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小镇在谈“K字签证”引发的舆论时,提出一个观点,认为这种激烈的网络反对舆论,本质是不自信。一方面是部分民众面对外国人不自信,速胜论和投降论频繁转换;另一方面是民众担心政策制定者和落实者不自信,偏离“以我为主”。
先说部分民众方面,不自信的典型表现就是难以做到心平气和、就事论事地讨论具体政策,陷入了西方政治正确式的价值观对立。
不去讨论一项政策到底应该怎么做,而是停留在为了反对而反对上,而为了论证反对有理,就设想出很多荒唐的情景。
比如默认一出台“K字签证”,外国人尤其印度人就会山呼海啸地冲进来,抢中国人的就业。但忽略了中国目前就业有多难,多少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外国人先不说具体能力,语言、习惯、认知乃至社会网络关系,相比中国人都没有优势,又如何做到大规模抢中国人的就业?用人企业不是搞慈善的,就算搞慈善也没有只针对外国人的道理,还想不想在中国继续经营了?
之后,某些大V就炮制出为了方便“润二代”回国的话术,说这是某些力量为了自己后代回国,搞出来的政策。这就更荒诞了,跟部分美国人深信不疑的“深层国家”是一个性质,如果所谓的某些力量有这么强大的能量,都能凭空搞出来一种新的签证,那为什么不去干脆弄一张R字签证来解决自家后代回国问题,处理私人的具体问题,总比搞出来一个影响全国的大政策更容易吧?
还要说一个基本事实:整体上,国内已经不存在“裸官”了。2010年前后“裸官”问题发展到巅峰,成为特别突出的严重腐败问题,之后就被作为重点整顿的对象。2014年开始强化打击“裸官”,越来越多的地方出台针对“裸官”的限制性规定,2014年修订《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其中第24条第四款明确规定“配偶已移居国(境)外;或者没有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实际执行比规定更加严格,也产生了一些矫枉过正的新问题,所以2019年再次修订《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增加了“除特殊岗位需要外”这个前提;2017年实行最新版本的个人事项申报制度,也特别强化了近亲属的申报审查。
都2025年了,还说“裸官”,认知太落后了。从全球来看,中国应该是唯一一个针对“裸官”进行了制度性限制的国家,反观欧洲各国,“裸官”才是晋升的捷径。
还有一些其他错误理解,不一一列举了。
小镇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错误理解,归根到底是因为过去外国人确实享受过“超国民待遇”,担心“K字签证”会导致产生新的“超国民待遇”。
“超国民待遇”的确有政策和执行的问题,毕竟当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为了吸引来自全世界的资金和人才,确实提供了特殊待遇,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跑偏。但更根本的原因是,当年全中国普遍存在高看外国人的心态,那个时候能做到平视外国人的,甚至会被认为狂妄自大。
现在网络上担心“K字签证”,很大程度还是因为惯性自卑,觉得外国人高人一等,潜意识觉得这些政策就会给外国人提供“超国民待遇”,但内心又抵制,所以产生了强烈的反对情绪。小镇很想做个调研,验证下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对“K字签证是否会给外国人提供超国民待遇”做个统计,猜测80前、8090后以及00后,或许会有不同的看法。
这是不自信的一个方面,也就是民众的不自信。虽然感慨于中国崛起速度之快,最近举行的九三阅兵也极大提升了国家自豪感,但潜意识还是会觉得中国不行,出现了速胜论和投降论的快速转变,一会认为中国特别强、美国也比不上,紧接着看到“K字签证”,又担心外国人会抢走中国人的资源,这种心态就很矛盾。
不自信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政策制定和执行时,能否真正平视外国,关键就在于敢于对外国人提出明确要求,明确体现主观选择的倾向。
实际上,除了极少数顶尖人才,如能够拿到中国“R字签证”的人才,其他级别的人才虽然也值得引进来,但归根到底,是这些外国人才更渴望获得中国的机会,是他们求着中国。
一个大国的崛起,归根到底依靠自己本国培养的人才。
人才重要,令人才发挥能力的平台更重要。
中国就是典型,从改革开放以来,一段时间大量精英人才出国不归,甚至这些人才不少是同龄人中的顶流。但这些顶流人才离开中国后,中国的发展并没有停滞,而是依靠那些在选拔体系下,弱于顶流的人才照样实现了超越。
人才的成长和能力的发挥,依赖平台和经历的磨砺。
那些跑到美国的顶流人才,基本能力确实强,但到了美国,因为钱学森等前车之鉴,很难获得充分信任,职业天花板并不高,让自己衣食无忧、拥有较高社会地位没有问题,但想要一展所学,那就难了。反观留在国内的次顶流人才,虽然基础能力可能差一点,但能够获得源源不断地锻炼机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能力,超越曾经的顶流人才,太正常了。
这就类似于“一县之才,足以治国”,建立西汉的能臣大将,原本不过是狐朋狗友,刘邦47岁还在看狗打架,樊哙是狗屠,曹参是狱卒,韩信受过胯下之辱,张良不过是落魄公子,但短短几年,经过实践锻炼,很快成长起来。
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比如汉光武帝刘秀依靠南阳班底,明太祖朱元璋依仗淮西人才,新中国也有“无湘不成军”的说法,1955年到1965年授衔,仅湖北的红安县就实授61位将军,而实际培养能够称得上将军的估计近300位,才有了徐向前元帅题写篇名的《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
个人能力和时代机遇,缺一不可;但人才常有,时代机遇不常有。
因此,对外国人,就应该敢于提要求,甚至可以说爱来不来,从一开始就不能以降低要求的方式吸引外国人才,这样时间长了形成惯性,再想调整就麻烦了。
比如“K字签证”,之所以引起强烈反对情绪,关键是两个标准存在疑问:一是“境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二是学士学位以上。
如果标准足够高、足够明确,比如提高到硕士甚至博士,或者在公布的时候提一句会以我为主,明确“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定义,都会好很多。
当然也能理解,“学士”仅仅是提交签证申请的最低标准,实际审核签证申请的时候,完全可以从严,让实际通过签证的普遍在博士以上,只有少数确实优秀的能够以学士学位获得签证。但毕竟没有明确的说法,大家感到担忧也是正常的。
而“境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也一样,这些年网络上对于QS排名和国内高校盲目提高外国学生占比存在很强的反对情绪,如“山大学伴”之类被网络谣言抹黑扭曲,也是这种情绪的体现,“学伴”制度确实存在,但绝非网络谣言编造的黄色、低级,当然谣言之所以肆虐,跟组织者错误地宣传也有一定关系。
一个政策落实好还是坏,关键取决于具体的细则。尤其是这个“知名”的定义,到底采用什么标准?现在网络上特别担心的就是万一使用QS排名怎么办?这种担忧也很现实,毕竟过去国内在很多领域确定人才引进的时候,往往使用QS排名作为基准。
但QS排名非常水,主观评分占比极高,是典型的收费买排名,英联邦国家排名尤其高,而一些基本没有多少科研成果的境外高校,竟然能够年年迅猛提升,甚至有的在短短几年内冲进了QS百强。具体小镇在《不能让外国人来决定中国的前进方向》《排名都是生意》已经谈过了。
打消公众顾虑,就必须在具体的标准上体现以我为主,体现平视国外。进一步开放是我们要坚持做的,但更强调“高水平对外开放”,重点是积极主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而不是反过来套国外的标准。
既然是吸引STEM青年科技人才,那就应该聚焦理工科研,像QS这类综合性、主观性强的肯定不适用,也不能把一些强文科弱理科的大学列入“知名”范围。
尤其国外高校跟国内不一样,国内高校虽然不同专业之间实力差距很大,比如清华学科多数为A类,但也有C类的大气科学、科学技术史、交通运输工程等理工类学科,但终究是有底线的,想考上也得大幅超越重点分数线;但国外的大学,学院、学科之间差距极大,甚至达到清华和民办大专的差距,有些人就钻了这个空子,去国外知名大学就读特别烂的专业,回国就有了QS前一百的背景。
所以,中国推出“K字签证”,所有的标准和要求就必须由中国掌控。
更要把制度设计好,关键是形成多重制衡。
比如目前外国人想要留在中国合法就业,需要三证齐全,包括签证、就业许可证、工作类居留许可,这三个证必须同时有效才行,而三证由不同部门管理,分别是出入境管理部门也就是现在的移民管理局、科技或人社部门以及公安部门,三个部门工作依据的法律和职责不同,就形成了制衡。
但未来随着进一步开放,外国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进入中国,也应该引入新的制衡关系,比如把社会工作、基层治理引入进来,在外国人就业居留方面,增加来自一线实际管理部门的声音。
只要心态调整过来了,就不用担心,目前也有大量成熟的经验可供参考。
比如可以把大城市的积分落户引入“K字签证”。
上海的积分落户就很有参考性,分为应届生落户和社会落户两大类。
前者考察毕业生个人要素和用人单位要素两部分,满分72分可以申请。个人要素包括学历、学习成绩、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荣誉称号、竞赛获奖、发明专利、国家就业项目服务期满等;用人单位要素包括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和引进重点领域人才、承担重大项目、自主创业三大部分。
社会落户就更加复杂了,由基础指标、加分指标、减分指标构成,满120分就可以申请。
在总分达标之外,也存在某项指标特别好,可以无需积分直接落户,比如应届生如果是博士,那符合基本申报就可以直接落户;而社会落户方面的减分指标就堪称一票否决,因为只要被扣分,就很难凑够120分了,比如行政拘留5年内每次扣50分,一般犯罪5年内扣150分,严重犯罪直接取消资格。
把这项成熟制度,直接引入“K字签证”,稍加修改,又如何会引人担忧?
也不会引起外国人才的反感,毕竟不用所有的项目都得分,只要总分达标就可以申请,然后按照分数高低进行发放,也避免大量无效申请。
比如有的是创业天才、汉语说得非常好,那么就算学士、院校差一点,也可以获得“K字签证”;而有的申请者毕业于全球知名理工科高校的王牌专业,目前博士在读或者已经取得博士学位,那就可以无需积分,直接获得签证;或者申请本人积分不够,但得到了高级别人才的认可,也可以获得加分。
有这样一套公开透明的标准,再加上一些扣分或者兜底的条款,避免被钻空子,相信网上的担忧会少很多。
这种对政策的理性讨论,也需要建立在民众和政策的制定、执行者都能够更加自信、尤其面对外部自信的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避免陷入无意义的价值冲突,把更多精力用在研究如何把“K字签证”这样的具体事情做好。
相比民众,政策制定和执行者更需要自信,最大的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
作者:镇长本人;来源:大树乡谈 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