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人工智能时代工商产业数字化发展的五维进化路径 - 昆仑策
-
黄奇帆:人工智能时代工商产业数字化发展的五维进化路径
2025-09-18
文/黄奇帆
重庆市原市长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传统工商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已超越工具性应用层面,逐步演变为重塑生产方式、组织结构与价值创造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尽管消费互联网在过去十年实现了用户连接与流量经济的登峰造极,但面向实体经济的深层次重构仍处于关键突破期。当前,产业互联网作为连接企业内外的关键桥梁,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而人工智能的崛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合并重构前四个维度(即:工业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MIS)、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产业互联网),推动数字化转型从“流程优化”迈向“智能进化”。
01五维数字化转型框架的构成与演进逻辑
第一维度:工业自动化——物理世界的数字映射
工业自动化是数字化转型的起点,聚焦于制造环节中物理设备与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升级。其核心在于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工业机器人、传感器网络等技术手段,实现生产设备的自动控制、状态感知与过程优化。该维度的本质是将物理世界中的制造活动转化为可量化、可监控、可调节的数字信号流,为后续的数据驱动决策奠定基础。其战略目标在于提升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一致性、降低安全风险,并形成底层数据采集能力。
第二维度:管理信息系统(MIS)——组织内部的信息流重构
管理信息系统(MIS)代表企业内部职能管理体系的数字化。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将原本分散于行政、人事、财务、销售等垂直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进行电子化与标准化,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在组织纵向层级间的高效传递与共享。MIS 的典型应用包括办公自动化(OA)、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S)、客户关系管理(CRM)等。其核心价值在于提升组织运行效率、规范管理流程、增强决策透明度,标志着企业从经验管理向数据辅助管理的初步转变。
第三维度: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跨职能资源的集成优化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枢纽,实现了企业内部横向业务流程的集成与协同。ERP 以统一的数据模型为核心,整合财务、采购、库存、生产、销售、供应链等核心业务模块,打通“计划-执行-核算”全链条,追求供应链整体的最低库存水平与最优运营成本。相较于 MIS 的垂直割裂,ERP 强调端到端流程的贯通与全局资源的动态配置,使企业具备更强的整体响应能力与成本控制能力。其本质是从“职能信息化”迈向“流程数字化”。
第四维度:产业互联网——产业链生态的价值重构
产业互联网是数字化转型的高级形态,其范畴远超传统的 B2B、B2C 电子商务,本质上是“制造环节+十大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生态系统。它通过物联网(IoT)、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在设计、生产、物流、金融、服务等环节的全要素、全流程、全主体的网络化协同。其战略愿景在于打破企业边界,构建跨组织的信任机制与协作平台,推动资源的社会化配置与价值共创。然而,尽管消费互联网已高度成熟,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除欧冶云商、海尔卡奥斯、树根互联、徐工汉云等少数成功案例外,多数领域尚未实现规模化、深度化的生态协同,面临数据孤岛、标准缺失、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等结构性挑战。
第五维度:人工智能(AI)——认知能力的范式跃迁
人工智能作为第五维度,不仅是前四者的赋能技术,更是一种正在重塑整个数字化范式的通用目的技术。AI 通过对海量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学习与推理,赋予系统感知、理解、预测与决策的能力。其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正从“辅助工具”向“自主主体”演进:AI 的本质是将数字化系统从“记录过去”和“执行规则”提升至“预测未来”和“生成策略”,标志着数字化转型进入“智能化”新纪元。
五个维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一个由低到高、由内而外、由静态到动态的有机整体。各维度间通过数据流、业务流与价值流实现深度耦合。例如,工业自动化产生的实时数据为 ERP 提供精准输入;ERP 的全局视图为产业互联网的协同调度提供基础;产业互联网的生态数据反哺 AI 模型训练;AI 的预测结果又闭环指导自动化设备调整与 ERP 计划优化。
02五维数字化存在的问题解构
在当前技术加速迭代、市场不确定性加剧、产业边界日益模糊的乌卡时代(“VUCA+”,即: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传统工商产业数字化的五维框架虽仍具解释力,但其内在结构正经历深刻解构。尤为显著的是,处于框架中层的管理信息系统(MIS)与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它们曾是企业数字化的“黄金标准”,如今却因架构僵化、响应迟缓、生态封闭等结构性缺陷,逐渐显露出与时代需求的脱节,其主导地位正在被更具适应性、灵活性与连接性的新型数字系统所替代。
架构僵化:从“集成平台”沦为“数字烟囱”
传统 MIS 与 ERP 系统普遍采用单体式或紧耦合的模块化架构,其核心是预设的业务流程与固定的数据模型。这种设计在稳定环境下能实现高效执行,但在动态市场中却成为创新的桎梏:
一是变更成本高昂。企业业务模式微调(如新增销售渠道、调整定价策略)往往需要复杂的二次开发、系统测试与停机维护,周期长达数月。
二是扩展性差。难以快速集成新兴技术(如 AI、区块链、低代码工具)或接入外部平台(如电商平台、物流系统、碳管理平台)。
三是形成新的“数字孤岛”。尽管 ERP 旨在打破内部壁垒,但其封闭性反而导致与外部 SaaS 应用(如CRM、HR SaaS、BI工具)之间形成新的数据割裂,需依赖低效的接口对接。
响应迟缓:无法匹配“实时商业”节奏
在消费者需求瞬息万变、供应链风险频发的今天,企业需要“实时感知-快速决策-即时执行”的能力。而传统 ERP 的“批处理”逻辑与 MIS 的“层级审批”机制,严重滞后于业务节奏:
一是数据延迟。财务结算、库存更新往往以日、周为单位,无法支持实时经营分析。
二是决策滞后。基于历史数据的报表分析,难以应对突发性市场波动(如原材料暴涨、物流中断)。
三是流程冗长。一个采购申请需经过多级审批,而竞争对手已通过自动化系统完成下单。
生态封闭:难以融入“产业互联网”大协同
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是跨组织协同,要求系统具备开放性、可组合性与服务化能力。而传统 ERP 与 MIS 的设计哲学是“企业中心化”与“控制导向”,天然排斥外部连接:
一是 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能力薄弱。多数系统缺乏原生、标准化的 API 接口,外部系统接入困难。
二是数据主权壁垒。企业不愿或无法安全地共享核心业务数据(如产能、库存、成本),导致协同流于表面。
三是服务化程度低。ERP 功能被“捆绑”在系统内部,无法作为独立“能力服务”输出给生态伙伴。
03五维数字化发展的路径重构
尽管传统形态的 MIS 与 ERP 面临挑战,但其承载的“管理思想”与“核心功能”并未消失,而是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化与重生。其未来不在于“被淘汰”,而在于“被解构”与“被重组”。传统 MIS 与 ERP 的底层假设是“企业中心主义”,其数据模型、业务流程与权限体系均以单一法人实体为边界构建。然而,在产业互联网日益成熟的背景下,这一假设正被彻底颠覆。
数据基座的迁移:从“企业账簿”到“产业图谱”
未来的 MIS/ERP 系统将不再依赖封闭的本地数据库,而是接入一个跨组织的分布式产业数据网络。其核心数据模型将从“会计科目+物料清单”升级为“产业关系图谱”,涵盖企业、供应商、客户、物流商、金融机构、监管机构、终端消费者及物理设备等多维节点。数据来源不再是单一企业的事务记录,而是来自物联网(IoT)传感器、电商平台交易流、供应链金融合约、碳排放监测系统等多元异构源的实时数据流。这标志着MIS/ERP系统从“事务处理系统”(TPS)向“复杂适应系统”(CAS)的跃迁,其运行逻辑从确定性规则转向概率性推理与网络化响应。
架构范式的转换:从“单体集成”到“服务化生态”
基于产业互联网的开放 API 经济,MIS/ERP 的功能模块将被解耦为一系列可组合的微服务,如“信用评估服务”、“智能排产服务”、“合规审计服务”等。这些服务可在产业平台内自由调用、动态编排,形成“乐高式”的业务能力组装机制。企业既是服务使用者,也是能力提供者,通过输出自身专长(如海尔的智能制造能力、顺丰的物流调度算法)参与生态价值分配。此模式契合“平台型组织”与“能力即服务”(CaaS)理论,推动企业从“控制型治理”转向“生态型治理”。
智能升维:人工智能的深度赋能与认知革命
如果说产业互联网为 MIS/ERP 提供了新的“土壤”与“骨架”,那么人工智能(AI)则为其注入了“神经”与“大脑”,使其从“执行系统”进化为“认知系统”。传统 ERP 依赖预设的业务流程,而新一代系统将采用事件驱动架构(EDA)与因果推理引擎。系统持续监听全链路事件流(如:原材料价格波动、港口拥堵预警、社交媒体舆情突变),并通过 AI 模型进行影响推演,自动生成应对策略。例如,当 AI 预测某区域需求激增时,系统自动触发产能调配、物流优化、动态定价与供应链融资申请,无需人工干预。
人机交互的范式也发生巨大的跃迁。用户界面从“表单+菜单”进化为“自然语言交互”(NLI)与“AI代理”。管理者可通过语音或文本指令直接获取洞察与行动方案。AI 代理可代表用户执行复杂任务(如:跨系统比价采购、合同条款审查),实现“意图驱动”操作。
最后,MIS 与 ERP 并未走向终结,而是在产业互联网的澎湃浪潮与人工智能的革命性驱动下,经历一场深刻的“系统升维”与“生态重生”。它们正挣脱单体架构与企业边界的桎梏,从封闭僵化的流程执行工具,蜕变为开放、灵动、自适应的智能协同中枢——以产业图谱为认知底座,以微服务生态为功能单元,以 AI 代理为决策主体,在实时数据流与事件驱动中实现跨组织的价值共振。这不仅是技术形态的进化,更是管理哲学的跃迁:系统不再服务于单一企业的效率最优,而是致力于整个产业网络的韧性构建与共创共赢。在此新范式下,我们正迈向一个崭新的数字文明——未来的管理信息系统,将不再是被动的工具,而是作为具备感知、推理与行动能力的“产业智能体”,在生态协同中孕育出超越传统企业形态的经济新生命。
(*注:以上内容出自黄奇帆在 2025 年服贸会首届北京智能建造发展论坛上的讲话,经作者授权,予以发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