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解放日报》以整版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老小区“大树扰民”? 一场“绿色旧改”悄然展开》。说的是上海控江路街道,有39个老旧小区。小区内有的树已高过楼顶,枯枝和落叶落在楼顶天沟阻塞排水;有的树根系过于繁茂,堵塞了地下排水管网;有的树离居民楼过近,枝干频繁拍打楼体;有的树生长发生倾斜,存在倒伏风险。野蛮生长的大树,严重干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新闻报道中举了一例:在凤城二村小区,4棵30余年树龄的水杉树紧邻着居民楼。由于树木过于高大,每到大风天气,高层居民楼外的树枝在风中大幅摇摆,不停敲击居民楼外墙。有居民多次向居委会投诉:“这树再不修剪,房子都要被‘敲’出裂缝了!”
其实,这种“大树扰民”事情并非只在老旧小区,就是在新世纪前后建造的小区也屡见不鲜,笔者所在的小区建于上世纪末,在两幢高楼间有一棵香樟树长得有四五层楼高,主杆已有面盆般大,树冠足有篮球场大,可能是“大树扰民”吧,有一天居民发现大树渐渐枯萎,仔细一看,原来有人在大树根部一米处,环树杆剥树皮约2-3厘米,这是蓄意要断绝大树养分,置大树于死地啊。后虽经抢救,还是回天无术,大树最后枯死了!
在我们原来的思维中,植树造林,美化 家园:绿树送荫,大树之下好乘凉。怎么现在成了“大树扰民”,绿树添烦了呢?它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
“大树扰民”宣示了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都有度,过犹不及,事物就走向了反面。绿树送荫,美化家园,美化城市当然好,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但绿树过高过大,就会有遮阴挡风之嫌,让人平添烦恼,从喜爱慢慢变成了嫌烦,甚至必欲除之而后快。
“大树扰民”启示我们城市建设、改造出现了新问题,有了新课题。原来我们城市建设、社区规划,注重植树造林,宅边栽树,道旁种树,现在似乎更应注意选择树种,注意树距、树与楼的距离等。而且要注意日常养护,不能让绿树疯长乱长,防范“大树扰民”之未然。
“大树扰民”告诉我们,出现“大树扰民”并不可怕,“绿色旧改”有高招,党建引领是关键。就是地区党组织要搭好平台、建好机制,统筹各方力量,合力解决居民诉求。控江路街道今年起开展全域治理。通过“多格合一”与市、区相关主管部门、单位共同开展树木遮挡治理试点。一场针对老旧小区树木的“绿色旧改”悄然展开。他们 在市绿化市容局的指导下,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区绿化市容局的30余名绿化专业技术人员,与街道、居民区干部组成调研组,分别对控江路街道34个老旧小区树木的品类、冠幅、生长状况及周边建筑情况等信息开展不间断排摸,并广泛听取周边居民对树木遮挡治理的意见和建议。排摸发现,537棵树木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树体歪斜、冠幅过大遮蔽采光等问题。依托联建单位专业资源支撑,街道整理形成“一树一档”的《控江路街道老旧小区树木地图》,并进一步形成“一树一案”的《树木修剪指南》。自此,控江路街道4000多棵树木的养护与修剪,有了清晰且专业的规范。每棵树各自的修剪周期、标准强度、专业手法和安全规范得到明确,树木既能“健康重生”,又不会过度生长。
“大树扰民”是深化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是城市建设中的新课题。相信只要我们防治得当,春风绿树照样在,更有阳光暖人心。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本文原载上海《黄浦报》;来源:昆仑策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