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打工群体数量庞大,很多打工者远离家乡,别离亲人,以承受可以体察的代价,寻求一份并不稳定的工作,挣下一些并不殷实的收入,以图养家糊口,维持生计。
打工者的艰辛,绝非民营企业解决了多少多少人口就业之类的论调可以一笔带过的,富豪榜单的热闹都是打工者巨大付出成就的,没有打工者的付出,资本、技术、设备、管理都无法直接变现成可以持续增长的财富。
在对打工者和民营企业的态度上,各级各部门必须摆脱“为民营企业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谁跟民营企业过不去,政府就跟谁过不去”一类错误言论的蛊惑,认识到,不是民营企业养活了打工者,而是打工者养活了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很多组织,反思“依重谁,服务谁”的根本性问题,端正认知,摆正角色,严格监督民营企业行为,当打工者的本家人,为打工者撑腰。
民营企业行为是需要监督的,像华为、胖东来、格力能自觉以社会主义理念自我约束的企业毕竟是很少的,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没能走出马克思主义描述的状态,稍一放松监督,由自私自利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就会连串爆发,必要监督不是乱检查,而恰恰是对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很好促进。
对贯彻遵守劳动者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检查,对贯彻遵守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检查,对传承践行中华民族优秀伦理道德情况的检查等,都不能归类为乱检查,弱化和禁止必要监督不仅不能鼓励,还要追究地方主政者的责任,纪检监察部门还要循迹深挖细查背后具体隐情,防止官商勾结扰乱社会主义经济秩序。
对民营企业严格监督,对打工者倍加关爱,是各级各部门当然的为政之道,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常识下的正常逻辑需要在相当多领导干部头脑中建立起来,亲民营企业近似信奉宗教一般投入的领导干部已经跟不上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水平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更高要求了,允许民营企业存在是一回事,推进民营企业以先富促共富为主题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另一回事,连严格监督都抗拒的民营企业,根本谈不上有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不准备向华为、胖东来、格力等优秀企业学习进行脱胎换骨改造的民营企业,不是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民营企业。
关爱打工者,切实维护打工者的各项权益,是对民营企业严格监督的重中之重。要广泛接触打工者群体,深入了解打工者群体的现实诉求,不断改进服务打工者的思路和办法,在政策上,凡是要求打工者必走的程序,宜简则简,宜废则废,特别是对民营企业自行制定的“土政策”,要进行认真评估,凡不符合法律和政策规定的,一律叫停,凡法律和政策没有强制要求的,原则上也不允许民营企业强制要求,即便允许民营企业自行提出要求,也要依据实际情况,简化程序,不难为打工者。
南方是打工者集聚地,据不少打工者反映,当地很多企业都要求打工者年年体检,年年提供健康证,而且体检项目繁杂苛刻,很多打工者认为,企业要求员工年年体检,出发点并不纯正,企业并不是在关心员工,而是想借体检随时发现带病劳动力,随时清退和甩掉带病劳动力,企业要求员工年年体检,实质是一种冷血行为。很多打工者同时认为,健康证并不能反映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能不能坚持劳动,自己最清楚,决不是一张纸片所能判定的,完全看健康证,不真实,也不合理,自己果真不能干了,不用企业赶,自己也会走的,企业让办健康证,实在是多此一举,政府要想为打工者办些好事,可以先从健康证做起!
打工者对健康证的看法是基本正确的,有深切体验的认识才是最符合实情的认识,也是最值得有关方面虚心参考的认识。健康证背后是繁杂苛刻的体检项目,其实,西医标准下的体检项目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能完全据此判定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拿到健康证的不一定就比没有拿到健康证的劳动能力强,太迷信健康证,思想本就不健康。
鉴于健康证对打工者存在很多负面影响,建议有关方面重视并重新思考健康证问题。建议参考两个方案:一是根据现行有关法律,除餐饮行业外,其他行业没有办理健康证的强制要求,有关方面可以据此下文,要求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不得强制员工办理健康证,可以给出一些奖励性条件鼓励员工自愿办理健康证。二是大幅度简化体检项目,除餐饮行业仍可维持原有体检项目外,其他行业只做肺部一项检查,以排除通过空气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健康证的性质从此定位为防止空气传播疾病,维护公共空间卫生环境安全。
打工者是一支特殊群体,是人民的一支主要力量,亦工亦农、亦外亦乡是打工者的主要社会特征。打工者“亦工亦农,亦外亦乡”的状态是相对稳定的,不恰当的改变,特别是取向城市化的改变只会破坏这个稳定状态,而且将转化为灾难性的不稳定状态。打工者“亦工亦农,亦外亦乡”的状态也是一个过渡状态,不可能永远稳定下去,实现新的稳定状态只能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让打工者回归于农回归于乡才能最终完成。
打工者的重要社会角色决定了打工者必须受到重视和关爱。关爱打工者,需要细致入微,需要反映打工者的急难愁盼。打工者的烦心事绝非健康证一项,民营企业对打工者的不友好行为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概述的。各级各部门只有真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视打工者为亲人,才能转变情感,端正态度,才能把对民营企业的严格监督当成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行政行为,过往的一系列荒诞理念荒诞做法才能逐步得到扭转和纠正,经济社会的美好气息才能越来越浓!
(作者系昆仑策特约评论员、信阳红色资源发展中心宣教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