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中流砥柱”指在艰难动荡的环境中能起支柱作用的个人或集体。然而,这个比喻本身隐藏着一个至关重要的、却常被忽视的前提:那座砥柱,是立在什么样的河床之上?是立在坚实、宽广、深厚的基岩之上?还是立在流动、松软、狭窄的沙土之上?这决定了砥柱是岿然不动,还是迟早倾覆。将这个比喻投射到历史分析中,我们便能超越简单的“英雄史观”或“成败论”,洞察历史进程的深层逻辑。
中国抗日战争,为检验这一命题提供了最经典的范本。这场战争的实质,正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的,“现在的抗日,实质是农民的抗日。”因此,哪一个政治力量能够真正理解、动员并依靠这个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群体,哪一个力量就能获得力量的源泉,从而奠定其“中流砥柱”的历史地位。
本文将结合历史社会学中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政治学中的“合法性”与“动员能力”模型,以及军事学中的“总体战”理论,通过对比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抗战期间截然不同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实践,论证其“根基”的差异如何最终决定了其历史作用与地位。
一、根基何以重要?
在展开历史叙述前,我们需建立一套简洁的分析工具。
政治学中政权合法性的两种来源。其一,程序合法性, 来源于选举、法律程序或传统的继承规则,它更形式化。其二,绩效合法性,来源于执政的有效性,如发展经济、维护安全、赢得战争,它更实质化。在抗战救亡的极端环境下,绩效合法性即“能否有效领导人民争取生存”,压倒了其他一切合法性来源。而绩效的根基,深植于社会之中。
整治学中社会动员的两种模型。其一,汲取式动员,统治者将民众视为资源和力量的提取对象,通过强制手段(如抓壮丁、征粮)进行单向索取。其关系是压迫性—被动性的。这种模式的根基是松散的沙土,效率低下且充满怨恨。其二,整合式动员,统治者通过满足民众的核心诉求(如土地、尊严、安全),与之建立起一种互惠性—主动性的关系。民众被组织起来,自愿为共同的事业贡献力量。这种模式的根基是坚实的基岩,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总体战的逻辑。现代民族国家间的总体战,比拼的不仅是军队和武器,更是整个国家的组织化程度、经济潜力和民族意志。这意味着:谁能够更好地组织社会?谁能够更高效地调动资源(尤其是人力和粮食)?谁能够凝聚更坚定的战斗意志?
通过以上三种模型,我们得出结论:那个拥有更深厚、更坚实社会根基的力量,必然胜出。
二、中国的根基——被忽视的农民与农村
抗战前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民中国”。农村是社会的主体,但他们同时也是在近代化进程“遗忘的角落”,承受着地主阶级、官僚资本和外国势力的多重压榨。“现在的抗日,实质上是农民的抗日”体现在:从兵源之基看,数百万军队的士兵,绝大多数是穿上军装的农民子弟。从后勤之基看,保障战争所需的巨量粮食、物资、劳役,主要来自农村。从战场之基看,广阔的国土,特别是敌后战场,本质就是农村地区。战争的最终胜负,取决于能否占领和控制“有人的土地”,而人主要在农村。
因此,任何政治力量要想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就必须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你如何对待农民?
三、国民党的根基——“沙土之上的堡垒”
国民党政权的根基,并非广大的中国农村和农民。它的统治联盟建立在城市精英、官僚阶层、地主乡绅以及部分资本家之上。这一性质决定了其在抗战中的基本模式是“汲取式动员”。
国民党政权的政治根基是与封建土地关系的共生。国民党政权未触及中国农村的根本矛盾——封建土地所有制。许多国民党官员和军官本身就出身地主家庭,或与地主阶层利益捆绑。因此,它非但不能动员农民,反而需要维护旧有的土地关系来确保其统治基础。这使得它在农村推行任何真正改革的能力和意愿都大打折扣。它立在封建性的沙土之上。基于上述政治根基,国民党对农民的动员几乎是纯汲取性的。“抓壮丁”制度,这是最典型的例证。国民党军队的补充主要依靠强制抓捕青壮年农民。过程中壮丁像牲畜一样被捆绑、虐待,死亡率惊人。这非但不能激发战斗热情,反而酿成了无数人间悲剧,彻底瓦解了军队的士气和民心。在田赋征实与征购方面,为支持战争,国民政府向农民征收实物税和低价强制征购粮食。这本是战时常态,但由于官僚系统的腐败和低效,其负担极不均衡地压在了贫苦农民身上,而豪绅则往往得以逃避。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不公和民怨。
国民党政权在军事战略上是脱离根基的“精英战争”。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打的是一场更像传统意义上的“国家间战争”,军队是主体,民众是旁观者甚至受害者。其著名的“花园口决堤”事件,虽为拖延日军,却造成数百万农民流离失所,淹死数十万人,堪称汲取式模式下为达目的不惜牺牲民众的极端体现。这种战略,使其军队虽然英勇奋战,却仿佛无根的浮萍,一旦战线的某一点被击破,整个战局便容易陷入崩溃,如豫湘桂大溃败。
因此,国民党政权的根基,决定了它无法真正深入并动员中国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农民。它像一座建立在沙土上的华丽堡垒,外表庞大,但根基脆弱。因此,尽管无数国民党将士浴血牺牲,功勋永存,但其领导核心难以承担“中流砥柱”的全部历史内涵。
四、共产党的根基——“基岩之上的扎根”
与国民党相反,中国共产党将其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深深地、自觉地扎入了中国农村的基岩之中。它的成功,在于其成功地实施了“整合式动员”。
共产党的政治根基,通过土地革命奠定合法性的基石。
共产党深刻理解“中国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土地问题”。在抗战期间,虽为维护统一战线,将土地革命政策改为“减租减息”,但这依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首先,直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满足了其最迫切的经济诉求。其次,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封建权威,重塑了农村的权力结构。再之,让农民感受到,有一个政治力量是为自己利益而奋斗的。由此,共产党获得了巨大的绩效合法性。农民的支持不再是被迫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党的根基,立在了觉醒的、拥有切实获得感的亿万农民之上。
人民战争理论及其成功实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经济与社会动员能力极为强大。通过“减租减息”、发展合作社、精兵简政等政策,共产党在根据地构建了一个相对公平、高效的战时经济体系。志愿兵役制,“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不再是宣传口号,而是普遍现实。因为保卫的不是一个抽象的国家,而是刚刚分到手的减租成果和属于自己的民主政权。兵源质量和士气与“抓壮丁”天差地别。
军民鱼水情深,军队不仅是战斗队,还是生产队和工作队,帮助群众生产,建立血肉联系。民众则踊跃支前,提供粮草、救护伤员、传递情报。这种互惠性—主动性的关系,形成了真正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战略“持久战”深深扎根于近代中国社会。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其战略预见,更在于它是一份基于中国社会根基的军事社会学杰作。它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优势不在武器,而在“人”和“地”。
“地”是广阔的农村, 共产党将主力分散到敌后农村,开辟根据地,这不是逃跑,而是向力量之源的回归。“人”是组织起来的农民,通过政治工作,将农民组织成民兵、游击队、正规军的多层次武装体系,与日军展开持久消耗,而日军最怕打持久消耗战。敌后战场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发展壮大,绝非因为日军仁慈,而是因为它深深地“扎根”于农村社会之中,如鱼入水,无法被清除。它不断地消耗、牵制着日军,使其陷入人民战争的泥潭,从而从战略上支撑了整个抗战大局。
因此,中国共产党通过一场深刻的社会政治改革,将其根基牢牢立于中国最广大的农民群体之中。它不仅在为农民抗日,更是彻底地靠农民抗日,并最终带领农民赢得了抗日。这座“砥柱”因立于最坚实的基岩之上,故能成为扭转时局的“中流砥柱”。
五、全球视野的印证——根基决定论的普遍性
“根基决定论”并非中国独有,二战的全球进程同样印证了这一点。苏联的胜利便是例证。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损失惨重,但其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源于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动员性)和深厚的民族韧性,使其能够将整个国家迅速转入战时轨道,数百万民众被组织起来参军、生产,最终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地的残酷消耗战中拖垮了德军。它的根基是高度组织化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反面例证比如法国的速败,法国(第三共和国)的失败,表面是军事战术的落后,深层是其国内政治分裂、社会共识破裂(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尖锐对立)、民众厌战恐战。其国家的根基已经动摇,无法承受德国现代战争机器的全力一击。它的根基是分裂而脆弱的沙土。
将中国战场与欧洲战场对比,更能凸显“根基”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对抗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其能坚持下来并最终获胜,靠的不是工业实力(那是沙土),而是超强的社会组织能力和民族凝聚力(那是基岩)。共产党在敌后农村的实践,正是将这种潜在的、分散的社会力量转化为现实战斗力的关键。
六、历史、根基与中流砥柱的启示
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是不是中流砥柱,关键看它立在什么样的根基上。”
中国国民党,其根基立于旧的、封建性的统治联盟之上,这决定了其抗战模式是悲壮但低效的“汲取式动员”,虽有功绩,但难以力挽狂澜。
中国共产党,其根基立于新的、人民性的社会革命之上,这决定了其抗战模式是深刻而高效的“整合式动员”,从而能够发动人民、依靠人民,成为坚持抗战、支撑局面的决定性力量。
这场历史的辩证法学告诉我们,任何政治力量的命运,最终都不取决于其自身的意愿或宣传,而取决于其与社会最大多数人民的关系。 谁真正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谁就能获得力量的源泉;谁能够成功地将人民组织起来,谁就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中流砥柱”的荣誉,从来不是自封的,它由历史颁发,而历史的判笔,就握在亿万人民的手中。这不仅是解读抗战史的钥匙,对解释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有着巨大启发,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深刻启示。
(作者: 杨秋红(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