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敏:世界正迈向新冷战?正义与邪恶的界限是否愈发清晰对立? - 昆仑策
-
张志敏:世界正迈向新冷战?正义与邪恶的界限是否愈发清晰对立?
2025-09-21
回望历史,苏联的解体与其被国际社会孤立密切相关,而这一孤立态势,又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自身战略的严重失误。自建国以来,苏联长期奉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企图将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强加于他国。当这种策略在中国遭遇坚决抵制后,苏联不是反思调整,而是选择与中国关系恶化,全然未能意识到,在美苏争霸的全球棋局中,中国恰恰是决定天平倾斜的关键力量。
结果却是,苏联以一系列短视操作,将原本与美国尖锐对抗的中国,一步步推向了战略和解的道路。1972年尼克松的“破冰之旅”不仅是中美关系的转折点,也标志着苏联国际影响力开始衰退。随着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苏联不得不在全球采取战略收缩,其活动空间日益逼仄,最终走向了解体的终局。
可以说,在美苏冷战的结构中,中国的作用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政策,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实际上助苏联实现了“东风压倒西风”的局面,使美国陷入战略被动。
抗美援朝一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联军面前展现出惊人战斗力,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重挫美国的军事威望——世界上工业实力最强的国家及其核心盟友,竟无法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随后的抗美援越更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与此同时,法国戴高乐政府趁机出手,质疑美元信用体系,派遣军舰载运美元赴美兑换黄金。当时美元仍实行金本位制,法国这一举动不仅加速美国黄金外流,更暴露出美元背后的黄金储备不足,从而动摇其作为国际货币的根基。最终,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转而依靠美国国家信用背书,但这反而引发连锁危机,美元信誉受损、通胀高企。
正是这样的困境,促使尼克松主动寻求与中国改善关系。1972年他访问北京,低调会见毛主席,这不仅是一次外交破冰,更是冷战格局的重大转折。中美靠近、相互借力,成为苏联走向衰落、美国重整旗鼓并最终赢得冷战的关键因素。若没有尼克松的战略转向,美国的国运将继续下滑,美元体系难以重建,更不可能确立后来的“石油-美元”霸权。而没有美元霸权支撑,美国恐怕也会步苏联后尘,难以维持全球领导地位。
这一段历史揭示出一个深刻的战略规律:当世界老大与老二陷入冷战时,第三方“老三”的向背往往直接决定胜负。一旦其中一方与“老三”形成联合,另一方的命运便已注定。这种结构对弱势一方尤为致命。
当前的中美博弈,同样存在一个被公认为“世界老三”的力量——俄罗斯。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拜登政府似乎并未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非但没有尝试拉拢俄罗斯,反而通过俄乌战争将其彻底推向中国。很多人批评这是严重的战略失误,违背了美国当年联中抗苏的成功经验。
但拜登政府的决策背后自有其逻辑:与当年苏联不同,中国已通过改革开放深度融入全球体系,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美及中欧之间形成高度相互依赖的经贸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使得美国难以像昔日孤立苏联那样围堵中国。再加上欧盟与中国经济利益交织甚深,美国担心欧洲在关键时刻不愿对华强硬。
民主党一直是北约东扩的主要推手,也一直在国际上孤立俄罗斯,这导致美国和俄罗斯的关系越来越恶化,因此民主党执政,美国和俄罗斯就无法联合对付中国。因此,拜登团队选择另一条路径:通过挑起俄乌战争,制造欧洲的安全危机,从而迫使欧盟紧随美国。
当俄罗斯的军事行动直接威胁欧洲本土时,欧洲在安全上只能更加依赖美国和北约。这样一来,美国便能主导西方统一立场,全力对付中国。不少人曾预期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会改变这套打法,试图以结束战争、出让乌克兰利益为诱饵拉拢俄罗斯,重现当年联中抗苏的一幕。
然而现实却远比设想复杂。战争一旦启动,便形成自身动力。美国军工复合体因战争订单获利丰厚,自然不愿战争停止;欧洲虽受损但已与乌克兰深度绑定,反俄情绪高涨。
即便特朗普有意转向,亦难以轻易刹车。因此我们看到,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对俄策略反而趋近于拜登路线,甚至进一步升级。俄乌战争已演变为俄罗斯与北约支持下的乌克兰之间的全面对抗,甚至有蔓延倾向。波兰等东欧国家已成为北约前沿阵地,多国部队进驻、战机巡逻频次上升,战备状态不断强化。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当地时间9月15日表示,北约事实上正与俄罗斯处于战争状态。
一些分析指出,普京与特朗普此前在阿拉斯加的会晤可能涉及一项交易:美国默许俄罗斯在乌克兰获利,以换取俄美关系缓和;而同时,美国利用战争恐慌捆绑欧洲、使其服从对华战略。这套算计与当年斯大林在朝鲜战争中的策略异曲同工——通过代理战争消耗对手,同时扩大自身影响力。
此次俄白多架无人机进入波兰领空的事件,引发欧洲广泛恐慌。从表面看,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本就面临不小压力,此时似乎没必要额外“添乱”,但结合美俄近期的阿拉斯加会谈,便能找到合理逻辑:美俄双方实则均有削弱欧洲的动机,在此目标上极易形成默契。一旦欧洲实力受损,对俄而言,其在欧洲地缘格局中的话语权将随之提升;对美而言,则能从欧洲获取更多战略与经济利益,进一步强化对欧洲的掌控。
美国正是以这种“共同削弱欧洲”的潜在利益为筹码,足以打动俄罗斯,推动双方关系向更契合自身需求的方向靠拢。由此可见,美俄基于各自战略考量,联手对欧洲施加压力,也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结果。
若美国成功以欧洲安全为筹码迫使欧盟追随其对华冷战,则世界很可能再度陷入两大阵营对立的局面。一旦西方联合对华实施高科技封锁、贸易脱钩、金融断链,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和全球制造中心的位置将受到严重冲击。即便中国能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开辟新市场,但也将付出极高代价,国际环境将日趋严峻,一些势利的国家就会和中国保持距离。
然而与苏联不同,中国采取了更加灵活和富有韧性的应对策略。我们一方面支援俄罗斯顶住西方经济制裁,使美欧的压制政策效力大减;另一方面利用俄乌战争长期化,使美、俄、欧三方深陷战略消耗,为中国争取更多发展时间和空间。这就让世界发现,中国是世界和平最大的贡献者,对局势的控制已强过美国,这会让那些慧眼识珠的国家更倾向中国,这将有效抑制美国搞冷战。
在俄乌战争发生不久,我就主张和美俄一起共同消耗欧洲,因为欧洲很难被我们统一战线,削弱了欧洲,欧洲就是和美国齐心合力对付我们也难以对我们构成根本威胁。欧洲喜欢被虐,美国借助俄乌战争,把欧洲虐成这样,可欧洲却仍把美国当成大哥,指望美国为欧洲提供安全保障。因此,现在美俄进一步的削弱欧洲,我们要配合,因为欧洲就喜欢被虐,谁对它厉害,它就对谁好。这比起我们用经济利益联合更有效,成本更低。
在中东方向,中国同样展开积极主动布局。以色列近期激进政策严重消耗美国信誉,而受其刺激的沙特、巴基斯坦等国则在中国支持下加强防务合作,甚至形成“共同防御协定”。巴基斯坦装备中国歼-10C战机、霹雳导弹及红旗防空系统后,军事实力显著提升,不仅有效威慑印度,也成为中东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一个团结且具备自主防御能力的中东,正在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这对美元-石油体系构成根本冲击。
在科技与经济层面,中国也在突破美国围堵。华为AI芯片的迭代、超节点互联技术的开放化、光刻机自主研发的进展,都使中国在算力基础领域逐渐摆脱对外依赖。DeepSeek等大模型技术领先并推行免费策略,迅速占领全球市场,使中国在人工智能赛道上实现“换道超车”。
我们甚至开始转守为攻,限制英伟达等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业务,使美国同样尝到“被卡脖子”的滋味。我们的反向制裁不但能够让美企失去中国市场,也会让见识中国厉害的其他国采用中国物廉价美的Ai芯片等,这些会让美国在ai赛道上落后。
这种实力变化,使得美国难以复制冷战时代的手段全面遏制中国。
另一方面,我国在经济内循环建设上成效显著,其核心优势在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与高效的社会主义举国体制。这一制度优势为资源的集中调配、关键领域的协同攻关以及民生需求的稳定保障提供了根本支撑,从而为经济内循环的持续健康发展筑牢了坚实基础。
纵观全局,美国企图通过阵营对抗、代理人战争、技术封锁等方式维持霸权,却忽视了一个根本现实:中国已长成体系性大国,具备全方位反制能力。中国不主动寻求冷战,但却有足够能力防止被冷战。
历史从不简单重复,但总是压着相似的韵脚。这一次,中国选择的不是封闭对抗,而是开放发展;不是集团对抗,而是全球共赢;不是霸权护持,而是命运共同体。也许正如古语所说:“人间正道是沧桑”,世界终将旭日东升——而那条正道,正在东方。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