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电动汽车、光伏产品和锂电池称为“新三样”,这一系列技术取代了中国的“老三样”——家具、服装和家用电器。
自21世纪初以来,一系列激励措施和政策将中国推向了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市场的前沿。让我们看看美国是如何失去早期优势,以及中国是如何实现赶超的。
瞄准未来领先技术
曾几何时,美国的道路上看似会充满电动汽车。1890年,发明家威廉·莫里森发明了第一辆成功的电动汽车,感兴趣的人们很快开始将马厩改造成充电端口。
然而,当时许多农村地区仍然缺乏可靠的电力供应,而石油公司已经建立起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分配汽油的网络。
这使得汽油发动机对消费者来说更加方便。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道路上只有极少数的电动汽车。
美国在燃油汽车领域的主导地位促使中国在十多年前进军电动汽车领域。美国公司已经在内燃机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国寻找的是中国公司能够在未来几十年占据主导地位的技术。
从2010年到2023年,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电动汽车的使用。感兴趣的购车者购买电动汽车可以获得折扣。电动汽车车主还可以减免购置税,并且往往不需要经历通常耗时数年的牌照等待期。车企也得到了提振,生产电动汽车和电池的工厂可以获得减税、速度更快的审批和选址便利。
这些措施都得到了回报。去年,美国销售了大约120万辆电动汽车,而中国去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200万辆。随着美国国会削减面向电动汽车的激励措施,这一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扩大。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商业与经济部门副主任伊拉里娅·马佐科说:“美国在汽车行业确实面临日益受到技术孤立的风险。”
电池的发展轨迹与电动汽车类似。20世纪70年代早期,当时美国埃克森公司的科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发明了第一款实用锂离子电池——后来,英国牛津大学的约翰·古迪纳夫和日本旭化成工业公司的科学家吉野彰对该设计进行了改进。
但美国并没有提振电动汽车的销量,早期的电池公司也难以在汽油车占主导地位的市场上立足。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伊始,随着电动汽车销售的推进,中国还向电池技术和电池制造领域投入了数十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投资于钴、镍和石墨等关键矿物的加工,为复杂的电池供应链增添了稳定性。
如今,中国拥有全球85%的电池产能。在电动汽车电池领域,情况更加严峻:中国占据了磷酸铁锂电池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
连贯政策促进发展
几十年来,太阳能电池板一直是美国的标志性发明。到20世纪70年代,太阳能在美国蓬勃发展。
但在20世纪80年代,一切都变了。当时,里根总统大幅削减了对可再生能源和太阳能研发的资助。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公共事务教授格雷格·内梅特说:“他们在几年内就将太阳能预算削减了85%。”
德国和日本填补了美国留下的领导地位真空,迅速吸纳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科学家。随后,在21世纪初,欧洲国家开始为风能和太阳能设备的安装提供巨额补贴。中国企业看到了机会,开始大量生产太阳能电池板。马佐科说:“在本世纪头十年的早期到中期,由于欧洲的所有这些激励措施,需求大幅增长,中国的许多企业家随之建立工厂以满足需求。”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欧洲大陆转向紧缩政策,这些补贴停止了。但与几十年前的美国不同,中国决定继续支持太阳能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全球太阳能供应链占据主导地位。如今,全球十大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中有八家位于中国,另外两家分别位于印度和新加坡。
专家表示,中国的成功基于两件事:可靠的政策和采用新技术的努力。
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与创业教授戴维·基尔希说:“我回顾了从1969年到现在的这段时间,令我震惊的是,美国的政策是多么不连贯。而中国人通过连贯的政策彻底击败了我们。”
中国在鼓励制造商的同时,也在推动消费者采用这些技术。内梅特说:“当你将技术机遇与市场机遇结合起来,技术就会成功。”他还说,尽管美国有这么多发明,但美国从未把重点放在确保国内对这些技术有足够的需求上。他说:“美国确实擅长创造这些技术机遇,但我们未能对市场侧给予充分支持。”
来源:参考消息智库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