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文回顾不难看出,“七七事变”后日寇并无在上海开战的打算,华北方面亦因兵力不足尚未及扩大战争——对太原的进攻(太原会战)始于9月13日,也就是“淞沪会战”打响一个月后。由此可见,常凯申不盲目发动“淞沪会战”,上海就不会丢失!如果“淞沪会战”不溃败,1936年2月修建的吴福和锡澄两道防线就不会被遗弃,南京也就不至于立马暴露在日寇的炮口之下!所以不难辨别,“此役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计划,……,为中国赢得了战略主动与工矿内迁时间。”以及“对于中国更为有利”的说法,不过是为掩盖常凯申一连串决策错误的托词而已!
为了给常凯申招魂,果粉们可谓不余遗力,表面上宣扬“国军”英勇抗战,实际却是意在诋毁中共抗日武装——例如用“纪念红军参加‘淞沪会战’”历史虚无主义手法,反讽八路军没有参与此战就是十分卑劣的手法!试问,三百多万“国军”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参与淞沪会战,照此逻辑是否没有参加此战的部队都应被讽刺挖苦!?其实相较于“国军”打的一连串败仗,更应称颂的反倒是八路军——除平型关外,还连续取得广阳、雁门关、夜袭阳明堡、七亘村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
至于说到南京保卫战,大部分将领主张放弃,军委会作战组组长刘斐提出“南京是我国首都所在,不作任何抵抗就放弃,当然不可。……,只用象征性的防守,作适当抵抗以后就主动撤退”的建议。但常凯申却认为直接放弃无法向交代。听到唐生智说“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常凯申立即任命他为保卫南京的卫戍司令长官。
可实际上常凯申并非要死守南京——南京保卫战打响后仅过去六天,常凯申即电令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转告唐生智——要他当晚渡江北上并令守军相机突围。但唐生智战前夸下海口,接到常凯申亲发的电令后才决定于12日撤退。由于仓促下令缺乏统一指挥,加上相当部分高级军官提前逃离,许多部队还在战斗!结果此战被俘的士兵大约七至九万,连同南京市民一起共三十万人遭到日本鬼子的屠杀!
随着南京与太原的失陷,侵华日军决定南北对进,实现华北与华中两个战场的连接。1938年1月“徐州会战”爆发!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下南线中国军队将日寇第十三师团阻隔在淮河以南,北线中国军队则经过血战取得“台儿庄大捷”!之后,鉴于日本侵略军持续向徐州方向增兵,李宗仁决定将主力撤至皖西、豫南地区。可日本侵略军紧追不舍——第十四师团率先于5月13日渡过黄河,攻占菏泽后分兵两路继续南攻。
中国军队决定抓住战机,集中汤恩伯、胡宗南两个集团军二十余万兵力,围歼孤军深入的日军第十四师团——于是“兰封会战”打响。如果能将这股日军歼灭,不但会创造全歼日寇一个师团大的辉煌历史,而且也必将抑制日本侵略军的狂妄势头!可由于第二十七军(中央军)桂永清部畏葸不前,致使此战功败垂成!气愤不已的战场指挥官薛岳强烈要求枪毙桂永清,但常凯申却只是处决该部一个师长了事。笔者在查阅这段史料时发现,竟然有果粉留言说,这是对牺牲“国军”将士的亵渎!
6月9日,为了阻止日军的前进,常凯申竟然于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洪水淹没河南、皖北、苏北四十余县的大片土地,约八十九万余老百姓惨遭溺亡,千百万人流离失所。有文章称,淹死日军大概有七千至二万人。日方记载却为:“翌29日,在徐州举行联合追悼会(第二军有关战死人数为七千四百五十二名)。”(见田琪之译《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82页。)
在随之而来的“武汉会战”中,常凯申一如既往地继续决策失误——单纯地以阵地防御为主,握有百万大军却未部署强有力的预备兵团。而总部下达的作战命令,竟然还要经过战区、兵团、集团军才能到军!应对日军进攻处处受制,只能被动地“拆东墙补西城”。最为可气的是国军中装备最好的胡宗南第一军,以三个军七个师的优势兵力与日军两个师团激战二十多天,竟然丢失信阳!李宗仁电令据守桐柏山、平靖关,以掩护鄂东大军西撤,胡宗南却指挥所部退守南阳,致使平汉路暴露在敌军面前。
战至10月22日,又传来广州沦陷噩耗——七万日军于11日在广东大亚湾登陆,仅用十天就击败余汉谋的第十二集团军。常凯申见状,不得不于25日下令弃守武汉。历时四个半月的武汉会战,中国军队伤亡约四十万,上报日军伤亡为二十五万多。但日军地面作战兵力的总共只有二十五万。日方宣称伤亡不到四万,则有缩小之嫌。
占领武汉三镇后,侵华日军受经济和军力所限,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改为持久,转而又制定为:“确保占据地区,促进其安定;以坚强的长期围攻姿态,扑灭残余的抗日势力”的作战方针(日军大本营《陆军作战指导纲要》)。对国民党则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力图分裂国共合作。此时国民党统治集团发生分裂——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1938年12月29日发表声明,公开投敌当了汉奸。
吊诡的是,国民党对汪精卫之流的投降行为只是开除党籍、撤销一切职务了事,转而却对共产党露出狰狞面目——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之后,又陆续制定并秘密颁布了《防制异党活动办法》、《共党问题处置办法》、《沦陷区防范共党活动办法》等反共文件。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实际常凯申从来就没有放弃反共——早在1938年4月中旬,就下令秘密杀害八路军西安办事处高级参谋宣侠父。之所以要反共,一是八路军的英勇善战获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与拥护,爱国青年纷纷报名参加八路军——至1939年6月,八路军已发展到二十七万人。二是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八路军与中共地方组织在敌后积极开创抗日根据地,陆续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及山东等抗日根据地。
黄埔时期的宣侠父(图片取自网络)
常凯申当然不会接受日方的和谈条件,日寇随即于5月1日向随县、枣阳地区发起进攻。在中国军队的奋勇反击下,日军退回钟祥、应山——“随枣会战”结束。9月14日,日寇发起“湘赣战役”,即史称“第一次长沙会战”。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指挥所部经过苦战,一步步将日军逼回新墙河以北地区,10月14日恢复战前态势。此后,两军沿数前公里战线形成对峙,华北华中大片国土沦为日占区。
其时在沦陷区坚持斗争的除八路军、新四军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国军”——主要为杂牌军。虽然“国军”武器装备和兵力远超中共抗日武装,但作战的积极性和战果却难以同八路军相比——时至1939年底,八路军连续取得齐会、陈庄、上下细腰涧、雁宿崖、黄土岭、陆房突围及梁山等一系列战斗胜利!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除积极作战外,还发动并帮助老百姓进行生产自救,而敌后“国军”却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这就是为何根据地老百姓拥护中共抗日武装的根本原因。
那么,到底何为“中流砥柱”呢?
所谓的“中流砥柱”,指的是位于三门峡黄河激流中屹立不倒的砥柱山,引申为在动荡或危难时能担当重任、支撑局面的核心力量。中共抗日武装深入敌占区,始终战斗在敌后抗战最前列——成为名符其实“中流砥柱”。其时正面战场数百多万“国军”主力,则沿着四千余公里的战线如同防洪堤坝般,拱卫陪都重庆以及国统区。那为何同在敌后抗战的近百万“国军”部队,却未能成为“中流砥柱”呢!?
1940年春,日本占领军经过一年扫荡后发现,“重庆系军队”因讨伐及缺乏补给,势力及地盘不断缩小。但“共军”则巧妙乘隙渗透,以武力迅速扩大势力与地盘,无论质量与数量上均已成为敌后抗战的主力——用日寇的话说,中共的游击战和地下工作异常巧妙,进行不分昼夜、连续不断、永无休止的战争。日军在华北九个师团和十二个旅团的强大兵力被钉死在那里。因此华北治安的症结所在,并非重庆国民党政府,而是中共。日寇华北方面军决定抽调部队,发动主要针对中共武装的“肃正作战”。
在进行“肃正作战”之前,日寇发动了1940年正面战场唯一一场攻势——即为发生在5月1日至6月18日的“枣宜会战”。此次战役,日寇第十一军出动约十五万兵力,第五战区则集中三十五万兵力与之抗衡。战至17日,宜昌城陷落。为了加强对正面战场的支持,八路军8月20日开始在华北大地,发动大规模破袭战!因前后共出动一百零五个团,故又称“百团大战”。日军惊呼,“8月20爆发的‘共军百团攻势’的奇袭,给日军以极大地打击,从而促使日方重新认识共军,并使以后的治安肃正工作空前加强。”(见《华北治安战(上)》第264页)
对于八路军进一步的壮大与发展,常凯申感到十分震惊,随即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一方面企图通过谈判来限制人民抗日力量的发展,压迫八路军、新四军撤到黄河以北;另一方面不断在华中制造军事摩擦,打算用武力消灭江南的新四军——1941年1月6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17日,常凯申宣,布新四军“叛变”并取消其番号。正当国军集中汤恩伯、李品仙部二十余万军队,准备向江北新四军发起进攻之际,日寇第十一军于25日向豫南发起攻击。由于各集团军战区只派小部队到敌后袭扰,主力始终未与日军正面交锋,故此次“豫南会战”以日军撤回原处草草结束。
时至3月中旬,日寇决定将驻赣北的第三十三师团调到华北参与治安作战,“按照在中国战场作战的惯例,在第三十三师团调走之前要进行一次给敌一击的作战。”(见《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三卷第二分册第125页)恰好此时由上海调来接替的独立混成第二十旅团到达,于是第三十四师团长大贺茂向第十一军司令部建议,乘第三十三师团尚未北调之际向罗卓英部的进攻,以减轻未来守城的压力——3月15日,日寇两个师团(各缺一个联队)加一个旅团以三路作向心突击,欲将中国军队压缩至上高附近进行围歼。
由于日寇第三十三师团提前撤离战场导致第三十四师团被围,第十一军参谋长命令第三十三师团返回救援,第三十四师团等部方于4月2日狼狈逃回原驻地——至此,“上高会战”结束。此役被军委会誉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一战”,其中打得最好的为王耀武的第七十四军!尤其下属之第五十七师,不但切断了日寇第三十四师团退路,而且师长余程万指挥下坚守阵地,战后该师赢得“虎贲”的称号!
侵华日军之所以要往华北调兵,是因为华北的治安形势极差,因此“利用此次增加兵力的机会,方面军对驻于晋南地区的中央军尽量以大的兵力进行作战。除计划扫清黄河以北敌军外,主要应对共军根据地进行歼灭战。”(见《华北治安战(上)》第365页)“认为扰乱治安的主要力量,仍然是蟠据在中条山的卫立煌军”。5月7日,日寇集中十余万兵力,在数万伪军配合下,从东、西、北三面,向驻守中条山的中国军队发起攻击!
这场史称“晋南会战”历时二十一天,第一战区两个集团军共约十七万人惨遭失败,牺牲及被俘人数高达七点七万。中条山会战惨败的原因,除电报被日寇破译及准备不足外,最主要的是群龙无首——被日寇称为“支那虎将”的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4月赴重庆述职时,因偏袒八路军被滞留在峨眉山。战后却以中条山作战失利为由,免去军政职务的同时革去二级上将军衔,令其领饷去成都奉养老母。
日寇在华北进行肃正作战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发动蓄谋已久的“大东亚圣战”之前,使华北成为其支援战争的兵站基地。依照《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以维持占领区治安为主要目的,不再进行大规模进攻作战。如需要可进行短时间、以切断为目的的奇袭作战,但以不扩大占领区和返回原驻地为原则。在此背景下,为解除第九战区对武汉的威胁,日寇第十一军于9月17日突然发起“加号作战”——史称“第二次长沙会战”。
由于战前没有掌握日军动向,战役中又急躁疏忽,加上逐次使用主力部队和一再失密,导致长沙、株洲一度失守。时至30日,日军认为已达到预期作战目的,停止了攻势。在我第三、第五、第六战区策应下,第九战区所部对撤退中的日军,展开追击、截击和侧击。至10月9日,日军全部退回新墙河以北,第二次长沙会战结束。
1941年12月7日,日本法西斯偷袭珍珠港,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8日美国对日宣战。当日,驻广州的日军第二十三军,开始进攻英军占领下的香港。12月9日,常凯申的国民政府才正式对日宣战——此时日寇的铁蹄,已在中国领土肆虐了整整十年!日寇为防止第九战区兵力南下策应英军在香港的作战,日军大本营决定先发制人——日寇第十一军抢先进攻湘北,由此拉开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大幕。
图片取自网络
第九战区三十余万中国军队,依托各自阵地奋起抵抗,大大损耗和迟滞了日寇的攻势。战至1942年元月15日,日军不得不狼狈撤至新墙河以北地区,双方恢复原态势对峙。此役,按照第九战区统计,中方伤亡不到三万人,毙伤俘日军五万七千余人。此时,留在关内的日军约有二十一个师团、二十个混成旅团及一个骑兵集团,至少一半兵力被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拖在沦陷区。国军主力如果乘势发起反击,定会使日寇顾此失彼,取得更多的胜利。可惜的是,国军全年只在5月,被动地进行唯一一次会战——浙赣会战。
由于正面战场“国军”的消极防御,日寇腾出手,全力对付对沦陷区的抗日武装——1942年2月,日寇华北方面军下达该年度“治安肃正建设计划大纲”,对抗日根据地实施分割切断的“囚笼政策”,然后采取大部队分片扫荡及“铁壁合围”等战术,打击被围困在根据地的抗日武装。时间进入到1943年,沦陷区的“国军”除少量撤回到国统区外,余下的大部投降日寇沦为伪军。中共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总面积缩小一半,经过艰苦奋战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兵力从四十余万锐减至不到三十万。
日寇除对根据地进行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外,一面在占领区内施行保甲和“良民证”制度,一面用挖壕沟、筑公路、建炮楼与据点形成上万公里封锁线,企图将中共抗日武装困死在山区。为打破日寇的“囚笼政策”,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实行采“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与老百姓同甘共苦;用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灵活多样的斗争形式,保卫家乡和根据地的同时向敌占区派出武工队,一边动员敌占区老百姓不作“顺民”暗中支持八路军,一边通过家属做瓦解伪军的工作。
沦陷区日寇的兵力虽有所减少,但八路军、新四军作战的难度丝毫没有减弱!华北和华中的伪军、皇协军及和平军增至一百多万——绝大部分用来对付中国抗日武装。扫荡时,采取伪军在前、日军在后,一个鬼子中队指挥伪军一个大队。其时八路军已断绝武器弹药的补给,主要靠缴获来补充,起初每次作战都很难成建制消灭日伪军——时间稍长,借助公路机动敌援兵赶到,八路军伏击部队就只能放弃。
经过一年多残酷斗争后,八路军逐渐找到对付日伪军的办法——拔除敌炮楼据点时,除强攻硬打之外,创造出断其水源及往据点周边扔死猫死狗的土化学战术,迫使日伪军不得不狼狈撤离。伏击日伪军时,高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枪一响伪军立刻趴下,将鬼子暴露在八路的枪弹下!1943年7月2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为纪念抗战六周年宣言》中总结:“整个中国战场上,六年来的作战,实际上是被划分为正面与敌后两大战场,这两个战场的作用,是互相援助的,……。因此,必须增强这两个战场互相援助的作用。”
1943年下半年,华北日寇春季、秋季连续发动大扫荡——其中较大有春季和秋季两次“冀西作战”,以及“晋西北作战”和“鲁中作战”,但均遭到八路军强有力的反击!日寇的扫荡只能无功而返。是年的国民党军,则只进行两场被动的防御作战——鄂西会战与常德会战。鄂西会战日寇出动四个半师团的机动兵力,向第六战区第二十九、第十集团军和江防军发起攻击。第六战区以十个军的兵力进行抗击。经过二十五天作战,恢复到战前态势。常德会战历时五十天,国军在兵力二比一、空中占优的情况下,以自身伤亡五万余人毙伤日寇二万余人,恢复到战前态势战役结束。
时间来到1944年,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开始反击——“中共军战术的特点依然是以游击战为主。除以少数兵力或工作人员动员民众破坏通讯线路、仅被道路、埋设地雷之外,并以大部队采取伏击、诱饵等战术,奇袭日军的粮秣运输队、联络队,或袭击中国武装团体。对兵力少的驻地,则夺取其枪支弹药等。近来由于招兵扩大了军队,对日军已有可能积极果敢地进行正面作战。”时至当年底,恢复并建立面积达二百四十万平方公里、人口接近一亿的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发展到五十多万人。
那被果粉推崇备至的国军呢?他们在1944年有何作为呢?根据史料记载,此时因太平洋战场吃紧,日军在关内不到七十万兵力——其中华北约三十五万,华中约三十万。这本是数百万国军发动大反攻的绝好时机,可常凯申依旧沿战线进行被动防御!这年春天,面对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的颓势,侵华日军决定发动“一号作战”(豫湘桂战役),打通华北到华南以及至印度支那的陆路交通线,支援已被切断海上交通的南洋日军。
战役自4月17日始至12月10日止,分为三个阶段——按国军的战史记载为“豫中”、“衡阳”和“贵柳”三次会战。在历时八个月的作战中,日寇共调集四十一万兵力,国军投入战场的兵力为一百三十余万。此役,国军遭到抗战以来最大的溃败!日寇共损失十二点四万人,国军伤亡五十多万人(一说六十多万)。日寇不仅打通了纵贯南北的一千五百公里交通线,还攻占一百四十六座城市、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六千多万骨肉同胞沦于日军铁蹄之下。
豫湘桂战役大溃败,就连常凯申都自认是平生最大的耻辱!实际却是国民党长期消极抗战和政经军全面腐败的结果——以豫中会战为例,中央军装备好、军饷足每师上万人,杂牌军不仅装备差而且每师只有四千至六千人,弱旅阵地被日寇突破后,汤恩伯部跑得比谁都快!更为难堪的是,不仅大大降低了美、苏两国对常凯申的态度,而且导致罗斯福与斯大林拿外蒙古私下交易,严重损害中国主权。这里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在作战中英勇牺牲爱国官兵,我们应当永远记在心中!
时间进入1945年下半年,中共抗日武装已将华北及华中日军,驱逐压迫到只能固守铁路及交通线两侧的城市。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苏联及其他同盟国作战。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条件下,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8月10日,中共中央要求各地立即布置动员一切力量,向敌伪进行广泛的进攻,迅速扩大解放区,壮大人民军队,并须准备于日本投降时,能迅速占领所有被我包围和力所能及的大小城市和交通要道。
图片取自网络
那么,常凯申指挥的国军都有哪些作为?根据明确的史料记载,年初国军并无大的动作,基本还处于防御态势。此时日寇却为挽救其灭亡的命运,计划从中国东南调兵至华北,配合实施所谓本土决战。1945年4月,决定实施芷江作战——中方称为“湘西会战”,直接目的是摧毁芷江空军基地。之所以要发动这场战役,是之前发起的“老河口”作战,成功摧毁老河口机场并取得作战胜利。日酋所不知晓的是,守卫老河口的部队为兵员不齐、尚未换装的川军,驻守芷江前缘的则是已换装美式装备的王耀武第四方面军。
芷江的正(东)面,横亘着一道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绵延三百五十公里的雪峰山,境内还有一条名为沅江的河流。4月9日,日寇集中五个师团约八万兵力,发起所谓的“芷江攻略战”。第四方面军在王耀武指挥下一反常态,第一阶段采取节节抵抗、诱敌深入的战术。第二阶段将引入雪峰山深谷的日军包围起来,用炮火结合飞机轰炸,大量杀伤敌军!第三阶段,得到第二十七和第十集团军增援的第四方面军在中美空军强大机群掩护下,从向日军发动全面反击。此役历时近两个月,以日军彻底溃败而告终——以自身伤亡两万人,毙伤俘日军二万八千余人并缴获大量武器辎重,取得抗战以来名副其实的大胜!
此役打得最好的,是王耀武部韩浚的第七十三军和施中诚的第七十四军。唯一的遗憾的,是未趁势追击逃敌扩大战果——日军竟出现丢下友军自顾逃命的罕见现象!依据何应钦下达的命令,只好草草收兵。此战结束一个月后,国民政府方于“七七事变”八周年宣布开始大反攻。可实际上手握五百万重兵的常凯申,只是命令部队进行规模不大的局部反击。尤为可笑的是打着“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旗号,征招的青年军九个师还未上前线,日本鬼子就已宣布投降!
不难看出,果粉们动不动拿出来吹嘘的二十二场会战,只有一次算是国军主动向日寇发起攻击,其余皆为被动应战——其中十五次失败、四次战平,仅取得三次胜利。吊诡的是,果粉们不去宣扬三次胜利,却不遗余力地鼓吹损失巨大的淞沪会战!他们并非要宣扬真正的抗日名将,而是要抹黑中共——其中一位反复被抬出来的,就是被吹捧为“名将”的仵德厚。之所以如此,盖因他被判了十年徒刑,至于他为何被判刑却不闻不问。不客气地说,仵德厚是踏着他的老长官黄樵松及两名解放军代表的鲜血,临时由副师长升任师长的。共产党没有处死他已经是够宽大的,何况之后还担任县政协委员。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来看一下,常凯申是怎样对待国军抗日名将的。
赢得“虎贲师”荣誉的余程万在常德会战中,率第五十七师八千余官兵死守常德十六昼夜,弹尽粮绝后率仅剩的三百人突围。战后确因以擅自突围的罪名被判死刑,幸亏在王耀武的竭力劝说下,常凯申才减处有期徒刑五年。而对“长衡会战”中下令投降的第十军军长方先觉,常凯申却网开一面——逃回后成了英雄。可很多国军将士并不买账,方先觉继任青年军第二零六师师长后,有部下给他配了首讽刺味儿十足的打油诗:“尸满湘江血满城,将军从此更扬名。来生再见成虚语,不作英雄作狗熊。”
如果这还不足以说明常凯申的前后不一的虚妄态度,再来领教一下他是如何对待“抗日名将”的:1950年5月,在常德、衡阳、湘西等会战立下汗马功劳的李玉堂,仅仅因有共谍之嫌,做了常凯申“安定人心”的牺牲品——1951年2月5日除夕夜,李玉堂在被枪杀前,喊出“一辈子为国,落此下场,不甘心啊!”的遗言。而另一位有“虎贲将军”之称抗日名将余程万,则死得十分离奇——1955年8月27日夜半时分,余程万及其夫人在香港寓所遭劫,之后在警匪枪战中余程万被劫匪打死。据其副官旷文清说,余程万的胸腹有一排子弹,相信是冲锋枪或轻机枪所致。警方悬赏两万元缉凶,最后不了了之。
那共产党高层是如何对待被俘的国军抗日名将的呢?抗战中勇冠三军的原第七十四军军长王耀武在改造时,中共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特地委托罗瑞卿向王耀武传话:你在抗日战争中的功劳,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不会忘记的。这段话不但感动了王耀武,而且鼓舞其他如杜聿明等被俘的国军将领。最为可笑的是果粉们拼命鼓吹张灵甫为抗日名将,可他怎么可能与他的顶头上司王耀武相比——
张灵甫抗战之初为第五十一师一五三旅上校团长,而王耀武则早在1936年就已升任第五十一师中将师长。1941年9月第五十八师师长廖龄奇被误杀后,张灵甫才升任第五十八师少将师长,抗战结束后方升任第七十四军军长。而王耀武则凭借一系列战功高奏凯歌,一路从师长接连升至军长、集团军总司令,1944年初升任第四方面军司令官。实事求是地说,被誉为“抗日铁军”第七十四军抗战中获取的功绩,一大半都是在王耀武指挥下取得的。果粉们之所以不肯鼓吹王耀武,只不过是因他倒向共产党而已。
日本鬼子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偏安大西南的常凯申为独占抗战胜利的果实,以“最高统帅”名义连下三道命令:要八路军、新四军原地待命的同时,命令国民党部队“积极推进,勿稍松懈”;并命令日伪军“切实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只准接受国民党军队的受降收编。为赢得时间,常凯申假惺惺地邀请中共领袖毛泽东赴重庆进行谈判。完成战争准备后,常凯申立马撕毁停战协定,于1946年6月26日悍然发动内战!声称只须三月到六个月,他就可以取得胜利。出乎常凯申意料的是,仅仅过去三年半,他的八百万军队就被解放军击败!不得不逃到台湾岛苟延残喘。
常凯申之所以败的如此之惨,当然与他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有莫大关系——由于基本是被动防御,致使装备精良的汤恩伯部战斗力不增反降;而一些后方大员醉生梦死、鱼肉百姓、大发国难财的行径,老百姓更是深痛恶觉!1947年拍的一部名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影片,忠实地反映热血青年来到重庆后,如何堕落成逼死爱妻,抛弃老母和幼儿的人。写过《虎贲万岁》的著名小说家张恨水,也在1947年依据国民党接受大员“劫收”的黑幕,写下了《五子登科》”(金子、房子、车子、女子、馆子)的长篇讽刺小说。沦陷区老百姓流传这样一句名言: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
而中国共产党无论在建国前还是建国后,都没有忘记为抵抗日本侵略而牺牲的将士们:抗日名将戴安澜殉国后,毛泽东专门为他赋诗《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1956年9月21日,被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为革命烈士。10月3日,毛泽东主席向戴安澜的遗属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早在1952年,毛主席亲自为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三位抗日英烈签发了烈士证书。而对国民政府以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命名的三条街道,以及为纪念谢晋元而命名的学校,基本在新中国得以保留。
最能反映中国共产党博大的胸怀与气度的,是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亲手撰写的,大气磅礴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看见没有,通篇没有一个字,专门提到共产党。请问果粉们,你们所钟情的常凯申与他的党国,可有如此博大的胸怀与气度!?
——全文完
文章来源于百年风云从头阅 ,作者思目(jo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