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开展 “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 专项督查,发现一些基层党组织的 “红色教育” 变了味:有的把参观纪念馆拍的合影贴满展板,就算完成 “现场教学”;有的将党史知识竞赛答案提前印发,确保 “全员满分”。这种 “文件里的学习、镜头前的教育”,看似热热闹闹,实则让红色资源成了 “打卡道具”,亟待用务实作风回归教育本质。
“红色课堂” 要接 “地气”,让历史照进现实。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有个特殊展品:一本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笔记,里面既抄录着 “井冈山精神” 的内涵,也记录着带领村民改造梯田的方案。这种 “把历史经验转化为发展思路” 的学习,才是红色教育的真谛。反观有的单位组织参观,大巴车直接开到纪念馆门口,讲解员念完介绍词就返程,连周边村庄的发展现状都懒得看 —— 脱离实际的红色教育,就像无根的浮萍,永远扎不进党员心里。
“红色课堂” 要动 “真格”,让精神融入行动。焦裕禄同志在兰考种泡桐、治沙害,用生命诠释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谷文昌在东山修水利、造绿林,以实干践行了 “功成不必在我”。这些榜样告诉我们:红色精神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解决问题的武器。去年河南暴雨后,许多党支部把 “主题党日” 开在救灾现场,党员们扛沙袋、送物资,用满身泥泞践行 “人民至上”—— 这样的红色教育,胜过千篇一律的心得体会。
“红色课堂” 要重 “长效”,让初心持续保鲜。有的党组织搞 “一阵风” 学习,上级检查时突击补笔记,检查结束后束之高阁;有的把 “打卡红色景点” 当成任务,照片发完就算学完。这些做法,本质上是把红色教育当成了 “完成时”。实际上,就像延安时期的 “抗大” 坚持 “边学习、边战斗”,今天的红色教育也该贯穿工作始终:在项目攻坚时想想 “攻坚克难的革命精神”,在服务群众时对照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唯有让红色基因融入日常、化为经常,才能避免 “学用两张皮”。
红色资源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富矿,红色教育是锤炼党性的重要途径。只有跳出 “文件学习” 的套路,走出 “拍照留痕” 的误区,让红色课堂扎根实践土壤、连接群众需求,才能让每一次学习都成为初心的淬炼、使命的升华,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作者:宋紫嫣 河北省任丘市梁召镇政府;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