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又将见证一个历史拐点。
过去10年里,全国研究生报名人数从2014年的172万飙升至2023年的474万,翻了近3倍。
直到24年,报考人数突然掉头向下,降低到438万。
今年跌幅进一步加速,同比暴跌50万,降至388万人。
这场持续多年的考研热,显然正在降温。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最为直接的原因大概有三点:
1.考研难,读研难,越来越多人知难而退。
虽然这两年报名人数下降了,但研考国家线和高校复试线“不降反涨”,报录比也是高于往年。
换句话说,报名的人是少了,但是考上的难度并不低,当下报考人数下降更多的是在“去泡沫”。
另一方面,成功考上只是第一步,读研同样充满挑战。
研究生阶段更强调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很难适应这种转变。
社交平台上的调侃“考得上是运气,考不上是福报”,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2.读研成本高,投入回报不成正比。
专硕扩招后,部分院校学费跟着水涨船高,往往一加就是加几万,学制也越来越长,总成本陡然攀升。
然而毕业后的就业回报,却未必能让人满意。
报告显示,2024年国内研究生就业率首次被本科生反超,硕博毕业生offer获得率44.4%,低于本科生的45.4%,而大专生则达到56.6%。
显然,大部分企业需要的是性价比,而不是薪资更高的研究生。
再进一步,即便找到工作了,职场学历倒挂的现象很常见,读完硕出来,你的工资可能还没有早就业的本科生高。
这也反映了当下教育与市场的供需矛盾:我们的高校培养看重论文、看重理论,而市场看重能力,需要的是实操型人才。
不得不承认的是,当下教育体系下,学历不等于能力,更不等于价值。
靠学历翻身的时代红利正在褪去。
所以大家开始意识到,如果读研是为了就业,那不如直接考公。
考研一年一次还只能报考一所学校,而考公考编则是国考、省考、选调生等考试轮番上阵,选择和机会更多。
2024年国考过审人数超341万,23省省考报名总数超530万。像教师编制这类稳定、假期多的岗位,竞争更是激烈,报名人数11年间增长50多倍。
考研降温,考公考编却在升温。
事实上,很多人读硕读博是为了能达到进编制的学历要求,我们的博士生就业也集中在高校。
这就形成了一个怪象,读硕是为了能考更好的编制,教育适配了编制,却没有适配市场。
事情的走向不太对,国家已经开始行动。
新学位法允许用专业实践成果答辩代替论文,就是要引导研究生培养更贴合实际需求。
放眼全球,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企业和学校之间无缝切换,毕业后直接上岗;
美国社区学院紧跟地方经济需求调整专业;
日本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这些经验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教育要和产业深度融合。
当然,我们也在逐步探索适合自己的路径。
目前发力在专业结构的优化,更注重与地方主导产业的适配。东部发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前沿科技,中部加强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应用学科,西部聚焦生态保护、现代农业等特色专业。比如广东布局半导体,陕西发展高端装备,云南培育生物医药……部分地区更是建立了企业和高校合作的“产业学院”。
这些尝试都在传递一个信号:教育与产业的齿轮,必须咬合得更紧密。
毕竟在产业升级的赛道上,真正需要的不是千万张高学历文凭,而是千万个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型人才。
来源:马江博说趋势微信号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