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继东:以反对“言必称西方”为抓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 昆仑策
-
朱继东:以反对“言必称西方”为抓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2025-09-13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言必称西方”等问题在党的十八大之前长期存在并几度泛滥,至今危害不小。“言必称西方”的表现及危害主要体现在思想文化、教学科研、科技市场等领域,并在经济、社会甚至政治等领域危害较大。“言必称西方”问题长期存在,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新时代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就必须勇于直面、坚决反对和科学解决好“言必称西方”问题,不仅要大力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改正盲信迷信西方的评价体系、揭批错误思潮、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还要在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走向世界、引领世界。
关键词:自主知识体系;言必称西方;意识形态;文化自信;话语体系
参考引用格式:朱继东. 以反对“言必称西方”为抓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J]. 宁夏社会科学,2025,(4):22-30.
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非常重视并不断增强对所坚持的理论、文化、意识形态的高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更是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但由于种种原因,以“言必称西方”为代表的崇洋媚外思想在党的十八大之前长期存在甚至几度泛滥,直到今天仍对坚定“四个自信”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言必称西方”并不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出现的社会现象,而是早在19世纪中期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就开始萌芽,并在19世纪末期开始在知识分子和一些官员中有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一种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在一些留学西方的知识分子中更是颇有市场。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由于一些地方、部门、单位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轻视、忽视、漠视,再加上以美国为代表的某些西方国家长期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平演变并不断变换方式、方法、手段和加大力度、强度,思想、教育、文化、社会甚至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西化问题在党的十八大之前长期存在并几度泛滥,使得“言必称西方”等对西方奉行教条主义、投降主义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后再次出现并产生了较大影响和危害,至今在一些知识分子、领导干部中仍有一定市场,其危害不容忽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不仅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而且提出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同时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强调和部署。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更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而“言必称西方”问题的长期存在则严重影响甚至阻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深入剖析“言必称西方”的主要表现、危害、深层原因,并积极采取科学的应对举措,对于新时代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巩固、科学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价值自信、意识形态自信并努力实现文化自强、价值自强、意识形态自强,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言必称西方”危害我国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
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并向全世界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价值自信、意识形态自信,“言必称西方”自然没有了市场。但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美国为代表的某些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平演变,西方的文化、科技、价值观等大量进入中国,特别是一些中国人到西方留学时缺乏思想的独立性,所谓的中西交流、思想包容变成了其思想不断被西化、奴化的过程,有些中国人特别是一些学者开始在西方面前重新跪了下去。并且,不少人一跪就是很多年,甚至有的人跪下之后就再也没有真正站起来了,导致“言必称西方”的问题在多个领域出现,并严重危害我国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
(一)思想文化领域自轻自贱、追捧西方,多年抹黑丑化中国、吹捧跪拜西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某些人或机构不加辨析地引进国外的思想、文化、艺术等,西方的文化、价值观、社会思潮、意识形态等大量进入中国,不少西方文学、艺术、新闻、哲学等作品和影视剧影响着中国的老百姓,再加上一些学者、作家、评论人等对这些西方作品过度拔高、盲目吹捧,甚至以思想西化为荣,国内的一些伤痕文学产品、所谓“还原历史真相”的回忆类文章等,通过夸大、造谣等方式攻击、抹黑、否定新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特别是攻击、抹黑、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并贬低、抹黑一些红色经典的小说、电影、戏剧、歌曲等,有的文化产品则打着反思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差异的旗号,大肆攻击、抹黑甚至否定代表中华文明的黄色文明,美化、吹捧甚至跪拜代表西方文明的蓝色文明,认为中国应该抛弃黄色文明、拥抱蓝色文明,模糊、贬低、否定中华文化主体性。再加上西方的操纵让一些贬低、丑化中国共产党、新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电影在国际上屡屡获奖,让一些人意识到照搬照抄、吹捧献媚西方容易成名成家,进而甘愿受其操纵,更是助推了自轻自贱、追捧西方的风气,文学、艺术、新闻、哲学等领域的一些人为了得到西方的所谓认可而更加卖力地抹黑丑化中国、吹捧跪拜西方,一些绘画、雕塑、摄影、时装设计等产品也为了迎合西方而以丑为美、颠倒黑白。再加上境内外一些人和势力相互勾结,为这些文学、艺术等产品大力宣传、推广、造势,并宣扬自私自利、低俗色情、崇洋媚外的思想、价值观,排挤、打压甚至迫害一些不愿意与其同流合污的又红又专、正直善良的老一辈艺术家、作家和青年演员、艺术家、作家、编辑记者等,使得资产阶级自由化等错误思潮几度泛滥,不少人在不知不觉中被误导、欺骗,在思想文化领域造成了不小的混乱。
(二)教学科研领域盲信西方、迷信西方,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深受西方影响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少学生、学者出国留学、访学,其中有些人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开始盲信、迷信甚至完全倒向西方,不知不觉中成了西方的留声机、复读机,恨不得把西方那套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完整地搬到中国来,用西方的学术、理论、思想来改造中国。由于这些人回国后不少在科研院所、高校乃至教学、科研、理论管理单位、决策部门占据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位置甚至主要领导岗位,不仅轻视、贬低甚至排斥马克思主义,而且逐渐开始以自己所学的那些西方学术、理论作为中国学术、理论研究的评判、评价标准,导致一些学术评判、学术管理和科研评价体系在党的十八大之前的一个较长时期内竟然只重“洋气”、不问是非,不仅把能否在国外期刊特别是国外核心期刊发表作为衡量一篇论文是否优秀的最主要标志,而且竟然认定在国外期刊发表一篇论文可以等同于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几篇,甚至以在国外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期刊档次等作为评定职称、申请科研资助以及各种评奖的最重要依据,而不管这些论文的政治立场是否正确。并且,这些“言必称西方”者还唯西方马首是瞻,大量修改高校乃至中小学教材,把大量吹捧西方、抹黑中国、毒害心灵的内容塞进教材,危害了数亿名学生。由于这些“言必称西方”言行、思想的流行、盛行,党的十八大之前的一个较长时期内,部分专家学者从跟随苏联转向追捧西方,西方的一些学术、理论在国内不少科研院所、高校和学术报刊等单位占据了主流地位,有的学科甚至一统天下。以经济学、法学为例,西方经济学、西方法学不仅已经占据了绝对主流地位,而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法学一再被排挤、边缘化甚至被打压。新闻学、政治学、国际学、社会学等学科也面临类似问题,就连马克思主义学科也出现用西方马克思主义排斥、取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盲信、迷信西方学术、理论的“言必称西方”问题可以说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学科西化问题严重,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深受西方影响甚至被西方牵着鼻子走,一些专家学者举办讲座、报告和参加会议、论坛发言时常常故意在中文中间夹杂几个英语单词以显摆自己,与国际接轨变成了与西方接轨,“经济学、法学是沦陷区,史学、文学是红灯区,新闻学、政治学是重灾区”是对当时问题的生动总结、写照。一些研究美国、西方的学者竟然变成了美国、西方的坚定捍卫者,不允许别人说任何关于美国、西方的问题,否则就和别人急眼甚至进行攻击。马克思主义不仅在有的领域中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而且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甚至在一些课堂、讲座、论坛上被戏谑化、丑化、污名化。
(三)科技市场领域自我矮化、甘为人后,迷信引进、购买西方先进技术设备
在改革开放之初,面对中国在不少高科技领域落后于西方的现实,科技研发、产业市场等领域围绕中国要不要继续以自力更生为主展开争论,结果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以市场换技术”等思想占据上风并成为主导。我国在大飞机、芯片、机床等不少领域的自主研发被延缓、中断甚至停止、废弃,开始大量引进西方的技术、产品等,一些科研也是在西方核心技术基础上作些改善、改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一些人或势力借机鼓吹新自由主义,宣扬极端市场化、推行私有化,导致一些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出现。这样做的后果是不少企业甚至科研机构不愿意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研发方面进行投入,而是只想着去赚快钱、赚眼前容易赚的钱,导致党的十八大之前的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在不少高科技领域受制于人,“卡脖子”问题层出不穷,几亿件衬衫换西方一架大飞机的问题长期存在,培养的大量高科技人才流失海外,许多产业都是为西方打工,不少高科技领域、市场领域自我矮化、甘为人后,“言必称西方”大行其道,结果是市场不仅没有换来技术,反而是丢了市场、技术更加落后。
(四)经济、社会甚至政治等多领域迷信西方,错误思潮长期存在并几度泛滥
学术、理论、教学、科研方面的盲信、迷信西方,思想文化领域自轻自贱、追捧西方,西方的宪政民主、“普世价值”论、“新闻自由”、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公民社会等多种错误思潮的流行甚至几度泛滥便是自然而然的,不仅导致高校培养的一些毕业生思想西化,也导致一些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思想西化,在干事兴业、制定政策甚至作出决策时往往是看西方的脸色、美国的脸色,在经济、社会甚至政治领域盲目学习、效仿西方甚至照抄照搬,从“言必称西方”发展到“改必学西方”、“干必看西方”,“美国人会怎么看,西方会怎么想;美国人会不会不同意,西方会不会不赞成;美国人会不会不高兴,西方会不会不满意”成为他们的评判标准。这也导致在党的十八大之前的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领域鼓吹私有化、彻底市场化,社会领域鼓吹“小政府大社会”、“政府退出”;政治领域追捧西方的投票民主、轮流执政;政法领域推崇西方的“三权鼎立”、“司法独立”;新闻领域鼓吹西方的“新闻自由”、“新闻独立”;等等。有的高校以使用全英文教材、进行全英文教学为荣,有的部门、单位开会竟然要求参会者必须用英语发言,就连本应该政治立场正确、坚定的党校也出现了“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等问题。
在党的十八大之前的一个较长时期内,“言必称西方”的问题不仅在一些领导干部、高校教师、专家学者等群体中颇有市场,也在一些非公企业、社会组织、中介组织等的负责人、高管中有不小影响,再加上多个领域、多种形式的“言必称西方”问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甚至相互激化,不少民众也受到影响、冲击甚至误导,一些人崇美、畏美、媚美并盲信、迷信西方,文化自信、价值自信、意识形态自信、民族自信自然受到不小的影响、冲击,其危害至今仍不容忽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再加上党的领导不断加强,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人深刻认识到党的十八大之前长期存在的“言必称西方”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危害,有关部门组织力量有针对性地加以批驳,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并取得显著成效。如今,“言必称西方”已经不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严重问题,但由于其存在多年、毒害较深,具有顽固性、欺骗性、反复性等特点,一些善于伪装、隐藏的人虽不敢再明目张胆地“言必称西方”,但依然变换方式、方法、手段使自己言行更具有迷惑性,其言行的本质依然没变。甚至还有个别人依然我行我素,毫不掩饰自己“言必称西方”的言行。广西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思敏就是其代表。“言必称西方”,是同事对李思敏的另一印象。讲话开篇总是欧洲某名校如何、美国某名校又怎样,认为学校干部职工的思想落后。而且,他还花数千万元买了一台西方的电子显微镜却长期闲置不用。李思敏这样做的结果是害人害己、误校误国,自己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也造成了大量资金浪费、耽误了学校发展等。此外,即使是在党的二十大之后,仍有一些骨子里崇拜、迷信西方的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变着法儿传播西方的“宪政民主”、“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公民社会等错误思潮,一些高校的经济、金融、法律等专业依然在使用存在意识形态问题的全英文国外教材,个别中国科学院院士也在一些会议、论坛上通过宣扬美国怎样厉害、西方怎样领先等来贬低中国的自主创新,一些人对西方学术的依赖、迷信还没有完全消除。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言必称西方”问题不仅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个别领域还比较严重,并且有时候会出现反复甚至危害严重,其危害性依然不容忽视,坚决反对“言必称西方”并清除其危害是一个长期过程。
二、深刻认识“言必称西方”长期存在的多方面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不能搞全盘苏化,现在也不能搞全盘西化或者其他什么化。”本质上是被西方思想殖民、精神殖民、意识形态殖民的“言必称西方”问题之所以在党的十八大之前的一个较长时期内在我国长期存在并颇有市场甚至几度泛滥,至今仍有着不小的危害,既有着复杂的国内、国际原因,也有着深刻的历史、现实原因,还有着不容忽视的理论、实践原因,并且是多方面原因错综交织、相互影响。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某些西方国家长期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平演变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以美国为代表的某些西方国家便开始采取多种措施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平演变,长期采取“接触+遏制”的对华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后推行文化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并把文化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变成文化西方化、文化美国化和政治西方化、政治美国化,在我国鼓吹“西方中心论”、“美国中心论”,不仅不断变换方式、方法、手段和加大力度、强度,向我国输出西方的社会思潮、价值观、意识形态,篡改中国人正常的美丑荣耻是非黑白标准,故意以丑为美、以耻为荣、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企图对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殖民、精神殖民、意识形态殖民,而且在中国大量培养其利益代言人、代理人,对我国送到西方学习进修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教师学生进行渗透、收买、控制,并渗透、收买、控制了一批我国的高校教师、专家学者、新闻采编人员、网络名人、领导干部等,更通过其影响我国的政策、法律制定等,误导我国的舆论导向、学术方向、价值取向甚至社会去向,国内外敌对势力甚至勾结起来企图在中国发动“颜色革命”,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他们把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归咎于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进而把进攻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企图引导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我国一些地方、部门、单位却对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和平演变缺乏应有的警惕,甚至忽视国家安全而盲目地为了开放而开放,导致引狼入室、助纣为虐,进一步助推了“言必称西方”问题的严重化,甚至严重危害我国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和国家安全。
(二)一些地方、部门、单位领导长期对意识形态工作轻视、忽视甚至漠视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由于一些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不能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好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关系,甚至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打着重视经济建设的旗号轻视、忽视甚至漠视意识形态工作,导致意识形态工作在党的十八大之前的一个较长时期内被弱化、虚化、边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干部也不被重视、重用。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轻视、忽视、嘲笑甚至蔑视、鄙视理论,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被戏谑化、丑化、污名化、妖魔化,一些对党忠诚、敢于亮剑、敢于斗争的同志被攻击是“左”、极左、“文革余孽”等,教育、科研、文化、艺术、经济、法律、新闻等多个领域西化问题一度比较严重,思想混乱、信仰迷失、道德滑坡等问题在一些人身上出现并长期没有得到解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等问题,让“党内和社会上不少人对党和国家前途忧心忡忡”,也为“言必称西方”问题的蔓延、泛滥大开了方便之门。
(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思潮在改革开放中兴起甚至几度泛滥
通过夸大、造谣、栽赃等方式攻击、诋毁、抹黑甚至否定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毁掉其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价值自信、意识形态自信的根基,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屡试不爽的重要手段。在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过程中,他们就是这么干的,并且取得了成功。因此,他们也想要在中国继续这么做,让类似的悲剧在中国重演。于是,他们首先从攻击、诋毁、抹黑、否定毛主席、毛泽东思想开始,进而开始攻击、诋毁、抹黑、否定我们的革命英雄、我们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中国革命的历史,甚至攻击、诋毁、抹黑、否定我们的民族英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不仅虚无我们的历史,而且虚无我们的文化,虚无我们的精神、意识形态。再加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持续不断学习国外的过程,从学习西方到学习苏联再到学习西方,盲信、迷信国外的洋教条问题一直存在。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思潮在改革开放中兴起甚至几度泛滥,我们的一些专家学者、领导干部不仅认识不到其巨大危害,而且非常认同、到处宣扬,一些人民群众被误导、欺骗,有意无意地为“言必称西方”问题在中国的滋生、蔓延准备了热土、温床。
(四)某些人或单位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食洋不化”甚至盲信、迷信西方
中国共产党人从来不唯我独尊、故步自封,更不闭关锁国、夜郎自大,毛泽东同志不仅强调要在科学文化等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且强调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要采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科学态度,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但是,改革开放以后,一些中国人特别是一些骨子里自卑自贱的人到了外国或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文化的自信、思想的独立,所谓的中西交流、思想包容变成了其思想不断被西化、奴化的过程,“食洋不化”甚至盲信、迷信西方却不自知,他们认为一切都是西方的好,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要全面学西方,对西方的东西不加辨别地一味追捧跪拜、照抄照搬,被称为精神、思想上的“跪族”。这些人进而瞧不起、贬低、抹黑甚至否定中国的文化、艺术、历史、精神和中华民族的英雄、优秀人物等,淡化、模糊中华文化主体性甚至动摇其根基,打着学术化的旗号边缘化马克思主义甚至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在教材修订、标准制定、体系确立等方面向西方看齐、唯洋是从,认为国际化就是西方化、国际舆论就是西方舆论、国际标准就是西方标准、国际社会就是西方社会,成为“言必称西方”的主力。
三、多措并举破除“言必称西方”、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说到对“言必称西方”现象的批判,很多人都会想到毛泽东同志1941年5月19日在延安干部会上所作的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的一段话:“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这里用“言必称希腊”指代“言必称西方”、“言必称欧美”、“言必称苏联”、“言必称国外”等对西方、国外盲信盲从甚至跪拜、迷信的现象,提醒大家不要忘本,更不能在自轻自贱中迷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强起来不仅要有物质的强大、经济的强大,更要有精神的强大、文化的强大、意识形态的强大,特别是文化的强大是新时代中国凸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要求。新时代要增强文化自信、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深刻认识“言必称西方”巨大危害的基础上,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价值自信、意识形态自信,从多个方面采取科学举措有力应对、真正彻底解决“言必称西方”问题,努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一)以高度重视、大力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为抓手不断增强意识形态自信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随着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成为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防范境外势力向新媒体领域渗透,防范资本控制舆论的风险。”面对依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必须坚持国际国内、党内党外、网上网下相结合,高度重视、大力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深刻认识到今天有些人或势力“言必称西方”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摧毁我们党和国家自信的根基,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要消除“言必称西方”的巨大危害和恶劣影响,进一步引导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清轻视、忽视、漠视意识形态工作造成的巨大危害,进一步发扬我们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全党动手抓意识形态工作等优良传统,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党管意识形态,大力加强和积极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自觉抵御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和平演变,科学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大力保护、提拔重用敢于亮剑、敢于斗争的好同志,决不允许资本操纵、控制舆论,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更多党员干部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注意科学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的前提下,旗帜鲜明地与“言必称西方”等对西方奉行教条主义、投降主义的错误言行进行坚决斗争,有理有据地指出其主要表现、巨大危害和长期存在的深层原因,揭露其根本目的和幕后黑手,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以彻底铲除其存在、滋生的土壤、温床,让其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难以继续误导、欺骗民众。同时,注重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改革中始终坚持正确前进方向,进一步夯实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营造自觉反对“言必称西方”、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良好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学术理论生态。
(二)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抓手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也为我们与“言必称西方”的错误言行作斗争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引。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要科学认清“言必称西方”的根本目的、巨大危害和有力应对、真正解决“言必称西方”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大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科学把握好、处理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认清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化最显著、最重要的属性,一定“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决克服一味迎合市场带来的低俗化现象”,“无论是理论研究、宣传报道,还是文艺创作、思想教育,都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始终绷紧导向这根弦,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等,任何时候都决不能被市场、金钱牵着鼻子走,决不允许资本操纵、控制舆论甚至渗透、影响政治,更不能成为市场的奴仆、金钱的奴隶,从而在坚决有力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思潮的进程中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三)彻底改正学术、用人中盲信、迷信西方的评价标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警示我们:“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剪裁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最后要么就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要么就是只有挨骂的份。”学术、科研领域以及选人用人方面的评价标准、评价体系是重要指挥棒,如果不改变党的十八大之前已经在不少学科、领域存在多年且至今仍在一些学科、领域存在的盲信西方、迷信西方的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就很难真正消除“言必称西方”的错误言行。如一些高校、研究机构要求正高职称参评者、重要学科学术带头人等必须有海外学习经历,甚至连意识形态属性非常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也是如此;一些高校、研究机构在职称评审、项目评审、奖项评定时对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非常推崇甚至特别照顾,有的竟然把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重要标准甚至核心指标;一些高校、研究机构、党政机关招聘人才时对拥有国外高校文凭或者海外经历者优先录用、优先提拔,宁可引进一些国外二三流高校的毕业生也不愿给本土优秀人才同样的机会;等等。这些明显错误的做法不仅必须叫停,而且要指出其巨大危害。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排查、彻底改正、坚决清理学术考评、选人用人中盲信、迷信西方的评价标准、评价体系,用凸显学术自信、文化自信、意识形态自信的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取而代之,彻底解决指挥棒错误的问题,这是增强文化自信、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前提。
(四)做到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揭批错误思潮立破并举
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就没有政治上的坚定。早在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上的政治报告中就强调:“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他一次次强调要守正创新、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等,真正把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要有力应对、真正解决“言必称西方”问题,首先必须大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新成果的学习,特别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努力研究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次是大力加强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始终坚持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学术性和政治性相统一,引导大家深刻剖析西方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平演变的手段、方式、方法及其带来的巨大危害,科学辨析正确的、错误的思潮,并深挖错误思想的根源,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之前西方错误思想对中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影响及危害,引导更多人主动加入揭批错误思潮、弘扬正能量的行列,特别是对“言必称西方”的有代表性的错误言行深入揭批;最后是努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中国和时代为观照,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际、服务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实践问题特别是新理论、新实践,系统总结、科学提炼、精准概括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进一步持续推进知识创新、方法创新、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等并实现各种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出更多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思想理论观点,努力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真正做到立破并举、推陈出新,真正实现学术上、思想上、精神上、意识形态上的独立自主、自信自强,努力把中国的发展优势更好转化为话语优势。
(五)反对“言必称西方”并非盲目排外,而是更好学习借鉴国外
我们批判“言必称西方”并非要盲目排外、唯我独尊,也不是反对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更不是自我封闭、闭关锁国,而是反对盲信西方、迷信西方,坚持洋为中用、开放包容,提倡有鉴别、有选择地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文化,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坚决反对一切排斥、打压、否定国外先进技术、经验、文化的言行,决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确实在一些领域尤其是科技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在这些方面我们仍需要进一步认真学习。并且,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只有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才能更好地消除隔阂、误解,更好地促进民心相知相通。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仅要从中华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进一步强调:“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一直是这么提倡,也是一直坚持这么做的,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方面为世界作出了很好的榜样。中国开放的大门决不会关上,而是要进一步推动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坚定、巩固我们的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坚持立破并举,既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强大的自信采取切实有力举措积极主动与国外展开交流合作、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文化,主办更多国际学术论坛、会议,像在希腊成立的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那样主动在国外设立研究机构,吸引更多国外的优秀专家学者到中国来工作、兴业,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又注重研究其他国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善于总结其失败的教训,从而避免重走其弯路、歧途,取得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努力彰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努力铸就赢得世界点赞、敬仰的中华文化新辉煌,更好地以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造福世界。
(六)在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走向世界、引领世界
要彻底清除“言必称西方”的恶劣影响和危害,在国内大力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改正盲信迷信西方的评价体系、揭批错误思潮、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非常重要,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以更好推动中华文化、中国话语走向世界、引领世界也很重要,并且在新时代的今天显得更为重要。2024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的文化发展态度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力,努力形成强大的中国话语能力、国际话语权,努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实现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在对外传播中尽可能不说大话、空话、套话、废话,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努力打造更多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结合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强化传播的科学性、针对性,既要善于充分说理,又要勇于以战止战,要善于主动设置议题、积极加强引导,敢于、善于打赢国际舆论斗争、意识形态斗争,不断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中国话语说服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感召力,不断提高塑造我国国家形象、影响国际思想舆论、掌握国际话语主动、引领世界发展走向的能力和水平,积极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更好世界化,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充满自信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文明,大力弘扬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不仰视西方也不俯视外国,而是真正自信地平视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推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更好走向世界、引领世界,赢得全世界更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认可、支持和点赞,引导更多国家和地区主动学习中国,让全世界更多人从“言必称西方”、“言必称美国”转向“言必称中国”,在更好展现中国主张、中国形象、中国思想、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的进程中更好地影响世界、引领世界,让“言必称西方”在国际国内都受到鄙视、没有市场,让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价值更好地造福全世界,向全世界充分展现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强大的文化自信、价值自信、意识形态自信、政治自信,让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积极主动地更好读懂中国、点赞中国、学习中国。
(作者:朱继东,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意识形态、文化、毛泽东生平与思想、政党建设;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原发表于“宁夏社会科学”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