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余来:野无遗贤 - 昆仑策
-
陶余来:野无遗贤
2025-07-20
《资治通鉴·唐纪八》有“唐太宗论举贤”的故事:“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好汉无好妻,赖汉耍花枝。”因为好汉不肯巴结讨好女子。同样,赖汉跑官要官,反而活得体面,好汉不跑不要,难免有人蒙尘。所以,虽然“野无遗贤”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最高执政理想,但实现这一理想谈何容易。
历史上,秦孝公用商鞅,嬴政用李斯,以至刘邦刘备唐太宗朱元璋,谁不是拿现成的人急用?危急时刻,如果都慢慢等着培训人才使用,岂不是急中风遇着慢郎中?须知,姜尚张良诸葛亮刘伯温之类人物,可都是天纵英才,哪里是什么人工能培训得出来的?更何况,天然食材优于人工种植,同样,天然人才也好过人工培育。“拿来”就用,质量好,上手快,效率高。
举孝廉、开科举、“可就见,不可屈致”的“三顾茅庐”……中国自古不乏礼贤下士、发现擢升人才的制度创新和感人故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话万古不谬。培训教育干部固然重要(哪怕是千里马,也需要不断调教),但任何时候,第一位的都还是先当好伯乐。
没有人能叫得醒装睡的人。即使让严嵩严世蕃父子高卧岳阳楼三年五载,也断写不出“先忧后乐”。与其费劲巴拉矫正“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那样的歪脖子树,不如直接大量发现并提拔有能力愿奉献的天然人才----中国自古不乏众多这样的人。现成的人才其实也够用,就看你有没有识人眼力。
如果说培训教育干部是提高增量,那么发现提拔现成的德才兼备的干部,就是盘活存量。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然而,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眼下,特别是要先盘活存量。真到了存量不够用的时候,提高增量才会转而上升为第一位。这是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相互转化的道理。
而今,要继续弘扬中国传统举贤文化,与时俱进,大力进行组织制度创新。小品说得好------“要扶你就扶,不扶你就走,你给好人腾个地儿”。首先,要以刚性制度设计,把“不愿扶又不想腾地”者挪开。此外,要真正给能干事人容错、为敢干事者撑腰,像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一样打造良好政治生态,吸引德才兼备之人从政。
“群众都已堵上门,他还忙着去调研”,这是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者的讽刺。同样,当我们感慨缺好干部可用,好像早已穷尽了视域内可用之才的时候,要不要扪心自问冷静反思:我有意无意间是不是做了那位“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的睁眼瞎?
当年唐太宗得意“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今天,伯乐们更当将“野无遗贤”的明镜高悬心底,像汉代采诗官不辞劳苦行走乡野振铎采诗一样,每日反躬自问:我身边还有明珠投暗、英雄在草莽之类的遗珠之憾吗?天下做到野无遗贤了吗?
(作者:陶余来;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