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转身,中国默认发达国家地位 - 昆仑策
-
无声的转身,中国默认发达国家地位
2025-09-26
无声的转身,中国默认发达国家地位!
近日,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相关活动上,中方作出了一项备受全球瞩目的宣布,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世贸组织(WTO)当前和未来的谈判中,将不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这一表态看似是国际贸易谈判中的一项技术性调整,但其深层含义却远不止于此;许多国际观察家认为,这实际上是中国以一种务实而低调的方式,默认并接受了国际社会对其“准发达国家”地位的安排,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实际上,全世界除了中国人民,韩国、湾湾、印度等少数地方外,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认为中国是发达国家,尤其欧美更是立法要求中国接受发达国家的帽子。
那为何说这是接受发达国家地位的信号?核心原因在于,国际社会衡量一国发展水平的两个主要场合便是联合国和WTO。接受与自身经济规模及发展水平相匹配的责任,而不再强调“特殊待遇”,正是发达国家的基本特征。
第一,WTO规则,从“争取优惠”到“承担责任”的主动转身,其实就是放弃了发展中国家的位置。
WTO框架下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是保护发展中国家产业和经济的重要缓冲带,允许其在市场准入、补贴等方面享有更长的过渡期和更低的门槛。长期以来,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合理合法地利用了这一规则,为国内经济发展赢得了宝贵空间。
然而,此次中方主动宣布不再寻求“新的”特殊待遇,意味着在未来制定任何新的国际经贸规则时,中国将自愿与美、欧、日等发达成员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同等标准的约束。这并非外界施压的结果,而是一种基于自身实力的战略自信。这其实是宣了中国产业已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无需再依赖规则的“保护伞”,并愿意在构建新规则中承担更大责任。这是一个从“规则接受者”迈向“规则制定者”的关键步骤。
另一方面,中国目前是中国自由贸易的旗手,对最不发达国家给予全面零关税,比如非洲所有建交国家的优惠,在大国中绝无仅有。
第二,联合国会费中国已经是按发达国家付费了。这点是经济实力的真实映照,责任与地位成正比。
在联合国系统中,会费分摊比例是最直观的“国力刻度表”。一国的会费主要由其国民总收入(GNI)决定,但同时会考虑“支付能力”原则,即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最穷困国家予以减免。
中国的会费比例变化清晰地勾勒出其地位的变迁。2025年,中国的联合国常规会费分摊比例将升至20%,仅次于美国的22%。作为对比,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英国,其比例约为3.8%。中国的GDP总量约为英国的5倍,会费比例也恰好是英国的5倍多,这完全符合发达经济体之间的线性对应关系。
反之,观察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巴西的GDP约为中国的1/9,但其会费比例仅为中国的约1/15,享受了明显的优惠;印度的GDP约为中国的1/5,其会费比例却仅为中国的约1/19,优惠幅度更大。这些数据雄辩地说明,在联合国这个最重要的多边舞台上,中国早已在履行与发达国家无异的财政义务,其经济规模决定了它无法、也不再试图“隐藏”自己的体量。
第三,在国际开发援助的“毕业”,身份的间接确认。同时中国现在也是国家主要援助国家和开发资金提供国了。
除了联合国和WTO,还有一个重要佐证来自国际开发援助领域。过去,中国曾是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优惠贷款的主要受援国之一。然而,随着经济实力的飞跃,中国已先后从这些机构的软贷款窗口中“毕业”。这意味着国际金融体系已经依据客观经济指标,将中国认定为不再需要优惠资金支持的国家。虽然中国自身仍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但主流国际机构在实际操作中,早已将其与发达国家同等对待。
反过来中国大力支持的亚投行、金砖银行等,给世界很多贷款。中国也减免不少不发达国家债务。
实际上,这是负责任大国的必然选择。中国在WTO的最新表态,并非一个孤立事件,背后,是中国对自身国家利益的重新界定和对全球角色的重新认知。
虽然我们会在气候变化、全球税收、国际贸易等前沿议题上面临更高标准的要求和更大的压力,但与此同时,这也为中国提供了塑造未来全球规则、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已经从谋求发展空间到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转身,这是成长为世界级大国的必然结果,也是全球力量格局和治理体系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也许后续我们还会有更多类似举动。
作者:前HR本人;来源:前HR随笔微信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