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第二阶段歼灭廖耀湘兵团,国民党称辽西会战,廖耀湘先让71军和青年军207师第三旅猛攻黑山东野十纵阵地,打不动,又下令新一军加入攻击。新一军代理参谋长陈时杰记载,当时新30师师长文小山说了这样一句话:“廖耀湘平日之指挥道德,多损人利己,我们对此不能不有所顾忌”。
指挥道德,在国民党军中常被提起,主要有保全实力、排除异己、挟嫌任使、贪功诿过和依赖侥幸这几种老病需要根治,都跟军权私有,消极避战的病根子有关。挟嫌任使,指因私仇或嫉妒故意牺牲他人部队以泄私怨。此时的廖兵团 ,无论是去锦州还是去营口,攻下黑山实为生死攸关。71军和青年军的战斗力并不很强,新1军也旧势难振,廖耀湘就是不用自己的新22师,有意见的,不止文小山一个。
黑山打不下来,解放战争中最大规模的运动战来了,国民党最精锐的主力兵团,在东北野战军凌厉的野战突击之下,被多路迂回包围,穿插分割,迅速全军覆没。
廖耀湘黄埔出身,后来留学法国军校,由史迪威指挥在缅北打赢了日军,又执掌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新六军投入内战。辽西之战的结果,最吃惊的还不是蒋介石,而是美国人,驻印军一直被美国人视为自己训练出来的精锐。
从一个将领的指挥能力来说,运动中遭遇,开进中遇袭,是“大军统帅”必修课,枪声一响,惊慌失措,连部队都掌握不住,十万大军被一冲即溃,枪交的比下雨还快,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1947年秋天,蒋介石设立了战地视察组制度,向每个战场和重点兵团派遣战地视察官,这些视察官都是军师长出身,检查最高统帅命令的执行情况,并负临战监督之责。他们地位高,视野广,掌握的内幕多,辽沈战役跑回去的有好几个,给蒋介石递呈的报告,均提到了廖耀湘的战场表现。
战地视察第三组视察官刘鸣球:“师长以上之将领,既无成功之打算,又无成仁之决心, 毫无战意,畏缩迟疑,对命令不彻底奉行。于十月九日彰武攻下时,本可一鼓将匪之五纵队及十纵队歼灭于绕阳河以东地区,因彰武遗留高粱米甚多,各部队专抢运高粱米,停留三天,坐失歼敌之机。”
“廖耀湘司令指挥道德欠缺,各部队不能协调,彼此猜忌,逃避责任,人事不和,纵横不能联系。”
“廖兵团于十月二十七日由黑山地区转进时,既无计划,又无部署,各部队长不掌握部队,仅只身突逃,如龙天武,潘裕昆等军长。”
周醒寰:“将气不足,无旺盛企图,既不能猛进,又不能速退,犹豫徘徊,贻误军机均在于此,不知包围侧击,不知互相救援,互相策应,专保全实力,有机不进,无机挨打。”
”命令下达不规定时间 ,指定到达线,明确划分战斗地境,是以部队观望不前,无作战决心,至临机应变独断专行更谈不上。
“被敌攻击时,不知使用预备队出击,又不坚强抵抗,自由撤退。此乃各级干部不身先士卒。层层督率之所致。”
“军纪废弛,我军每至一地即搜掠民间牲畜,强买强卖,甚至殴辱乡民,激起民众仇视。或于攻占一地后即大肆抢夺物资,征集民间车辆,转运后方图利。”
新一军参谋长叶锟逃回后,于1948年12月1日报告:
一、廖兵团无论于锦州陷落之前或陷落以后,均应神速进出大凌河,以与葫芦岛东进兵团会师,尤以锦州陷落后匪殊觉意外之侥幸,而唯恐我军夹击,故迅速破坏城防工事及搬运物资 ,绝无作战意念。乃我陈师于新立屯彰武间,徘徊趑趄,放弃主动,且无明确之作战方针,示匪以朽懦无能及军事上从未有之过失,匪本惧我之主动进攻转而藐视我为一待歼之蠢物。此种情势及其理由,职在新立屯时曾反复多次向军长申述,并就地图上说明北以大山为屏障,南以大海为依托,兵团进出锦州实为毫无顾虑之事,惜当时兵团部远在新民,不得迳陈意见于兵团部耳。
二、兵团于黑山以东地区受匪包围后,司令官廖及数军长集于本军新卅师师部时,七一军战况稍形不利,司令官意态仓皇,许久不能下一断然之决心,职当即向司令官贡献意见如左:
⑴ 我有五个军十五个师四十五个团,应就原地迅速调整态势,构筑四十五个团据点,与之决战,纵被击破二、三据点,亦无伤全局。
⑵ 匪初期使用于第一线至多四至五个纵队,兵力实处于劣势,若经一周以上之恶战 ,匪必因伤亡惨重而自行溃退,我乘势猛追必可全胜。
⑶ 万不可轻易动摇,替匪军造机会。
三、廖司令官当时采纳职之意见,即手令各军构工据守,旋南去,入晚后无大战斗(十月廿六日)。
四、迨是晚九时许,本军军长接奉司令官无线电话(明语),令各军突围脱离战场,惨剧即由是发生,大部队以夜暗运动指挥掌握最易混乱,军长最后率骑兵突围,职因乘马被击毙,伏于草丛间利用夜暗潜行回沈阳。
五、职因腰伤回沈住维他康医院,于沈阳陷后之第七日潜离,于十一月廿六日抵山海关脱险。
六、剿匪一般之得失:
⑴ 匪军力量建筑在组织,我军力量建筑在主官;匪军只有一个作风,一个战法,我军一千个团,现有一千个作风一千个战法;如此无异以主官对组织,以参次对统一,以个人对整体。
⑵ 匪军干部全部精神用于作战上,我军干部大部精神竞逐外务,战斗似为身外之副业,因循敷衍,醉死梦生。
⑶ 匪军百万百万都活,我军百万几有九十万之死兵。
七、此次辽西之战,兵团部实集错误与庸劣之大成,故全兵团生命窒息而死。
可见,代表蒋介石行使监督权的视察官们,对廖耀湘的评价,也就这样了。没有只要留过洋就是精英,打两次胜仗就是名将的说法。廖耀湘只打过死守孤立据点援军断绝的日军,而且是在美军保障、美军空地火力支援、美国人指挥下完成的,说白了就是在缅北指挥过战斗,没有指挥过战役,战役是要统揽全局的,史迪威不下放这个权力,他对国民党军高级将领非常排斥。脱去美军这层壳,在东北的内战战场上,除了装备精良,补给优先,谈不上有多么出彩的表现。仅仅在战斗中突破过东野某处阵地,说明不了问题,东野那时还没有壮大。
即使像沙岭战斗,也是在防御中凭借火力自保而已,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新六军没有表现出精锐主力的作用,能不能拿下临江是试金石,找什么借口都没有用。杜聿明就曾经说过,蒋介石把新一军新六军在东北的作用估计的太高。
打了败仗就墙倒众人推?可不,蒋介石带头,国民党虽然作战不行,观战还是很锐利的,对于这些将领的处理,谁打的怎么样,分得可是清楚:
长春战役,六十军军长曾泽生“投敌”,该军军师长开除军籍并通缉,免除官位,褫夺勋奖。
郑洞国李鸿投降,开除军籍。
卫立煌另案查办。
沈阳53军,军师长开除军籍并通缉。沈阳其余部队“因打虎山方面部队失利及53军之投敌。致陷绝境,被俘情有可原,拟暂免议。”
打虎山战役被俘之将领正副主官及主要幕僚,均予开除军籍。这一条,说的就是廖兵团。
锦州战役被俘人员“已尽最大努力,拟予免议。”
对济南王耀武,“济南战役未经激烈战斗。所有被俘将级主官及主要幕僚,拟即开除军籍。”
这个处理意见就是分别对待,锦州国民党军,被认为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沈阳除了53军就是青年军207师,锦州以滇军为主,207师是孤军顽抗的中央军嫡系,被俘者都不剥夺军籍。
除此以外,被俘的一律开除军籍,起义的还要通缉,当然,人家曾泽生也不在乎,通缉就是态度,哪里能执行,谁抓谁还不好说呢。
也就是说,从廖耀湘被俘的那天起,他就已经不是国民党军人。一口一个国军名将的,先问蒋介石同不同意。国民党从抗战中,内部公文就一口一个匪叫着,这是维护统一战线?发动内战热情很高,本领极差,三年就被赶到了岛上,又被赶出联合国,哪儿来的“国军”?解放军优待俘虏,一口一个国军的要继续接受改造,去看看被俘国民党将领写的文史资料,哪个不打引号用过国军二字。解放军、解放区,从没有把蒋军叫过国军,一般叫蒋军,统战宣传叫国民党军,战场上叫蒋匪军!最可笑的是现在有人把“国军”和我军并列写作文,你的国是那个国?笑话。
蒋记黄埔出名将的几率不高,廖耀湘担不起大军指挥这副担子来,特别是心理素质。廖耀湘读书可能是个非常厉害的人,如果做学问,应该是个有成就的学者,据说他可以把《哥达纲领批判》通篇背诵出来,这种高度依赖战斗作风的野战夜战加近战,不仅考将,更考兵,美式训练?教弟兄们练这些吗?
十万大军的运动遭遇战,对于一支不擅近战,不敢夜战,徒步行军力每天最多60里的军队来说,实在太过勉为其难。对面穿插过来了,你也可以各自为战去逆袭呀,怎么能让对方的炊事员和女兵都拿着棍子来缴枪。实在不行还是老套路,就像叶锟说的,几十个团构筑工事就地死守,后面的碾庄双堆集陈官庄都是如此,怎么能一触即溃呢,电台步话机联系不上,可以像东野一样用喇叭,用哨子。这才吃了几天西餐,就把怎么拿筷子忘了,动作这么生疏 ,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可是打近战夜战白刃战,打迂回包围的。
有一个现象,很少被满口“国军名将”的人提起,蒋介石对被俘过并释放回来的高级将领,一个都不重用,去台湾后更是如此。败绩频频的汤恩伯、胡宗南等等尚且有意疏远,何况有过被俘经历。老蒋要的黄埔精神,从北伐一直念叨到台北,对带兵将领,就一个要求,临难不苟,被俘不屈,杀身成仁。虽然没几人去做榜样。
这些将领都参加过抗战,怎么不见蒋介石网开一面,宽大迁就一下?
战争有其一定的奖惩法则,违背这个规则,就凝聚不了人心,提振不起士气。被俘的成了英雄,战死的和临难自戕的算什么?玩了一辈子枪杆子的蒋介石,比其拥趸们高明的太多,他还管你抗没抗过日。
按照蒋方国防部编纂的公版战史,辽西会战,“西进兵团共四十一个团中,团长阵亡者,仅第169师505团团长吴丕业一人,余皆被俘或逃离,东进兵团除独立第95师周代团长,余皆安然无恙。锦州保卫战中,团长伤亡较多,但多死于炮火,缺少孤军奋战至死不屈之壮烈事迹,高级将校,倘均能抱定我死则国生之决心,登高一呼,势必上行下效,何患强敌不摧!”
范汉杰没被开除军籍,王耀武却被开了。想在国民党里当名将,很难的,除非蒋介石别打内战,这就是网络上“国军十万个如果”的统一答案。
文章来源于阳光灿烂照天山 ,作者阳光灿烂照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