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过报纸的人都知道,杂文是一张报纸的灵魂,如果一张报纸没有杂文,便称不上一张有影响力的报纸。当年,一些报纸因为刊发鲁迅杂文,才得到广大读者认可,才出现“洛阳纸贵”的新闻气象。社会当时认为如果少了鲁迅杂文,报纸就会办不下去。把鲁迅杂文称为给社会疗救的“银针”和“解刨刀”。这种办好杂文的良好风气,一直延续到解放后的今天。杂文被称为一张报纸的点睛之笔。
但是,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现在很多报纸没有杂文了。过去大凡一张报纸,总要有一个杂文栏目。比如当年邓拓、吴晗、廖沫沙就是以“燕山夜话”栏目称著文坛和思想界。杂文是社会良心的清醒剂,在头脑发热的时候,总能以带有批评的“银针”“解刨刀”,提请社会的惊醒,引发社会的关注。把一些关于群众呼声强烈的问题,以杂文形式加以披露,让我们的政府和各级干部引起对民生等各种社会问题的关心。但是,现在多数报纸没有了杂文,群众带有批评性的意见,便也就没有了发声的渠道。
其实,杂文的消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各级领导干部认知上的错误,他们之所以决定不办杂文栏目,取消杂文发表园地,很大程度上是把杂文当作“舆情”看待。当一个社会连扎个“银针”也排斥和拒绝的时候,这个社会恐怕已经病得不轻。讳疾忌医,拒绝批评,这是眼下我们这个社会的通病、大病。报纸上不知不觉取消了杂文,恐怕这是民国以来少有的现象,因此对这个现象到底怎么出现的,为什么这个社会容不得哪怕是“银针”似的轻微的挠痒般的批评,甚至已经算不得什么批评了,只是悄悄说一声善意的提醒的话,也被看着“舆情”。那么我们不能不说这是当下宣传管理上出了重大问题。
报纸上的杂文是替我们的党和政府说话的,可以说绝大多数反应的是民生诉求。而我们有些机关,特别是管宣传的那些机关,把舆情当作“洪水”,这既是认知上的官僚主义,也是社会治理上的“才能恐慌”。遇到重要问题,没有啥狗屁本事,缺少判断力和分析能力,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一遇到所谓舆情,便如临大敌,立即成立什么“攻关小组”,甚至不惜花费财力,动用各种关系删稿、找网络水军去投诉,甚至当作“书记一号大事”。
前不久,新华社就此专门发表“新华视评”文章,提出非常尖锐批评,认为将群众合理诉求视为“麻烦”,把正常问题批评建议当作“风险”,动辄由书记牵头采取“捂盖子”“灭火”等方式来应对,特别是有的县市级的宣传部长,一年到头好像没有啥事可做,天天就是瞄准“舆情”。他意识形态领域应该干的事毫无建树。把芝麻绿豆的事情都当作舆情,本该是他应该直面解决的问题,却都统统当作舆情处置。如此叫“宁左勿右”,不仅是认知错位,而且是又一种“怠政”“懒政”和不负责任。我们基层很多问题,就是因为这样的“怠政”“懒政”养成重大事件和祸患的。
新华社的文章是对网络媒体说的,其实所有媒体都是一个道理。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报纸有杂文,说明我们党领导下的新闻工作可以公开的征求群众的监督和批评,充满自信心。报纸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功能就是舆论监督,如果批评没有了,监督不要了,整天报纸上都是唱赞歌的表扬稿,那么这张报纸群众可以视同有无。这样的报纸不订也好,不看也罢。所以现在社会有一种说法,叫真正的批评在网络,在自媒体。虽然现在网络上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规范和整顿。但是它对舆论的监督作用绝对不可忽略和藐视。正像党中央习近平同志说的,每一个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过好互联网这一关。过不了这一关,你就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
“捂盖子”和“消除声音”的办法很像中国寓言故事里的“掩耳盗铃”。你认为盖子捂住了,稿子通过关系删除了,网络上的声音没有了,群众的正常诉求就会自然而然消失了吗?其实,不满情绪还在持续积累,最终酿成小事托大、大事拖炸。最后一大批干部被撤职处理。得不偿失啊!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快速反应,妥善解决,化解矛盾,不要让问题积累成山,不要小事变大,大事便炸,最好的办法是站在人民利益立场,不要动辄说群众是“刁民”“暴民”,心贴心地与广大群众交朋友,不要看到一篇杂文如临大敌。我强烈呼吁,要听得进群众批评,各报纸从办好杂文做起,整顿作风,听听群众呼声吧,天是塌不下来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的政党,我们没有啥私利,无私利可求的真正共产党员们,难道你害怕为他们服务的人民群众吗?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