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双祥:“转变职能”的病句不破,体制健康何从谈起? - 昆仑策
-
单双祥:“转变职能”的病句不破,体制健康何从谈起?
2025-07-01
触目惊心!近来一份审计报告,犹如重捶砸湖,在公众视野中激起了千层巨浪。其中的案例令人匪夷所思,堪称荒诞剧的顶峰:一个从摇篮里就开始“上班”的人,年方二十有二便已“光荣退休”,至今竟堂而皇之领取了近70万元的退休金!这般天方夜谭的剧本,是如何在层层审核、道道把关的行政流程中畅通无阻的?这已经不能仅仅用“漏洞”来形容,简直是体制内明目张胆的失守!
而这骇人的一幕,仅仅是冰山一角。全国范围内,审计利剑戳破的问题资金竟高达601多亿之巨!这绝非某个“害群之马”或“一隅之地”的孤例,而是向我们发出了一声震耳欲聋的警报:我们的体制肌体,已然“病”得不轻!
荒诞剧之外,还潜伏着更多令人忧心的病灶:
工程审批的“魔术”:在一些地方,工程项目成了可以先斩后奏的“试验田”。手续未全却能大张旗鼓开工,甚至在项目都“生米煮成熟饭”之后才去补办审批。当监管的目光失焦、审校的利齿磨平,违规项目便如失控的野马般狂奔,留下一地的经济损失和如影随形的安全诅咒,当下一些地方高举负债率就是佐证。
公共资金的“迷途”:关乎民生的钱袋子,本该专款专用、精准滴灌。然而现实中,挪动滥用、分配失衡的新闻报到却从未远离。管理者的监督责任在哪里?那本该惠泽公众的真金白银,又流向了谁的腰包、哪里的暗河?公众的利益,成了这场“转变职能”下的牺牲品!
沉疴必须猛药!面对如此乱象,仅仅是震惊和愤怒已远远不够。追责的铁拳必须狠狠砸下!凡涉渎职、失职、甚至徇私舞弊、利益输送者,当严惩不贷,以儆效尤!用铁腕划出清晰的红线,让后来者心生敬畏,不敢再越雷池半步。
但更深层的痛,源于体制机理的结构性顽疾——那被常挂在嘴边或写在文件里却走样变形的“转变职能”。为何本该履职尽责的机构,却成了“稻草人”?
是职能定位本身含混不清,让各部门在雾里看花?
是职责交叉、推诿扯皮、职能紊乱的顽疾作祟,让球在空地上来回转来转去?
还是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正向激励,让执行者失去了驱动力,责任意识如流沙般散失?
只有像医生诊脉般精准剖开这些病灶,才能开出对症改革的猛药、良方。
要斩断这些荒诞现实的根,关键在于彻底粉碎那被误解、被曲解的“转变职能”病句魔咒!“转变”不是推诿塞责的护身符,更非放马南山的理由!每一个机构,都必须从这迷障中幡然觉醒,彻底摒弃“转变职能”,锚定自己的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职能坐标!
监管之眼,必须擦亮!审核不是橡皮图章,当如鹰隼般锐利,用制度之网兜住每一个不合规的企图。
服务之手,必须温暖!公共服务的核心是满足人民需求,而非冰冷的程序堆砌。效能、温度,缺一不可。
金钱之钥,必须上锁!资金管理,安全高效是生命线,监督追踪是紧箍咒,要让每一分钱都流淌在民生焦渴处。
唯有让每个岗位、每个机构、每个部门的职能像“齿轮”一样精确咬合,强劲运转,整个体制才能迸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不是小修小补,而是需要从根骨上动刀:
制度利剑须再淬火:格事物、明法规、精设置、晰事务、畅流程,为机构职能的驶入正轨搭桥铺路。
监督之鞭须常挥响:问责机制需如悬顶之剑,让每个岗位上的“螺丝钉”时刻警醒,不负重托。
当我们合力破除“转变职能”的迷思,让执法的归执法、服务的归服务、监管的归监管,健康的体制血脉方能顺畅奔流,真正筑起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生活的磐石根基!
破立之间,健康可期!
【相关阅读】
单双祥:关于成立机构职能研究院的系统思考及建议
单双祥:这个流行三四十年的病句,为何无人捅破?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