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从伏羲氏姓风起,就至少有1万多年的历史了。即中华姓氏自原始公社时期就有了。
据统计,中国见之于文献的姓氏就有5660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0个,三字姓146个。而杜若甫与袁义达所编《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录的姓氏有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复姓4329个,三字以上的姓2313个。
姓氏之多,几乎囊括了常用汉字。
“姓”字,为左右结构,左从“女”右为“生”,从“女”而生,在母系社会里,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姓为后代惟一能确定的尊亲,正如《白虎通·三纲六纪》所云:“古元时,未有三纲六纪,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
所以,刚开始的姓,没有什么尊卑贵贱,只是出于识别而成为了一个集合名词,是家族的标识,或表示与某个大家族的某一血缘关系更为亲近的部分。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阶层高低也渐明显起来,随着地位、财富、功名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了区别之后,“姓”也自觉地承担起了这样的功能。于是“姓”就有尊卑贵贱。我们从姓的开源就可以看出端倪:
来自出生地、居住地、封国、封邑的姓氏。如果因为祖上的荫功或者出生时某地已因某人而名闻天下,那出生地就会因人而贵,居住地也是一样,取此地中的一个字作为姓氏,立刻也会荣光许多。如果是土地是分封的,那就更见其不同一般了,就象脸上刻上了一个大大的标识,此等人对国对乡有功,卑微者让路,贫贱者闪开。因此,“姓”就成为了圈地标封的一个代码。据说,狮子画分领地靠的是尿的气味,而人类画分领地靠的是姓的影响,其作为是一样的。如:梅、阮、密、蔡、郯、项、玄都、任、虢、飞廉、修鱼等为封国姓;屈、知、壶、卞、诸梁、堂、镐、谢、丘、鄤、单为封邑姓;刘、乡、亭等为封地姓;百里、东门、北野、北郭、北海、南郭、南宫、瀛、毋丘、姬、闾葵、诸葛(山东诸城葛姓后迁河南以别当地葛姓)等为居住方位姓;以出生地为姓的如:东方(传为伏羲氏生地)、姚(传为虞生在姚墟)等。
以先人的名字、庙号、谥号为姓氏。尧的族号为“唐”,尧的部分后代便姓唐。类似这种姓氏的有虞、夏、商、殷、周等。所谓谥号,是古代人在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古代帝王死后,在祭祀仪式中,均要追谥庙号,如周朝有文王、武王等谥号,他们的某些后代就分别姓“文”、姓“武”。由这条线索发源的姓氏还有昭、穆、康、诗、襄等。
以先人的爵位、官职为姓氏。一人得道,不仅能鸡犬升天,具有很强的现实利益。也可以为后人带来不少的利益。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是分别掌管教化、军事、工程、爵禄、刑狱的,则以官职为姓;以官职为姓的还有:贾正(掌商业)、宫正(掌宫中戒令)、卜(掌占卜之官)、祝(古时巫吏祝之官)、刑吏(掌刑罚)等;以他们的爵位、官职为自己的姓氏,与其说是标榜,还不如说是让外人看看本家的门第并非等闲,即使我今天门庭冷落车马稀,但你想欺辱我,小心祖上将你带到阎王爷那里吃不完兜着走。姓者,庇护伯有阴符都也。
一般的手工业者,地位最低,既攀不上高枝,又是本份人等,没有大姓可以依靠,那只好“白手起家”,以职业、技艺为姓氏了。如,裘(制表工)、冶(金工)、巫(黄帝时巫彭作医)、膳、轨(占卜)、渔、樵等,均以职业、技能为姓氏。
如果连职业也没有,那就来得更朴实一点,以自然物、器物或颜色为姓氏。如:牛、马、羊、鱼、熊、虎、江、山、水、风、雨、火、星、杨、柳、花、夏、冬、秋、红、黄、白、黑、蓝等。
或者更干脆一点,以天干、地支、数词、量词、长幼、次第为姓氏。如甲、乙、丙、丁、子、丑、寅、卯;七、四、百及第一至十,还有伯、仲、叔、季等。这种以次第顺序为姓的做法,也是无奈之举。
统治者封赐有功之臣和贬斥有罪之臣的姓氏。从黄帝赐给其儿子12个姓起,已有5000年的历史了。如,曼(相传古帝颛顼时,因少昊的一个儿子有德业,赐予曼氏)、李(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铁、舍利、失邪、董、罗等姓氏的臣民之部分因建国有功,从唐皇族姓李),类似于这种封赐姓氏的还有:德、穆、文、武、昭、幸、惠、宠等;后者多为贬义,如:毒(唐宰相窦怀贞与太平公主谋逆,既败后,皇上令其改姓窦为毒,意为“恶毒之人”)、黥(黥为古代的一种肉刑,又称墨刑,即用刀刻刺面部,再涂上墨色,以示有罪。汉代初年诸侯王英布曾因罪而受此刑,其后因以为氏,意为“有罪之族”)、枭(隋炀帝诛杨玄感,改其姓为枭氏,意为“悬头示众之人”)、饕餮(南朝梁武王肖纪举兵反对梁国朝迁,兵败之后,梁元帝肖绎令其改姓饕餮,意为“贪婪凶恶之人”)。
所以,我们现在还在说:“请教尊姓大名”。一个姓的历史、家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排不上姓望的就只能算寒门素族了。即使同样的姓,里面的因为封地、功绩等因素的作用,也出现了等级之别。
魏晋后讲究门阀,出身高门大族成为获得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先决条件。到了唐朝,姓望、郡望应运而生,姓望或郡望成了区别门第高下的标准。如同样姓王,太原王氏门第最高,琅琊王氏其次,其他地方的王氏等而下之。
在这种情形下,要想当官入仕,出人头地,就只能攀龙附凤,以至不惜编造谱系,将本家族与本姓的郡望联系起来。流风余韵,历久不衰。北宋编《百家姓》列皇族赵姓为第一,明朝的《千家姓》用明皇家朱姓开头,而清朝康熙年间的《御制百家姓》大概不便将皇室满族的姓“爱新觉罗”与“赵钱孙李”并列,改以孔姓居首。
姓氏经过不断的融合,到了今天已没有那么严格的区分了,但是,在古代,因为姓氏不好,不能科举、不能做官的大有人在。
只有在中国,姓氏才能传承得如此完整而有内涵。也成为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鲁迅在小说《阿Q正传》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无名无姓的下层的可怜虫,那就是“阿Q”:出身自然没有来头,短工长工没有定数,游手好闲,不知羞,不觉耻,以丑为荣,以精神胜利法则存活,直到看到赵老太爷作威作福,就萌生了姓赵的念头,直到革命了,才勇敢地要求姓赵了,但被假洋鬼子一顿臭骂:“你也偑姓赵”,又打回了原形,连自己的姓都不知道都没有的人,那一定的低到尘埃里的,被人不齿。
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大家命名、取字、称号,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据《礼记·内则》记载,孩子到了百天,由母亲和保姆抱着婴儿来到厅堂见他的父亲,父亲郑重地握住孩子的手,给他取名。名取定以后,母亲和保姆把孩子抱回内室,然后把孩子的名字通告亲戚,父亲则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朋友,并报告地方长官,入籍登记。
“名”的取法,因人而异,有的根据当时出生的情况、“征象”而定。如孔子刚落地时,头顶凹陷,好比当地小山——尼丘,遂命名为“丘”,字仲尼了。这种偶然的巧合,或许就是天意吧。有点讲究的文人世家,则在给孩子取名时,伤神费脑,掉了些许头发。例如,苏洵在给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取名时,特地写了一篇《命二子说》,他说“轼论其重要,不及轮、辐,但缺少它,就不成一辆完整漂亮的车子。”以“轼”为名,就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不要成为装饰,而当个有用的人。而“辙”为车轮碾过的痕迹,论车之功劳,不会想到,然而,车马仆地,也不会牵连,故以“辙”为名,就是希望儿子将来能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又不会惹祸。类似的,运用“施寄法”取名的,还有辛弃疾、汤显祖、关汉卿等等。
迷信一点的,习惯于把“占卜”、“梦兆”纳入取名的内容。比如,屈伯庸见到自己的亲儿子时,掐指算来,“生日合于吉度,貌端气正可则,就取名为‘平’吧。”这就是屈原的名。陆游的母亲分娩时,曾梦见北宋词人秦少游,遂命子名曰:“游”。文天祥诞生前,其曾祖父梦见有四儿自天驾紫云冉冉而下,遂取名“天祥”。
因为孩子的名由父母亲自赐予,所以,格外的宝贵,不能随便地叫,直呼其名,即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不合礼义。
按照中国的礼学思想,名如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如果损伤,即使是无意而为之,也是不符合孝道的。
名的重要,还反映在家谱的继写上。名的规定指预,也就成为家族血脉沿续的符号和凭证。
“字”的取法讲究更多。古人云:“名为正体,字以表德”。所以,“字”又称“表字”,与句互为表里,可采用“同义”格式拟意。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曰:“广平曰原。”曾巩,字子固,“巩”即“固”也。班固,字孟坚,“坚”与“固”同义,“孟”表行老大。陆游字务观,秦观,字游,“观”、“游”近义。也有采用“反义”选字的。如,朱熹,字元晦,“熹”明“晦”暗,义反。陶潜,字渊明,“潜”与“渊明”相异。还可拆性,如,“舒庆春(老舍)”,字舍予,就是将“舒”字一分为二。还可“加字”,职谢安,字安石,杜牧,字牧之。另外,但是用典写意。如钱谦益,出自《尚书》:“谦受益”;曹操,字孟德,语出《荀子》:“夫是谓之德操。”再嵌入“孟”字表排行。最后,不要说的是,就是“互衬式”,如韩愈的“愈”字有“胜”、“过”之意,所以要“退之”,为适度。白居易,字乐天,因为“乐天知命”,方能“居之容易”。再特别提出的是“改字”,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鲁迅,字“豫山”,因谐音“雨伞”,便于传讹,遂改为“豫才”。
一个人的名字,犹如其自己的影子,如影随形伴着人一生。名字的好坏,对人的一生命运有很大影响。
荀子也曾说:“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意思是说:名有完善之名,平易好懂而不被人误解之名,可以说是好名。
唐代诗人李贺,也因受父亲名字的牵连而身受其害。才华横溢的李贺在准备参加全国大考之时,有人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晋肃,而“晋”与进士的“进”同音,是犯讳的。李贺遂不敢去应试。更为惨烈的是,清代雍正年间的礼部侍郎查嗣庭,仅因牵涉帝王之名,终至家破人亡,惨不忍睹。他出任江西考官,取《诗经》中“维民所止”一句为科考试题,竟被人诬为心怀叵测,暗示雍正要被砍头,其根据就是“维”字为“雍”字去掉头,而“止”字为“正”字去掉头。最后不仅自己病死狱中,而且惨遭屠尸枭首。虽然这都是在封建社会中与严格的等级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也足以见名字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宋代大名士苏洵,曾为其兄正名而专门写下一篇典范之作,题目是《仲兄字文甫说》。苏洵的仲兄(二哥)名叫苏涣,字公群。苏洵读《易经》之后认为仲兄之名字不妥,建议用“文甫”来取代“公群”。苏洵在文章中论述人生哲理,倾注了他的人生信念,是一篇笔力雄健的正名之作。
清代同治七年,时逢全国科举考试,江苏考生王国钧,名列前茅,荣幸参加殿试,本为一等,因慈禧太后见他的名字与“亡国君”谐音,大为不满,马上下旨降为殿试三等。王国钧被发往安徽任知县,又被议改任教职,在山阳县任教官20年,才以才干卓著被选任云南某县令,未上任便去世。清代光绪三十年,直隶人刘春霖参加科考名列进士三甲末等,因其名“春霖”有春雨之意,再加其姓与“留”谐音,很受慈禧太后青睐,她认为此人名字吉祥,符合自己恩泽永垂的心境,便下旨将刘春霖拔为甲等第一,成为清代最后一名状元。
“号”多为自称,其由来,更能反映出一个文学家的气度、风范。或表居所,以示独处。如柳宗元,“宅边五柳树,因以号焉。”范成大故乡在吴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或表情趣,以示诙谐。欧阳修在《六一居士传》里说:“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由是自称为“六一居士”。词人柳永好为淫冶讴歌之词,有人将其推荐给宋仁宗,仁宗不屑,叫他“且去填词”,遂索性自嘲为“奉旨填词”。或空灵,以示道尊。如李白称“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司徒空称“耐厚居士”,苏轼称“东坡居士”,李清照称“易安居士”……真可谓填满坑谷了。《水浒传》108将个个都有别号,正是代表着当时的社会风气。
虽然,名字已不如古代那么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名字就可随便取,取不好,虽然不能取命,但确实可以去运。
中国有一句老话: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兴,事不兴则业不旺。这里的“名”其实就是姓名之“名”,后来才有了借口、名声、名义、名气等含义。
鲁迅先生在《闰土》一文中写道“闰土,五行缺土,取名闰土”。那个时候的农村,都知道在字义上加土,以求禳灾,今天,更不能让没有文化的名字走遍大街小巷。
姓名内涵数理中取五行是土的笔画。五行存在相生相克,故起名时需根据其八字判断其五行中哪个属性强哪个属性而确定用什么字。
秦代有一个叫“李厮”的,这个名字就不好,容易谐音读为“你死”,结果,李厮死的很惨。现在有一首歌叫做《咱们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最后一句:“翠花,上酸菜“,那个”翠花“,名字太接地气,太俗,不好。有一个小女孩叫“董茜”,因为这个“茜”有两个读音,所以,别人都叫她“东西”,这怎么让人快乐?不快乐的心情如果一直如影随形,肯定会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
有些人喜欢崇洋媚外,本来是个做内衣的公司,非要取叫“戴丽丝”的名字,那谁还敢买,“戴立死”啊!
作者:段新立;来源:新词微信号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