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的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转折点,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抗战旗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屡次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图谋,为持续凝聚抗战力量作出卓越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有效凝聚社会共识,夯实了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其次,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不断探索政治、经济与社会建设,为现代化发展积累宝贵经验。最后,中国共产党淬炼民族精神,铸就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显著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更以坚守文化民族性与拥抱世界文明的辩证统一,为中华民族塑造了面向世界的现代胸襟,奠定了中华民族参与战后国际秩序重建的政治身份与精神根基。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从时间维度看,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辟最早、历时最久的战场。从空间维度看,中国是亚洲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力军。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巨大的民族牺牲。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粉碎了日本速决图谋,将日军主力钳制在中国大陆。这不仅间接支援了苏联对德作战;而且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有力支援了英美对日作战。此外,中国战场还成为亚太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为维系盟军在东南亚作战能力、实施“先欧后亚”战略提供重要保障,从战略高度成功配合各反法西斯盟国。中国同日本法西斯浴血奋战长达十四年,本身就是对亚洲乃至世界所有被压迫民族的巨大精神感召。此外,中国还直接为越南、朝鲜、缅甸等国的民族独立运动提供了宝贵支持。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深度参与了系列奠定战后秩序的国际法文件的制定,极大地推动了全球非殖民化进程和战后国际秩序重构。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出色表现所彰显的文明韧性,不仅使国际社会接纳中国成为国际体系中的平等主权成员,而且深刻塑造了现代中华民族兼具民族本位与全球视野的开放胸襟。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重新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根本性跃升,奠定了中华民族参与战后国际秩序的身份基础。
抗日战争深刻形塑了民族的国际胸襟与全球视野。抗日战争不仅是一场中华民族争取自身独立自由、民族解放的战争,而且是中华民族积极反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的共同斗争。
抗日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与政治的较量,更是对民族精神的重塑和淬炼。作为抗战胜利的深层密码,伟大抗战精神将文化认同转化为强大的现实力量,在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上升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志。从政治层面的国共两党合作,到各民族的协同抗敌;从国内各阶层的携手奋战,到海外华人华侨的鼎力支援,全体中华儿女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凝聚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抗日战争坚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在英勇抗战中捍卫民族尊严与精神独立性,构筑起中华儿女“抗争到底”的精神防线。这种抗争不仅是军事层面的抵御,更是民族生存意志的集中彰显。
抗日战争彰显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抗争意识,依靠顽强斗争开辟新胜利。这种气概将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转化为直面强暴的现实力量,形成了“以斗争求存续”的生存智慧。
抗日战争增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和精神基石,在破局开路中把握历史主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科学研判战争演进规律,构建起“持久抗战”的实践路径,一步步积累局部优势,叠加聚变为全局胜势,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抗战的精神指引。中国共产党既是夺取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也是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先锋力量。
在伟大抗战精神的驱动下,全国人民齐心参与到“共御外敌”的历史进程中。伟大抗战精神将个体意志整合为民族抗争的整体动能,成为中华民族在艰苦抗战中团结抗争、永不屈服的精神根基,支撑中华民族最终夺取抗战胜利。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是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转折点。在抗战中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团结力量,使全民族在抗争中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黄河大合唱》等文艺创作为媒介,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爱国理念与抗战的现实需求相结合,激发民众深层的文化认同与爱国情怀。同时,在根据地广泛开展组织动员活动,将文化认同和救国热情切实转化为抗战行动,形成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强大合力,实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从文化心理层面到实践层面的升华。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种超越阶级党派的团结联合,在精神层面重塑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集体意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取得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诸多以弱胜强的辉煌胜利。同时,中国共产党创新开展宣传工作,通过新闻报道、文艺创作等方式广泛传播胜利信息,具象化展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坚韧力量,向全国民众清晰勾勒出“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的光明前景。
抗日战争最深远的意义,在于将“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根本问题推向历史前台。国共两党围绕抗战建国方略展开激烈较量,实质上是两个截然不同“中国之命运”的全方位斗争。
1940年1月,毛泽东同志构想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前途。1943年3月,蒋介石抛出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建国方案。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在国统区维持高压统治、压制民主权利、扩张官僚资本,导致国统区吏治腐败、经济凋敝,军队士气低迷,豫湘桂战役的溃败即为其系统性危机的集中爆发。中国共产党坚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通过群众动员、开辟敌后根据地以及民主建政与发展生产,凝聚起支持抗战的强大力量。这场全方位的实践较量最终以民心向背为裁决。抗战结束之际,人心向背大势已然明朗。
选定新民主主义道路,其首要意义在于终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政治方向上的迷茫。新民主主义道路在抗日战争血与火的严酷考验中最终胜出,证明了其作为唯一有效路径的历史合理性。
选定新民主主义道路,其历史意义在于确立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理论与实践,预示了新民主主义道路必然导向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模式,使中华民族彻底摆脱沦为外部势力附庸的命运。
选定新民主主义道路,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结束近代中国“体用分裂”,即无法将近代化之“用”与封建腐朽之“体”相融合的困境。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据此,中国共产党总结并承继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珍贵文明遗产,在民族革命战争中开创革命的中华文明之新“体”,标志着中华文明首次在革命实践和科学理论基础上走向“体用结合”,开启了新的自我扬弃和现代化转型的伟大进程。
抗日战争中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历史博弈,重塑了中华民族的命运,终结旧有的政治传统,颠覆传统的社会结构,使劳动人民成为历史主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根基。
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组织化、纪律化与群众化的根据地建设实践,初步锻造出一个具有强大组织动员能力的政治共同体,并随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推向全国,中华民族的现代政治共同体由此形成。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为工农大众赋权,使劳动人民首次作为决定民族命运的主体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实现了将中国社会演进方向确定为实现最大多数劳动人民利益的历史性转向。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方案使我国国家社会管理职能的地位历史性地超越政治统治职能,国家随之成为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性力量。抗日战争也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摘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5年14期;来源:“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转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5年第9期P13-P14”;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