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实体经济根基动摇后的文明危机与对策 - 昆仑策
-
周忠:实体经济根基动摇后的文明危机与对策
2025-05-09
一、泡沫狂欢下的文明脆弱性
2025年夏,北方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农田里很不美好,令人伤心。华北某粮食主产县水库见底、农田龟裂,但地方政府仍在高速公路架设巨幅广告:“千年古城邀您共赏非遗文化”。某新一线城市核心区,单价30万元/平方米的“科技豪宅”在暴雨中地下车库尽毁,百万豪车浸泡在污水里的画面,与市民蹚水抢购方便面的场景形成荒诞对照。不少地方农田在焦渴中等水灌溉,云层不错的时候听不见人工增雨的炮声,城市却是另一番镜像,洒水车还在按时洗澡式的洒水。这些魔幻现实主义的图景,撕开了经济过度金融化、泡沫化、空心化的残酷真相。当灾难来临,虚拟的金融数字不能果腹,华丽的文旅招牌不能解渴,道路洒水不能解决长期发展,唯有实体经济的根基才能托起文明的重量。
二、泡沫经济在灾难中的原形毕露
1. 舌尖上的安全崩。2022年长江流域特大旱灾期间,某农业大省文旅收入逆势增长25%,但粮食缺口达300万吨,不得不紧急进口高价粮。该省曾将70%涉农资金投入“田园综合体”,导致抗旱设施年久失修。在超市限购大米的队伍里,游客手中的“有机蔬菜盲盒”显得格外讽刺——良田长出光伏,补充基本农田上山下滩,当18亿亩耕地红线失守,任何精致农业概念都是空中楼阁。
2. 繁荣表象的技术裸泳。上海封控期间,某车企因缺乏5元芯片被迫停产,而其参股的商业房地产项目估值却突破千亿。更具警示意义的是,长三角某市工业用地占比跌破30%后,口罩机生产线竟无处落地,最终依靠山东小城紧急代工。这种产业空心化的代价,在危机时刻显露无遗。
3. 金融数字游戏的末日审判。2020年原油宝穿仓事件中,某银行设计的复杂金融衍生品,让普通投资者倒欠银行数倍本金;某房企爆雷后,价值万亿的商业票据一夜变成废纸。这些案例印证,当风暴来临,最先蒸发的是金融杠杆制造的虚假财富。
三、西方泡沫经济的血色启示录
1. 美国次贷危机暴露金融创新的血色浪漫。2008年,华尔街将D级信用贷款包装成3A级债券的金融炼金术,制造出10万亿美元规模的次贷泡沫。当底特律汽车工人因参与房产投机丧失职业技能时,这个“车轮上的国度”在新能源转型中彻底掉队——其电动车电池产能至今不足中国的5%。
2. 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是土地神话的葬礼。东京银座地价巅峰时可买下整个加州的神话,最终化作1.2万家房企破产的废墟。更深远的影响的,是三菱重工将60%利润投入土地投机,日本在半导体领域被韩国反超,至今未能翻身。
3. 欧洲能源危机展示去工业化的致命代价。德国鲁尔区将23座煤矿改造成工业遗址公园,每年吸引千万游客,却无法阻止俄乌冲突中天然气价格暴涨800%。当BASF被迫关闭路德维希港化工厂时,欧洲人才惊觉,文旅收入填补不了高端制造业外迁的窟窿。
四、中国经济的三重根基危机
1. 农业根基动摇的生存危机。华北平原地下水位以每年1米速度下降,但某省仍将高标准农田改造资金挪用建设“农业迪士尼”;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突破1000万亩的背后,是本土种子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孟山都1%的残酷现实;当我们的黑猪被美国白猪逐渐取代的今天,谁来做好我们的农业“芯片”。当主粮自给率跌破90%,任何金融、房地产、文旅创收都是镜花水月。
2. 工业根基侵蚀的发展危机。某制造业重镇十年间工业用地减少40%,腾出的空间建起58个文创园区,却在疫情中因呼吸机产能不足向海外求援。更严峻的是,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达2000万,某航天企业竟要到职高“抢人”——这与德国每万人拥有823名技工形成刺眼对比。
3. 科技根基虚浮的未来危机。某省将30亿量子计算专项资金转投元宇宙文旅,导致关键设备采购延误三年;某AI独角兽估值300亿,核心技术却是开源算法包装。当举国热议ChatGPT时,国产工业软件市场占有率仍不足5%——这种“头重脚轻”的创新结构,正在透支战略竞争力。
五、筑牢实体经济根基的中国方案设想
1. 农业革命,从概念炒作回归生存根本。黑龙江建三江农场用工业反哺农业,建成全球最大单体粮食加工区,粮食转化率达92%;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突破抗逆小麦新品种,亩产提升30%的同时减少农药使用50%。这些实践表明,现代农业不是民宿与采摘园的代名词,而是生命线的守卫者。
2. 工业振兴要打破土地财政的致命诱惑。苏州工业园区坚守60%工业用地红线,纳米产业产值突破千亿;深圳光明科学城将大科学装置与中试基地无缝衔接,使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缩短至18个月。这些案例证明,产业升级不需要推倒厂房建商场,而需要给硬科技生长的空间。
3. 金融要从资本游戏转向血脉疏通。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置“研发投入强度+专利质量”双重门槛,倒逼资本流向硬科技;重庆创新“产业链票据”模式,让核心企业信用沿供应链精准滴灌中小企业。当蚂蚁集团千亿ABS业务被剥离,中国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矫正金融异化。
4. 制度创新,用刚性制度约束守护经济根基。前几年所谓的经济专家的“后工业时代”的提法和三产比例大挪移受到有识之士的批驳,但是,决策层传染病一样的叫喊提高第三产业的占比。这种不动脑子跟着留学西方的伪专家的行动,不是重复美西方衰落的路子嘛,令人非常担忧。我们应当照照美西方的镜子,赶快觉醒,叫响“无农不稳,无工不实,无商不活”号子,强化农、工、科基础,从严打击金融衍生物和赚快钱的毁灭未来现象。实施“制造业振兴法”,工业用地占比红线提升至35% ,严格限制房地产和其他泡沫用地,坚持实业强国不动摇。建立“农业安全问责制”,主粮自给率纳入政绩考核。推行“科技创新负面清单”,严禁财政资金投入伪创新项目。构建“金融风险熔断机制”,非银机构杠杆率严控在3倍以下。
六、文明存续的经济学抉择
当郑州洪水冲毁豪华汽车展厅,市民用澡盆抢救的是面粉和药品;“二虎守长安”的悲壮中,怀抱银元饿死的商人,说明了衣食住行才是根本;民国十七、八年馑饿殍遍野,陕西关中十户人家九户空的灾难不到一百年;欧美产业空心化,大搞金融的大衰退正在全球蔓延。当日本核污水排海引发抢盐风潮,再在豪华的房地产小区、精致的文旅宣传、再多么有钱的银行和金融实体也抵不过一袋食盐的重量。这些危机时刻的本能选择,揭示着文明存续的底层逻辑是粮食安全是生存的底线,制造业能力是尊严的基石,科技创新是未来的钥匙。
历史长河中,玛雅文明因生态崩溃消亡,威尼斯因产业空心化没落,这些前车之鉴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没有实体经济的根基,任何繁荣都是沙上筑塔。今日中国,当某房企2万亿债务引发系统性风险担忧,当“芯片断供”刺痛大国神经,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重拾“深挖洞、广积粮”的生存智慧。
我们写这些,不是要否定房地产、金融经济、文旅经济的价值,而是警醒世人:只有先筑牢“米袋子”“菜篮子”“工具箱”,才能安心追求“诗与远方”;只有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的本源,才能避免重蹈西方覆辙。从深圳创投资本转向十年硬科技深耕,到温州炒房团组建380亿产业基金,这些微观层面的觉醒,正在重塑大国经济的基因。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的选择将决定文明的走向:是沉迷于金融数字的虚拟狂欢,还是回归春种秋收的坚实大地?答案,就藏在每个中国人端起饭碗时的安心,藏在工厂机床的轰鸣声中,藏在实验室彻夜不灭的灯光里。这才是经济大厦真正的根基,这才是文明延续永恒的力量。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