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夫:虎门原无犬子来 ——柳亚子教育子女的故事 - 昆仑策
-
朱亚夫:虎门原无犬子来 ——柳亚子教育子女的故事
2025-07-21
柳亚子夫妇和他的三子女︰柳亚子,郑佩宜,柳无忌(后立者),柳无非,柳无垢
“慷慨悲歌又此时,词场青兕是吾师。裁红量碧都无取,要铸屠鲸剚虎词。” 这首写得文采风流而又慷慨沉雄之诗的作者就是我国近代著名诗人柳亚子。
柳亚子(1887-1958),原名慰高,后更名弃疾,字安和,改字亚庐、亚子。江苏吴江人。他早年参加同盟会,组织革命文学组织“南社”,屡次被推为社长,人称“南社之魂”,可谓是中国近代文坛上的一员虎将。在政治方面,他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兼监委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委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大常委会委员等。
柳亚子曾在《磨剑室诗词集》中自云道:“虎门原无犬子来”。他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宽中有严,自成风格,在他的教育下,他的一子二女都学有专长,多有建树。其子柳无忌,赴美留学,获耶鲁大学文学博士。回国后曾任天津南开大学英文系主任,不久后又执教于美国耶鲁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是一位著名的学者。长女柳无非,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柳亚子研究会副会长,与胞妹柳无垢选辑《柳亚子诗选》,后兄妹三人合着《我们的父亲柳亚子》。次女柳无垢,1932年入清华大学,1935年赴美留学,抗战时期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宋庆龄)秘书,新中国成立后任外交部政策委员会秘书长; 与姐姐柳无非合着《菩提珠》。
1927年“四一二”后亡命日本东京时(夏天)摄︰柳无忌,郑佩亚(妻妹),郑佩宜(侧身者),柳无非,柳亚子,柳无垢。另两位(后立、最右)是友人。
“略分自应呼小友”
柳亚子在《我的儿童教育观》这篇文章中,开宗明义就说:“我对于儿童教育,是主张自由放任的。” 这里的“自由放任”,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给儿童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二是尊重儿童自由发展的权利,每个人都有自主地选择生活道路的权利。柳无垢回忆自己少年时期的家庭教育时说,父母亲对子女的管教并不严,从不督促我们做功课,一切都要我们自觉。但是,我们被教以一定的礼貌、规矩,例如,做人最重要的是诚实不说谎;上学要勤,不迟到,不旷课;功课要好,做个好学生。家教的另一个内容是节俭。不准骂人打人,要同情穷人,不得轻视他们等。柳无忌曾在《青少年时代愉快的回忆》中说:“母亲是我的慈母,父亲并不是我的严父,是比我大20岁的老朋友。他有时性子很躁急,对我却从不发牌气……更何况我读书时,父亲已走上时代的前头,主张非孝之说,要把至性的纯洁的爱代封建社会的所谓孝道。”
至于如何将父子关系视作朋友关系?柳亚子1921年写给儿子的一首诗如此说:
狂言非孝万人骂,我独闻之双耳聪。
略分自应呼小友,学书休更放乃公。
须知恋爱弥纶者,不在纲常束缚中。
一笑相看关至性,人间名教百毋庸。
他弃名教,废纲常,呼儿子为“小友”。这不仅在本世纪初,就是在今天,对为人父母者,也不无启发意义
当时,柳无忌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北京清华大学求学。每当暑假回到故乡。柳亚子就亲热地让儿子与他同睡在书房“磨剑室”里。对于这段生活,柳无忌在晚年回忆道:“这房间从前的布置,我还可在想象中看到:朝南有一长排玻璃窗下安置一张长大的书桌,父亲面窗而坐,我的椅子在他右首旁,一进门就是。我们特别享福,这房间装着纱门、纱窗,日夜有凉气进来,而无蚊蝇的骚扰。房子狭而进深,后壁设一张大床,悬有通风的珠罗纱帐子。父亲与我同睡,母亲与我的妹妹们睡在厅堂的另一边对面的房间内。当时黎里已有新式的电设备,虽光线不足,却比洋油灯亮得多。因此,我们可日夜在房内读书写作,不像从前在晚上无法安心做事。”父子亲热如同密友一般,以至儿子事隔半个多世纪之后,还能清晰地回忆起这些往事,娓娓道来时恍同昨天发生的一样。“一笑相看关至性”,写尽了他们家庭的亲善和温馨。
1956年摄于北长街89号院中。前排坐者,柳亚子,郑佩宜;后立左起︰柳无垢,柳光辽(外孙),陈麟瑞,陈君华(外孙女),陈君石,郑佩亚,柳无非。
“废尽孝慈持一爱”
俄国作家别林斯基说过:“有理智的爱,大概是父母与儿女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爱以相互信任为前提——做父亲的也同儿女的信任一样,父亲也必须信任儿女。” 柳亚子在家庭教育中给子女的就是这种“有理智的爱”。
柳亚子出身诗礼人家,但他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吸收了新文化,崇尚新思想,反对封建礼教。在家庭教育中,主张“废尽孝慈持一爱”。他主张存儿童稚朴天性,反对封建的条条框框。因此,在家庭中,他从不摆“老子说了算”的家长作风。上世纪20年代,其子柳无忌赴美留学,他曾口占一律送别,爱子之情溢于言表:
送汝西行万里舟,临歧还共一夷犹。
离情别绪收残局,海水天风快壮游。
宁惜跻攀劳远足,更堪恁眺豁吟眸。
回车忽动低徊感,倘许重逢未白头。
“废尽孝慈持一爱”,那么,此爱父母又应当怎样表达呢?柳亚子认为,父母爱子女,“第一要培植他读书,使他能够有自立的本领;第二要教他储蓄节省的方法。”他强烈反对凑份子、办嫁妆、摆婚宴等,为挣面子而浪费金钱的旧风俗,“有金钱的,尽管可以不惜工本,替女儿造就高深的学问,或是入大学,或是出洋留学,预备在社会上做有用的人才。”他曾经语重心长地对柳无非说“一个人要把理智来克服感情,不应该让理智为感情所克服,这是我最后的忠告,请你注意呀!”还告诫子女,“用不着觊觎父母的遗产;等到父母死了,遗产或者归公,或者赠予亲友,都是父母的自由,子女不能干涉”。因此在他身后,给小辈每人一张500元的定期存单作为纪念,而把毕生收藏的全部文物都捐赠给了国家。
在有些人眼里,柳亚子是一个诗人,写的家书一定会诗意盎然,充溢着浪漫气息。其实不然。比如他写给儿子柳无忌的家信:“我礼拜三的寄四本帖,礼拜四寄的一 封信和一本帖,礼拜五、礼拜六每天寄明信片一张,你都收到了吗?觉得太多了缠不清,有些讨厌吗?如果讨厌,不妨来信告诉我。仍旧接到你一信,再发一信,好吗?这几天冷吗?热吗?吃的东西快完了吗?有人来过吗?身体好吗?功课不吃力吗?望你告诉我。”一个因舐犊情深而絮絮叨叨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是啊,一个人,在社会上人称这个“长”,那个“家”,但在家里,在妻子面前是丈夫,在子女面前是父亲。柳亚子就是这样一个性情中人。
柳无非回忆说:“我父亲青年时代就思想进步,反对封建礼教,主张男女平等,提倡女权。父亲没有大男子主义,没有家长式作风。他虽然性情暴躁,有时会发怒,但对妻子温顺敬爱,对子女循循善诱,我们如有不对的地方,则好言教导,不大声斥骂。”柳亚子思想开通,没有重男轻女思想。他对独子柳无忌,虽然疼爱,但并不溺爱。因此,柳氏兄妹三人,无论男女,都有上学的机会,从小学、中学、大学以至出国学习。这在清末民初的那个年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也为他的几个子女日后成材奠定了坚实基础。
毛泽东与柳亚子亲切握手
身教理当重言教
打铁先要自身硬,身教理当重言教。柳亚子在家庭教育中,重视以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子女,引导子女走上成材之路。
在上海复兴中路的柳亚子住宅里,从顶层阁楼到底层的储藏室,到处都有书橱,里面放满了书,这些书从没有卷边折角的,保存得整洁干净。柳亚子订阅多种报纸,每天的必修功课,就是通过读报了解天下大事,因此 全家都要有读书读报的习惯。柳亚子外孙曾深情回忆说:“家风是养成道德人格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在长辈们的以身示范中,逐渐把真诚、好学、勤俭、爱心注入心田,受益终身。“
我国成语有"画荻教子",说的是北宋时期的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贫无钱供他上学。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现代有南京大学文史专家卞孝萱教授的母亲学字教子的故事。卞孝萱生于扬州没落的书香门第。出生不到两个月,父亲去世,寡母与卞孝萱相依为命。为教儿识字,本来目不识丁的卞母,和儿子一起学会了两三千字。柳亚子闻讯后赠诗,歌颂了卞母身教重于言教的行为,诗曰:
教儿先就学,即学即传人,
此是弥天愿,宁关一室春。
柳亚子本人有口吃之憾,但他酷爱诗歌,对好诗反复吟诵,并亲自动手创作。他这种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精神,对子女影响很大。柳无忌年少攻读英文时,柳亚子正忙于政治活动,一边在故乡创办《新黎里》月刊, 一边奔波于上海发起“新商社”与“岁寒社”,并着力筹备中国国民党吴江县党部与江苏省党部的组织,但他在百忙之中,还是为儿子用钢笔以不同颜色的墨水,抄写了苏曼殊(紫色)、马君武(蓝色)、胡适(红色)等翻译的英国浪漫诗人拜伦《哀希腊》诗的四种中译。这本薄薄的英文练习簿,历经数十载,柳无忌一直珍藏在身边。父亲这种认真执着的精神,鞭策着儿子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奋进。
柳亚子夫妇及其家人
1926年,柳无忌萌发了研究民国传奇式人物苏曼殊的兴趣,立志考证他的身世,搜集他的著作,准备为苏曼殊撰写年谱,编辑一部全集。苏曼殊虽是柳亚子的朋友,但柳亚子所藏的苏氏作品以及有关资料不多,“对于他的家世与生平一无所知”,因此研究工作步履维艰,困难重重。柳亚子闻讯后,全力支持儿子的研究工作,大热天,他在保存书籍和杂志的房间里跑进跑出,汗雨如注地为儿子查阅资料, 而且主动承担了费时又费力的整个《苏曼殊全集》的编订和抄写工作。柳氏父子的这次合作,是他们人生中愉快而有意义的事情。父亲努力工作,锲而不舍的精神,成为儿子前进道路上的巨大动力。
俗话说:“虎子出将门,华盖出名儒。”可又有谁知道,为了培养虎子成材,身为名流的父辈,付出了多少心血,洒下了多少汗水?!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原载《中国名人教子的故事》一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