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人才有一个供需关系的变化,教育要想在前头,赶在前头”。这一重要论述,为教育助力人才供需平衡指明了方向。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相关部门而言,从细微处着手,采取一系列“小举措”,就能汇聚成推动教育发展、优化人才供需结构的强大力量。
优化专业设置是紧跟人才供需变化的“小阀门”。在教育领域,专业设置如同调节人才供需的阀门,直接影响着人才的产出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然而,当前部分高校专业设置存在滞后性,与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脱节。例如,随着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崛起,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大增,但部分高校相关专业开设不足,培养的人才数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一些传统专业却因招生过多,导致人才过剩。因此,高校应深入调研人才市场动态,结合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方向,像及时调节阀门一样,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淘汰那些就业前景不佳、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专业,增设新兴产业急需专业,使专业设置与人才供需变化紧密契合,为社会输送对口人才。
强化实践教学是提升人才质量的“小熔炉”。实践能力是人才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强化实践教学则是提升人才质量的关键环节。当下,不少教育机构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虽掌握大量知识,却缺乏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就像工厂里的熔炉,只有经过高温熔炼,原材料才能成为优质产品,学生也需在实践中锤炼,才能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更多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有机会深入生产一线,参与实际项目。例如,一些工科专业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参与产品研发、生产流程优化等工作,不仅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还能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验课程、实践项目比重,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践竞赛,在实践中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人才培养更符合市场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
搭建信息平台是促进人才供需对接的“小桥梁”。在人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常常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人才找不到合适岗位。搭建信息平台,能像桥梁一样打破这种供需双方的隔阂。一方面,平台收集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包括岗位要求、薪资待遇、发展空间等,进行分类整理和发布;另一方面,汇总各类人才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求职意向等资料,方便企业筛选。比如,一些地方政府搭建的人才服务平台,企业可在平台发布招聘信息,求职者在线投递简历,实现人才与岗位的快速匹配。此外,平台还能提供就业指导、政策咨询等服务,为人才供需对接创造良好条件,提高人才配置效率,让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精准流向需求岗位,充分发挥人才价值。
从优化一个专业设置,到强化一门实践课程,再到搭建一个信息平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举措”,实则是教育为人才供需“架桥铺路”的关键。只要把这些细微之处做好做实,就能推动教育与人才供需紧密结合,源源不断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作者:宗峻龙,作者单位:河北省任丘市梁召镇人民政府;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