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有些来求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博士拿出他们的学位论文,当时我看了以后,总觉得他们的论文虽然不能说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关系,但是给我的印象,他们的论文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间总好像隔着一层什么薄膜。我的这种感觉不好说是不是准确。如果说是隔靴搔痒吧,好像也没有那么严重。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些论文与现实的结合总没有那么紧密。
或许是我们的博士们由于写论文的时间太紧,要写出一篇有较高质量、而且又相当紧密地联系现实的论文,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然而在我看来,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博士研究生,还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除了阅读大量的经典著作之外,还是需要在现实中做更多的考察,做更多的调查研究。在他们的论文里,应该加大这种联系实际,或者直接去解决现实问题的比重。
我从百度文库里随手找到一些据说是2018年评选出来的优秀博士论文的题目。这些题目分别是: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关系研究;马克思与当代价值研究;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研究;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教育思想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观念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多维审视;毛泽东水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比较研究;论马克思的公平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等。其中有些近似的或者重复的题目就不再罗列出来了。
从题目上看,这些被评为优秀的博士论文主要都是研究理论方面的。当然,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然需要研究理论,也需要研究当代现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理论的关系。然而,从这些论文的题目当中,不太容易看到论文的作者们在实际考察上究竟做了什么样的调查研究。当然,在这些论文当中,或许也有作者确实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也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果。只是从论文的题目中不容易看得出来。这些偏重于理论性的论文,在实际上真正能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工作,似乎所占的比重也不会太高。
我并不认为,这些论文就不够优秀。我的意见是,我们的博士在开题之前,是不是需要更为深入地思考一番,把我们的论文与现实的实际,甚至是现实的实践能够进行更为紧密地结合。比如,我们对新质生产力等多个方面的考察和了解,就完全能写一篇紧密联系实际的很好的论文。这绝对不是只从书本上或者从网络上检索一番就能掌握更多资料与信息的。我们的博士们需要深入到生产与科研一线,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才有可能掌握大量的第一手的资料与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论文,才有可能更具体、更生动、更有说服力。当然,光是新质生产力这几个字就囊括了非常多的内容,所以我们可能还需要从中做进一步的细分。那么这仍然需要我们做更为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
再比如,我们如果要全面研究我们国家现有的经济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能就需要到一两个央企进行调查研究,再到一两个地方国营的企业进行调查研究,还需要到一些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对于非公有制企业,可能也要选择一两个典型代表来做比较广泛和深入的调查研究。这些调查研究可能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但是对于掌握材料与信息的确广泛性和准确性却是非常必要的。即便我们只关注某一两个关键的企业,那么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同样对于其他与之相关的企业依然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查研究。这样才可能有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博士生,在攻读博士期间,除了阅读大量的经典著作之外,就是要用更多的时间在外面跑,去进行艰苦而枯燥的调查研究。这个过程绝对是不可缺少的。
另外,对于已经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的老师们,他们同样也需要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工作。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从本科到硕士,再从硕士到博士这样的经历,在这个期间,可能有一部分人有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经历。但有这样经历的人相对不多。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的教师们,主要向学生们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已经有了博士学位。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确实缺乏实践经验。他们在课堂上讲授经典作家们的理论与实践,而如果他们自身缺乏这方面的实际经历,一般也很难讲得生动与透彻。所以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也非常有必要利用课余时间做更多的调查研究工作。国外的高校,通常会给教师们一个学术假,让教师们利用这样的假期进行思考、考察、调研和撰写著作。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至少可以利用这样的学术假来做普遍性的调查研究。现在,有些在高校工作的博士们,在进入教学岗位之前,都要安排一段时间到基层政府挂职锻炼的经历。这种做法确实很好。但是我们还要给这些挂职锻炼的准教师们安排写一个调查研究报告的任务。他们的挂职,不是到基层混一个履历,而是要做一点实事。通过挂职时的调查研究,或者通过在学术假期间的调查研究,至少能够弥补他们自身经历缺少实践短板中的一部分。
在我们目前的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政课的课堂上,教师们授课的质量还是有点参差不齐的。有些年轻教师虽然也非常努力,但是教学效果总还是不特别理想。这或许就与他们缺乏实践经历有着一定的关系。如果他们真的深入到基层当中,深入到最普通的群众当中,而且确实是准备认真地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那么当他们回到课堂上的时候,他们授课的效果一定会有一个很大地改观。他们有可能更深入地理解理论与实践结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在讲授这方面的内容时,心里就会有一定的底气,而不至于惶惑不安。
所有的调查研究完成之后,都要写一篇调查报告。在报告中,除了简略介绍调研过程和调研方法,主要是汇报所发现的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对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考虑,或者相关的建议等。报告中还要说明所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或者建议的依据,以及可行性。这样的调查报告才能算是基本完整。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本质上就是实践的。我们的博士,我们的教师们,一定不要忘记这一点。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