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经过30多年发展,人类社会进入数字社会,人类地球进入数字地球,人类媒体进入数字媒体,互联网进入移动互联网,终端随人走、手机随时看,机不离手、手不离机,眼不离屏、屏不离眼,网络战力量结构、网络战部队任务也将随之变化,争夺制网络权不仅局限于网络空间,正向移动网络终端拓展。
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11周年,4月15日将迎来第10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实十周年”。
为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意见》等有关要求,营造“天天都是‘4·15’”的浓厚氛围,我们平时拍摄、制作视频以及新媒体运用等应该怎样做才能保密。
一、美国社交媒体泄密事件屡见不鲜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尔·华尔兹2025年3月25日接受美国福克斯电视台采访时,否认他“故意”将美国《大西洋》月刊总编辑杰弗里·戈德堡拉入一个关于打击也门胡塞武装作战计划的涉密群聊,并声称他本人不认识戈德堡,但是这个群聊却意外泄露美军对也门胡塞武装的空袭计划,他将为此承担“全部责任”。美国《大西洋月刊》总编辑杰弗里·戈德堡2025年3月24日说,11日,他在通讯应用Signal中收到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尔·华尔兹同名的用户入群邀请。后来,他被加入一个名为“胡塞PC小组”的18人群聊中。随后的群聊内容涉及攻击目标、攻击顺序及美方将部署的武器等细节。这一事件引发美国各界广泛关注和民主党议员强烈批评。2025年3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为错拉记者入群的华尔兹辩护,并指派其调查美国作战计划群聊泄密相关事件。
随着美国作战计划群聊泄密事件的进一步发酵,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英国《卫报》2025年3月25日报道称,在美国作战计划群聊泄密事件24日被爆出前,五角大楼18日就曾因技术漏洞警告员工不要使用涉事通讯应用Signal。《卫报》称,NPR获取到一封发送日期为3月18日的五角大楼邮件。该邮件称,有的国家黑客组织可能利用Signal的漏洞监听加密对话,潜在目标是他们“感兴趣的人”。此外,NPR称其还获得一份2023年的备忘录。备忘录中提到,不要使用Signal处理任何非公开官方信息。
继2013年“棱镜门”泄密者斯诺登、2015年“截击”网站曝光22岁的美军情报分析师布拉德利·曼宁提供的美国无人机暗杀计划泄密事件后,2023年4月7日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报道社交媒体网站上出现了新一批机密文件,让五角大楼大感震惊,也令拜登政府措手不及。
据美国《纽约邮报》报道,2023年4月13日,五角大楼“泄密门”嫌犯杰克·特谢拉在位于马塞诸塞州的家中被捕。消息曝光后,“一个拥有绝密权限的21岁年轻人”迅速登上各大美媒头条。
美国政治新闻网站2023年4月13日报道说,美国国防部官员对涉案人员是21岁年轻士兵并不感到惊讶。因为在美国,相对低阶的士兵获取绝密信息的情况并不罕见。据《纽约邮报》汇总的信息报道说:特谢拉在马萨诸塞州空军国民警卫队第102情报联队服役,于2022年7月晋升为一等飞行员,他拥有的是空军授予的最低士官军衔;根据职位安排,一些低阶服役人员一入伍就需要安全许可。美媒称,一封美国国防部内部邮件显示,特谢拉持有联邦政府授予的最高级别绝密信息安全许可。虽然美国官员们没有说明特谢拉是否具有安全许可,但他的工作内容涉及网络传输系统,可能会被要求处理和维护敏感的信息渠道。
美国《国会山报》2020年3月31日公开曝光“罗斯福”号航母布雷特·克洛泽舰长基于爱兵心切,先写给海军方面紧急求助亲笔信未有引起海军高层重视,后又通过传统媒体大众渠道公开报道航母疫情,刺痛美军高层决策者神经,在美国媒体和民众引起轩然大波,致使“罗斯福”号航母舰长克罗泽被解职。
从上数几则泄密事件来看,网络泄密不仅是微信、微视频、客户端、APP等新媒体传播平台,传统媒体播出刊发的新闻价值大、可信度比新媒体高,泄密含金量不可低估。无论香港影星艳门照风波还是好莱坞女星斯嘉丽·约翰逊遭遇艳照门事件,都是图片惹的祸。
图片泄密,伴随传统媒体而生。一张图片,就有可能暴露高级机密。二战前,《纽约时报》曾在柏林设立一家新闻图片机构,一名德国间谍时常来这里。一天,这名间谍在这里发现了一张英国皇家海军的“林法”号军舰照片,经仔细研究琢磨后,很快发现得出了“林法”号的炮径、炮塔、舰形等数据,为德军提供了重要军事情报。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发现大庆油田时,属于高度机密。当时,因国内媒体刊发了一张“铁人”王进喜在钻塔前采油的工作照,被国外情报人员发现后窥探了大庆油田的秘密。当中国政府向世界各国征求开采大庆油田的设计方案时,日本人一举中标。对于中国最庆幸的是,日本当时未有出于军事意图,而是基于经济动机,根据情报分析结果,向中国高价推销炼油设施。
2022年8月中旬,韩国陆军司令部下达了禁止军人在网上发布着装的军装照和在线上聊天工具和社交媒体上使用着装照片作为头像。此前2022年5月,韩国空军也曾表示,禁止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身着军装和制服的照片。韩军此举除了维护军人形象外,旨在防止图片泄密。
二、俄乌冲突泄密事件关乎战局
任何武器自诞生之日起,都具有两面型。智能手机在战场上可以辅助指挥员作战指挥、士兵杀人,但是其也是一部窃听器与跟踪器,每次按键都会发射信号,告诉敌方自己位置,都在赌命。尤其是在战场阵地上某一地域打电话、视频通话,很快就会遭到炮火打击。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任何在智能手机上使用谷歌地图的人,都是在变相支持着政府通讯总部的监控系统。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情报机构能准确地获得被监控者的精确位置,距离偏差仅为几码。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美军及其盟友的位置基本上被敌人掌握,只是后者手里没有远程打击武器而已。有迹象表明,个人技术可能意外造成破坏,就像在2018年,一款健身APP的数据暴露了美国军事基地和人员(包括驻伊拉克和叙利亚美军)的位置和习惯。
在俄乌冲突期间,俄罗斯和乌克兰军队都曾经利用对方士兵的手机,以及从网络照片和信息收集到的情报来识别目标,追踪其坐标并发动攻击。
美国“国家利益”网站称,乌克兰此前早就通过技术手段从媒体和社交平台上收集有关俄军动向的蛛丝马迹并进行整合分析,为后续打击提供精确情报。例如俄乌冲突爆发初期,乌军就利用在社交平台“电报”上收集的情报,在基辅附近发现并摧毁了一支俄军车队。2022年8月,俄罗斯游客在克里米亚部署的俄军S-400防空导弹附近拍照并上传到社交媒体,乌克兰国防部还专门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感谢”。2023年1月1日,乌军对顿涅茨克地区的俄军发起袭击,造成数百名俄军伤亡。这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军遭受到的“最致命”袭击之一。后续调查显示,正是俄军士兵在元旦前夕频繁使用手机,导致了俄军驻地位置的暴露。
西方开源情报组织也在进行类似的情报收集和分析工作,例如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的带有地理定位和标记的俄军照片,确定具体的俄军部署地点;利用飞行追踪软件,显示哪些军用飞机在乌克兰空域附近飞行;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火灾数据库来追踪冲突地区的“热异常”,以验证某个地区出现新的战斗或炮击的说法。据美国《防务新闻》透露,利用整合社交媒体消息对空中无人机袭击发出预警的做法非常高效和廉价,美军也在考虑学习和引进。
2024年8月6日,乌克兰军队发动的越境进攻俄罗斯库尔斯克州等地作战行动令世界震惊。
为应对乌军最新攻势行动,俄军正从各方向增援,但其中一部突然遭到乌军精准的远程打击。美国媒体报道说,乌军把原本用于网络连接的安防摄像头通过黑客入侵手段,远程控制该地区高速公路上的交通摄像头,实时确定俄军增援部队的位置,并引导火箭炮部队进行火力打击。美国“动力”网站2024年8月9日称,俄罗斯官方媒体展示的视频显示,坦克、装甲车、多管火箭炮和满载士兵的卡车正在赶往该地区增援。然而,根据乌克兰方面的战报,8日夜间,一支俄军增援部队遭到乌军“海马斯”远程火箭炮的精准打击,社交媒体上流传着整支车队被大火吞没的视频。
同时,俄罗斯媒体在报道中也泄露了诸多机密部署。就在俄军增援部队遭到乌军火箭炮打击后的第二天,俄“红星”电视台在附近的现场直播中透露了另一支俄军增援部队进入库尔斯克地区的确切位置,此举在俄社交媒体上引发批评。“先是早上在库尔斯克地区,有人拍摄了车队被击中后的画面,对外证实了俄军损失情况。几小时后,同一地区的另一支车队部署情况也被泄露了。拍摄者不是敌方线人,而是一名俄罗斯自己的记者。” 2024年7月,俄罗斯议会正在推动立法,处罚在参加“特别军事行动”时私自使用个人电子设备的俄罗斯士兵。据称,该修正案禁止俄罗斯士兵向媒体提供或在网上传播可确定士兵所属部队的信息,或者能够确定士兵所在位置的信息。如果有士兵违反这些禁令,作战单位指挥官、军事警察或驻防军负责人就可下达严重违纪命令对其进行纪律拘留。根据规定,处罚一次严重违纪行为的这种纪律拘留,关押期最长可达10天。
此外。根据该修正案,士兵被禁止在服兵役期间携带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地理位置数据的电子设备,违反该禁令的士兵也被视为严重违纪。其中包括携带“用于日常用途的电子产品、设备和技术装备”,只要这些设备可以存储或使用互联网传播音频、照片、视频数据或地理定位数据,俄军士兵就不许携带。按照新规定,对于同时触犯若干条严重违纪行为的士兵,将通过把拘留天数部分或全部相加的方式来进行处罚,连续关押时间不得超过15天。
三、对我们预防社交媒体泄密新的启示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交战双方同时在线上线下同时展开,线下与线上高度融合、相互配合,呈现出高度的分布式特征,社交媒体不知不觉分布式参与战争中来,也导致图片、视频泄密的“蛛丝马迹”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我们决不能忽视社交媒体中图片、视频泄密,必须采取封堵拦删与管控并举。
(一)当心随手拍发原图踩雷
新媒体具有即时拍摄、即时推送传播等特点,你随手拍摄会议、活动场景或者给他人拍摄照片中都有可见的图像像素信息和不可见的拍摄时间、参数、位置信息等。如果不加选择发到群里,那么群里任何人都能读取其中的机型型号、镜头参数、拍摄录制时间以及地理位置信息等,就等于给群里所有人公布了你的GPS位置数据,甚至行家通过分析拍摄时间与角度还可能准确推断出你的具体位置、单位大楼(住宅楼)、楼层、内容。如果媒体不慎播出刊发涉密内容、照片、视频被不法分子寻到蜘蛛马迹,就有可能变成很有价值的信息情报。当我们拍摄一张照片、一段视频或将拍摄照片和手机录制视频加工合成,将其上传至移动互联网平台时,就意味着照片、视频背后的元数据也一并公之于众了。
(二)当心新媒体图片视频泄密
随着移动存储设备的普及,智能手机拍照、拍摄视频成为工作生活中的常态。
殊不知,你随手拍上传的照片、录制的视频,就有可能被网络间谍盯住。有时,一张照片就有可能暴露高级机密。某报刊登出一张航拍照片被推送到朋友圈,外行人看不出什么,但内行稍作研究就能发现,营房的周围隐藏着一个秘密的军事物资洞库。日本《读卖新闻》报道,一名日本海上自卫队军官在工作时间交换色情图片文件,导致美国开发的“宙斯盾”战斗系统相关绝密资料泄露。《读卖新闻》报道说,这名海上自卫队二级士官在东京湾口横须贺海军基地一名驱逐舰上服役。他在从同事电脑中复制色情图片,并与另一名军官在交换的过程中,将机密文件泄露。
继2022年1月22日美国海军和日本海上自卫队开始在菲律宾海举行联合军演的第二天,美国“卡尔·文森”号和“亚伯拉罕·林肯”号带领的两个航母打击群2022年1月23日已经进入南海进行包括反潜作战、空中作战和海上拦截作战在内的演习中,媒体曝出一架F-35C战机在南海试图降落于“卡尔·文森”号航母甲板时发生坠海事故。正当媒体人挖空心思搜集事故原因素材争先恐后报道之时,又有媒体报道称,2022年1月27日和28日,社交媒体上分别出现了一张F-35C飞机漂浮在水面上的照片和从舰尾拍摄的飞机降落的短视频。2022年2月6日,社交媒体上再次出现了最新的视频标注拍摄时间是2022年1月24日16时31分20秒,显然是一段对监视器的翻拍画面。视频中,战机由小变大准备在航母甲板着陆,在第27秒时有嘶喊声传出:“中止着陆并复飞!”仅仅3秒后,飞机后半部重重地撞上甲板,左起落架被摧毁,随后战机侧滑,变成一团火球,最后从跑道上坠入海中,这些影像完整地展示了这架F-35C着舰失败落入海中的全过程。2022年2月8日晚,央视新闻联播对此事故也进行相关报道说,2022年2月7日,美国海军相关官员表示,这段视频的发布并未经过授权,目前军方正在对此进行调查。
(三)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保密
如今,媒体和网民对公开发布照片已形成一定警觉和约束,重要设施、敏感区域禁止拍照也成为越来越多网民的行为自觉。但殊不知,各个单位通过审核和保密审查把关的照片和视频背后隐藏的元数据信息和网民发到微信群原图、加密存放的照片视频同样也可能泄露大量信息。如:有的单位开会、组织活动,追求电视有镜头、报纸有照片、视频阅读量百万家,不经意将涉密装备、设施和资料等当作背景一一摄入镜头、拍摄会议照片;有些工作照、资料照不仅有涉密场景,还配有活动动向的文字说明;有的参加会议活动遇见新装备感到新鲜好奇,随手拿出手机偷偷拍照录像。一旦这些涉密照片录像传播出去或制作展板挂图,就存在泄密隐患。更有甚者,虽然拍照录像不上传微信、不制作视频,但因手机存贮空间不足,就把涉密照片视频或领导视察的照片视频,放到网上加密文件夹或QQ空间保存或云空间,殊不知依现在的科技手段,即使给文件加密或将文件删除也容易被破解或恢复,也不能保证信息绝对安全。即使你在微信删除照片,复原原文也不是难事。此外,有些新媒体上传照片尤其是微信照片,如果经过间谍之手,他们简单地加以综合分析整理后,就能把几张照片还原拼凑成一个虚拟场景,在线就能窥视发照片人所在地点,有时可能会变成准确性很高的机密情报。
中国古语云:“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毛泽东同志强调:“必须十分注意保守秘密,九分半不行,九分九也不行,非十分不可。”
军地涉密单位人员群内交流时,不得在里面随便发自己手机录制涉密视频、手机拍摄照片,严禁把手机录制的有关保密会议、保密场所、涉密装备及其人员的视频等发到朋友圈或者推送到视频平台;严禁把涉密照片、视频存放在移动互联网手机终端、互联网电脑、互联网便携式笔记本电脑等经常上网设备;关闭或停用智能手机自带的云端服务功能(涉密办公人员停用定位功能),严禁将涉密文件存放加密网络上,不得用智能手机对涉密资料进行摄像拍照和微信转发涉密文件等;在群聊时尽量不发实拍照片,即使发送时也不去勾选原图。但有一点不用担心,就是发送朋友圈照片不会暴露具体位置(除非你发送时选择定位外),因为朋友圈发送的照片都经过系统自动压缩,不带位置等信息。实在担心的话,可以避免发原图,或者关闭定位功能。还有一招绝杀,P完图再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新华网,2024年7月21日
2、洪富忠,抗日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北京日报,2020年8月3日
3、朱纪华,《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一书
(作者:魏岳江,人民网、中华网、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设有谈兵专栏;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