田。这套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支强大的国防力量,才是我们后来能够“改革开放”,能够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的最根本的“底气”。没有这个“1”,后面再多的“0”,都没有任何意义。
今天,我们再看这个世界,我们还能说他错了吗?
当某些国家,因为在芯片、在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而被“卡住脖子”,一夜之间,一个庞大的高科技企业就可能陷入休克时,我们难道还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核心技术买不来”吗?
当某些曾经风光一时的“亚洲小龙”,因为过度依赖外向型经济,金融命脉被华尔街牢牢掌控,一场金融风暴,就能让几十年的发展成果,被洗劫一空时,我们难道还不明白,什么是“金融主权”的生死攸关吗?
当某些国家,因为将自己的国防,完全交给了“宗主国”的“保护”,结果只能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本土遍布军事基地,连战时指挥权都在别人手中时,我们难道还不明白,一个国家,没有独立的国防,就没有独立的人格吗?
他早就为我们指明了这一切。他所坚持的“独立自主”,绝不是“闭关锁国”。他比任何人都更懂开放与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他强调,这种学习和引进,必须建立在我们自己能够“做主”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引进技术,但必须消化、吸收,最终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可以发展贸易,但绝不能让出经济主权。
他用一生的奋斗,为我们打下了这个“定盘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定盘星”,我们才没有像拉美那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才没有像苏联解体后的东欧国家那样,被西方资本无情“收割”;才没有像今天的某些国家那样,在美国的霸权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句朴实的话,蕴含着多么深刻的战略智慧。今天,当中美博弈日益激烈,当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外部挑战时,我们才愈发地体会到,他当年为我们筑起的那道“防火墙”,是何等的坚固与宝贵。
三、人民万岁的“压舱石”:是乌托邦幻想,还是终极信仰?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为人民服务。”
“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
这些话语,不是漂亮的政治口号,而是他一生最坚定不移的信仰,是他所有思想和实践的出发点与归宿。
他将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儿子,他将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视作是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他所构建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官僚欺压,没有资本剥削,人人平等,互助友爱,劳动者最光荣的社会。
他发动群众,搞“鞍钢宪法”,让工人参加管理;他号召干部下放,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在医疗、教育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向底层倾斜的、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伟大尝试,比如“赤脚医生”、“工农兵上大学”。
在精英主义者看来,这些都是“乌托邦”式的幻想,是“违背经济规律”的胡闹。他们认为,社会就应该由精英来治理,普通大众只要安分守己,听从安排就够了。
今天,我们再审视这一切,我们还能说他错了吗?
当教育和医疗,日益被资本所裹挟,变成了压在普通人身上新的“大山”,寒门再难出贵子,一场大病就足以让一个中产家庭破产时,我们难道不会怀念那个虽然贫穷、但却充满了理想主义光辉的年代,怀念那些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的“赤脚医生”吗?
当社会的价值观,日益被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所侵蚀,劳动不再光荣,“打工人”成了一个自我解嘲的词汇,而投机、炫富、当“网红”却成了无数年轻人追逐的梦想时,我们难道不会感到一种深刻的价值迷失与精神危机吗?
当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在一些地方重新抬头,一些干部“只唯上、不唯实”,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甚至用傲慢和暴力来对待人民时,我们难道不会想起他那句最振聋发聩的警告:“谁要是搞官僚主义,见群众爱理不理,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吗?
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公平”。这种公平,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人格上的、政治上的。他要从根本上,颠覆几千年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等级观念。他要建立的,是一个真正属于劳动人民的共和国。
这是一场最艰难、也最伟大的战斗。它要挑战的,是人性中最顽固的自私与惰性,是几千年来的私有观念与等级秩序。这场战斗,他或许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甚至在他身后,许多东西都发生了“反弹”。
但是,他播下的火种,从未熄灭。
“人民万岁”,这句他发自肺腑的呐喊,已经成为了这个国家最坚实的“压舱石”。正是因为有了这块“压舱石”,任何试图彻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彻底背叛劳动人民的企图,都将面临着巨大的道义阻力和民众反抗。他为人民注入的“主人翁”意识,已经融入了这个民族的血脉。
尾声
历史,仍在前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许多问题——贫富分化、阶级固化、技术霸权、文化侵略、官僚主义……所有这些,他都早已预见,并用他独特的方式,给出了他的答案。
我们曾经一度以为,我们找到了更好的“捷径”,我们可以告别他那个“斗争”的年代,用更“温和”、更“聪明”的方式,去拥抱一个美好的未来。然而,现实却一次又一次地教育了我们:所有被他所指出的那些陷阱,我们一个也绕不过去;所有他所警告过的那些敌人,一个也不会自动消失。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教员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自发地去阅读他的著作,去研究他的思想。他们不是在“怀旧”,而是在“求解”。他们在当下的迷茫与困惑中,发现他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最锋利的思想武器。
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他从未远去。他的思想,如同高悬在天空的北斗,穿透了岁月的迷雾。当我们在黑夜中跋涉,当我们被各种光怪陆离的“主义”搞得眼花缭乱时,只要一抬头,就能看见他所指引的方向。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历史的考卷,已经铺开。而他和亿万人民共同写下的答案,正在时间的检验下,熠熠生辉。
来源:星火小院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