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捍卫发展主权,筑牢民族复兴根基 - 昆仑策
-
周忠|捍卫发展主权,筑牢民族复兴根基
2025-07-10
当前全球生态治理领域暗流涌动,部分西方势力以“环保”之名,行遏制发展中国家崛起之实。其推行的双重标准与霸权逻辑,不仅罔顾历史责任与公平正义,更通过“碳枷锁”、“生态殖民”等手段,企图剥夺后发国家的发展权。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中国亟需拨开迷雾,揭露西方环保伪善本质,坚定捍卫发展主权,探索以民生福祉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新范式。本文旨在系统剖析西方环保话语霸权的根源与危害,提炼中国本土实践的成功经验,并提出构建自主生态治理体系的政策路径,为筑牢民族复兴根基贡献智慧。
一、西方环保双重标准的本质:
污染转移与生态霸权
1、历史原罪与发展权剥夺。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累积碳排放量占全球95%以上,“伦敦毒雾”等惨痛教训历历在目。然而,其通过产业转移将高污染行业大量迁至亚非拉地区,却摇身变为“气候领袖”,苛求尚处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承担超越历史阶段的责任。一个鲜明对比是:美国人均碳排放量至今仍高达中国的2倍,其“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双重标准昭然若揭。
2、垃圾殖民主义新形态。发达国家利用全球治理体系漏洞,每年向发展中国家非法转移数百万吨塑料垃圾。凭借其处理成本不足本土1/10的价格优势,实施赤裸裸的环境剥削。在马来西亚、印尼等接收国,露天焚烧处理导致儿童血铅超标率飙升300%,先天性疾病发生率激增47%,构成了触目惊心的21世纪“垃圾殖民主义”链条。
3、保护主义伪命题与政策悖论。西方强推的“无人化绝对保护区”模式已被证明脱离实际。例如非洲拉马拉自然保护区,因禁止人类适度干预,导致“水灾-旱灾-火灾”的万年生态循环断裂,当地社会发展陷入停滞。更显荒谬的是西方自身的矛盾行径:德国2023年褐煤发电占比仍高达25%,却对中国优质风电设备加征19%的关税;美国悍然退出《巴黎协定》,却反过来要求中国承担超额减排义务,其遏制中国发展的真实意图不言自明。环境问题是西方扼制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陷阱,南非遭殃,我们也在边缘,应当惊醒。
二、机械移植西方模式的生态与民生危机
1、人兽冲突的制度性困境。机械套用西方保护理念,已在中国引发尖锐矛盾。野猪种群数量十年间暴增十倍,福建安溪等地农户年均损失超万元。调查显示,高达62%的保护区缺乏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动物受法律严格保护,而农民生计损失无人过问”的困局。讽刺的是,在陕西秦岭保护区,野猪泛滥反而挤占了国宝朱鹮的栖息地,使濒危物种保护成效大打折扣,陷入“保护反成伤害”的悖论。
2、保护与生存的尖锐对立。部分地区僵化执行保护政策,导致牧民权益严重受损。有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狼群为由,禁止牧民采取必要自卫措施,导致羔羊死亡率高达37%。与此同时,社会资源分配呈现畸形对比:城市宠物消费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万元狗生日宴”成为社交媒体流量密码,而农村老人月均养老金仅189元,大量社区养老中心因资金短缺被迫关闭。这种保护与民生的割裂,严重侵蚀社会公平。
3、生态链式崩溃风险加剧。生态学规律警示,单一物种的过度繁殖必然打破自然平衡。已有19项关键生态指标显示,因违背“动态平衡”法则,机械保护正导致生态逆向演替,形成“保护性破坏”的恶性循环。这不仅危及特定物种,更威胁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
三、中国方案:民生为本的科学治理体系
1、动态适应性管理机制的成功实践。中国探索出基于本土实际的科学治理路径。在陕西朱鹮保护中,创新实施“四禁”铁令(禁伐木、禁狩猎、禁开矿、禁污染),同时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这一协同模式成功带动洋县1.5万亩稻田亩产值提升210%,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双赢。针对野猪泛滥问题,建立了野生动物卫星遥感监测网络,科学设定野猪种群密度红线(≤2头/平方公里),并在管控下开展狩猎试点,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牧民收入来源,实现年均增收8000元。
2、民生保障制度创新。各地涌现出一批惠及民生的创新模式。云南普洱发展“观兽旅游”产业,2024年成功带动村民收入提升30%,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补偿保险制度得到推广,通过“政府投保+商业运作”模式,确保野生动物致害损失在72小时内获得理赔,覆盖率达83%,有效破解了“农民流血又流泪”的困局。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光伏草方格”治沙模式更是创造了生态与经济双重奇迹,在锁住黄沙的同时实现亩收益2000元。
3、打破碳霸权话语体系。丁仲礼院士深刻揭露了西方气候话语的陷阱:其主导设计的“全球2℃升温警戒线”方案,实质是将80%的碳排放权划归发达国家,迫使发展中国家为其历史污染买单。中国以切实行动破局:风电光伏总装机容量突破12.5亿千瓦,提前6年完成设定目标;十年间单位GDP能耗显著下降26.4%;全球新能源投资占比超过40%,成为引领绿色转型的核心力量。
四、构建中国式生态治理范式
1、立法保障民生优先原则。在生态保护领域确立“保护不得损害基本民生”的法律原则。明确规定动物保护相关预算的增速不得超过养老、育儿等民生保障领域的投入增速,从资源分配源头上确保民生优先。
2、构建自主标准与评估体系。建立环保政策“双检机制”,强制要求所有环保项目必须通过“是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是否普惠于民”的双重检验。着力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评估模型,替代存在偏见的西方指标体系,掌握生态话语定义权。
3、升级全球治理话语体系。在COP29等国际平台主动设置议程,推动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进行更符合公平正义的新阐释。大力推广“光伏治沙”、“朱鹮共生”等具有普适性的中国生态治理成功模式,提供全球南方国家可借鉴的路径。
4、强化科技赋能精准治理。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物联网预警平台,实现对生物种群动态、环境变化的实时精准监测。探索开发生物多样性区块链认证系统,提升生态数据透明度和可信度,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支撑。
塞罕坝112万亩林海年固碳852万吨的奇迹,塔克拉玛干沙漠上“蓝海金沙”的治沙壮举,都雄辩地证明:真正的生态文明,绝非发展的对立面,而是让亿万百姓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丰硕金山银山的康庄大道。洋县老农在朱鹮观景台前的质朴感慨——“鸟多了是福气,但庄稼保不住,福气就变怨气”——这源自土地与生存的智慧,正是衡量生态治理成败最精准的标尺。唯有牢牢掌握发展主权,立足国情,以民生为本,方能在人类文明的绿色征程中,以塞罕坝般生生不息的中国之绿,写下无愧于时代、造福于世界的生态答卷!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