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敏 || 土地公有制:文明进步的基石与未来道路的选择 - 昆仑策
-
张志敏 || 土地公有制:文明进步的基石与未来道路的选择
2025-09-19
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深沉而复杂。它不仅是生存的依托,更是文明传承的载体。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土地被赋予了超越物质的意义——失去土地,便意味着失去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正如《生万物》中地主宁学祥为保土地不惜牺牲女儿的情节所折射的,旧时代土地对人的捆绑,本质上是阶级垄断下的悲剧,绝不能成为为土地私有辩护的理由。这部作品以情感叙事遮蔽了核心事实:土地私有与阶级垄断,正是旧中国社会苦难的结构性根源。
一、土地垄断:剥削的温床与文明进步的枷锁
封建时代的土地占有,绝非基于公平或勤劳,而是制度性特权与经济压迫的产物。高地租、高利贷与土地兼并循环往复,让普通农民即便在丰年也难保温饱,灾荒之年更只能卖地借债,最终彻底失去立足之地。这种垄断不仅是对底层的剥削,更严重阻碍了国家走向现代化——印度便是明证:土地私有制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举步维艰,地主漫天要价使得铁路、公路难以贯通,贫民窟与落后基建并存的背后,是土地问题未获解决的困局。
反观中国,能快速推进城市化、建成全球最发达的高铁网与公共设施,核心在于土地公有制。国家得以整体规划、高效调配土地资源,用于开发区、科技园区建设,让土地成为推动现代化的引擎,而非少数人坐地起价的工具。即便是次贷危机中,中国也能凭借公有制优势大兴土木,形成“生产-就业-消费”的良性闭环,迅速摆脱危机影响。
二、土地革命:中国工业化的前提与根基
有人以“地主开仓赈灾”的个别案例美化地主阶级,却忽视了整体制度的非正义。真正推动中国从农业国转型为工业国的,不是地主的仁慈,而是土地革命。它打破了数千年的土地垄断,使生产资料回归社会共有,为工业化扫清了障碍。若无新中国初期的土改与公有制改革,中国很可能如印度般被大地主与财团裹挟,难以实现真正的独立发展。
蒋介石退台后推行“耕者有其田”,从地主手中赎买土地分配给农民,虽不及大陆土改彻底,却仍成为台湾经济起飞的基础。这从反面印证:土地改革是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前提。
三、历史叙事的偏差:《生万物》的立场隐忧
《生万物》的争议,不在于刻画了地主对土地的“爱”,而在于将这种“爱”正当化、浪漫化,回避了土地垄断的剥削本质。它把宁学祥们塑造成悲剧英雄,却未揭示其行为的核心是维系既得利益,这与《软埋》的争议如出一辙——二者都在用情感重构历史记忆,为土地私有制与阶级剥削“翻案”。
这种叙事的危险在于,它会潜移默化地扭曲公众对公平正义的认知,甚至为当下资源垄断与权力世袭提供道德掩护。在百年变局与中美博弈的背景下,此类思潮可能成为外部势力进行思想殖民的工具,若重蹈苏联覆辙,后果不堪设想。
四、土地问题的本质:选择何种未来
今日中国虽已确立土地公有制,但围绕资源分配、阶层分化的争论从未停歇。有人鼓吹“私有化提高效率”,主张彻底放开土地流转;有人试图重建“精英统治”,让生产资料控制权重回少数人手中。
必须清醒认识到:核心生产资料若再度私有化、垄断化,带来的绝非“效率”或“自由”,而是社会结构的全面倒退。贫富差距扩大、底层失去保障、国家能力削弱……这些不是预言,而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的现实。更危险的是,资本与土地垄断结合将形成新特权阶级,控制经济、影响政治,最终导致社会固化。
五、出路: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机制革新
我们追求的,不是靠“地主开恩”或“慈善资本”维系的社会,而是靠制度保障每个人发展机会的社会。土地等核心生产资料公有,不是为了“平均”,而是为了防止垄断、实现资源共享,让全社会共同受益。
在分配层面,应借助数字治理与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衡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此作为财富分配的主要依据,而非生产资料占有多寡。这才是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根本路径。
结语:坚守文明进步的方向
中国走向现代化,靠的是打破土地垄断、让人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而非保留地主阶级、歌颂特权。站在新的历史关口,唯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防止资源被少数人垄断,才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与人民共同福祉。这不仅是经济制度的选择,更是文明方向的抉择——我们绝不能退回那个靠土地垄断决定命运的时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