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无数岁月在时光的流转中悄然逝去,然而,有些日子或月份却因其特殊意义而熠熠生辉。
今年5月,就是这样一个月份,国防科技大学领导调研后研究决定将罗荣桓纪念馆确定为“国防科技大学忠诚教育基地”并正式挂牌。这一决策,宛如一座桥梁,将新时代的科技强军梦想与深厚的革命传统血脉紧密相连。
5月初以来,校长黎湘、政委陈国强,副政委张战等分别率领全校机关干部,校、院两级政工干部,研学团队专程来到罗荣桓纪念馆,开展忠诚主题教育活动。干部们聆听讲解,重温历史,感悟“国有疑难可问谁”的时代叩问。
5月17日,我所上的科大全军大校高科技培训班6名大校学员,有幸成为“忠诚教育基地”挂牌后的首批研学学员。于我而言,这已是第三次踏上这片充满精神力量的圣地。
每一次站在衡东县荣桓镇南湾村那古朴的青石板古街上,罗荣桓故居那飞檐挑角的独特建筑,在暮色的笼罩下,勾勒出一幅历史的绝美轮廓。这座融合了湘南建筑智慧与红色基因的宅院,宛如一座历史的宝库,承载着一位共和国元帅坚定的信仰密码,也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代代传承。
当我们步入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那些泛黄的照片、磨损的皮靴、斑驳的家书。它们仿佛是历史的使者,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一个关于信仰、忠诚与优良作风的动人故事。衡东口音的副馆长刘思进曾在此地大声提醒大家:“各位同志,莫以为这些文物是死物!”它们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体温与精神,穿越了漫长的时空,依旧鲜活如初,仿佛在向人们倾诉着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
一、星火燎原:从湘南学子到政工巨匠
踏入罗帅纪念馆,作为一名政工干部,同时也是衡阳同乡,我的内心涌起了别样的震撼与感动。馆内的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生动照片,宛如一部鲜活的历史画卷,生动地诉说着罗帅坚定的信仰和卓越的政工智慧。
1902年,罗荣桓诞生在湘南的一个大户人家。故居中那“四水归堂”的独特建筑格局,既蕴含着传统风水理念的深邃智慧,又隐喻着他将毕生心力毫无保留地浇灌于革命事业的家国情怀。1927年,秋收起义的枪声如同一声嘹亮的号角,唤醒了这个本可安享乡绅生活的青年。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革命征途,投身到为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中。
在井冈山的艰苦岁月里,他为贯彻落实毛泽东思想中“把支部建在连上”倾注大量心血,将党的根系深扎于基层部队,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坚实基础。长征途中,他不顾自身安危,背着伤员穿越广袤的水草地,一句“草窝让病号”的朴实话语,深刻诠释了政治工作的真谛,充分展现出一位政工干部的担当与无私奉献精神。
在纪念馆的山东战场沙盘前,衡东口音的刘思进副馆长激情四溢地演绎着罗帅的“翻边战术”:“这就像把棋子下到敌人后院——‘兵’‘卒’越过楚河汉界,直插‘将’‘帅’腹地!”他生动形象的解读,让抽象的战术智慧变得触手可及。在抗日战争期间,罗荣桓元帅在山东地区施行了极具创意的“翻边战术”,成为八路军应对日军“大扫荡”和“铁壁合围”的重要战略利器。其精髓在于“敌进我进”——当日军对根据地发动疯狂扫荡时,八路军主力会突然从敌人的包围圈中突围出来,直插敌占区的腹地。
展柜中1942年的《战士生活调查表》,详细记录着战士鞋码、家乡口味甚至思乡表现。
刘副馆长指着“爱吃煎饼”的备注,感慨地说:“罗帅要求炊事班备石磨,让山东籍战士吃上家乡味。‘暖胃’就是‘暖心’,这是最朴素却又最真挚的带兵之道。”正如毛泽东所言:“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罗帅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政工智慧,在解放战争中锻造出了威名赫赫的四野铁军,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军政治工作的奠基者。
二、忠诚铸魂: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的精神坐标
在政治整训之年,踏入罗帅纪念馆,这不仅是一次涤荡心灵的精神洗礼,更是一次对忠诚的庄严宣誓,具有特别而深远的意义。罗帅以其一生坚守信仰、践行使命,将对党忠诚深深地镌在革命与建设的每一个足迹之中。
当我们凝视展柜里泛黄的手稿、斑驳的旧物,仿佛能触摸到他赤诚滚烫的初心。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不幸病逝。闻此噩耗,毛泽东十分悲痛,他高度评价罗帅的品格:“这个同志有一个优点,原则性强,对党忠诚。对党的团结起了很大作用。”
随后几天,毛泽东怀着沉痛的心情创作了《七律·吊罗荣桓同志》,通篇充满了对罗荣桓“忠诚”品质的赞誉。
罗荣桓用他光辉的一生诠释了对党忠诚老实的深刻内涵。
他在革命低潮时显忠诚。1927年至1934年的7年间,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腥风血雨中,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三湾改编后,他坚定地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在艰苦的环境中甘于奉献;宁都会议后,他因支持毛泽东而被撤职,但他不计名利,依然勤恳工作;调任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时,面对曾是自己部下的军团长、政委,他坦然以对。
他在力挽狂澜时显忠诚。1939年至1948年的9年间,他在山东抱病指挥2400多个日夜,坚决执行中央方针,使山东成为关键抗日力量。毛泽东评价说“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1948年,在“辽沈战役”面对中央军委关于“打锦州”的严令,他排除万难、以‘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果断处置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完全落地和战略决战的胜利。
他在功成不居时显忠诚。1955年授衔时,他一再推辞,谦逊地认为自己“只是做政治工作的,没有什么战功”。毛泽东力排众议,强调他“原则性强,表里如一,对党忠诚,对党的团结起了很大的作用”,并曾用十句话高度概括其品格: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
临终前,他断断续续却又无比坚定地说出誓言:“我革命这么多年,选定一条,就是要跟着毛主席走。”
当国防科技大学将“忠诚教育基地”匾牌郑重悬挂于纪念馆时,新时代军人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的温度,更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契约。
在铜像广场回望,八米一高的基座不仅是建军节的象征,刘副馆长更深刻地点出其深意:“象征政工干部的标准——要如望远镜既要站得高看得远,又要如显微镜立足八小时外的战士生活。”暮色中,铜像折射的余晖洒在遗嘱展柜上,“不能搞特殊”的投影与“国有疑难可问谁”的诗句交相辉映,构成了跨越时空的忠诚对话。
纪念馆展柜里并排摆放的两双旧皮鞋,1955年授勋将校靴与日常三接头皮鞋,经子女缝补传承十余年,无声地诉说着元帅“不搞特殊化”的清廉本色。这种忠诚浸润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他拒绝组织安排的专场电影,退还总后勤部送来的靠背椅,临终前还叮嘱家人“搬到普通房子”。毛泽东《七律·吊罗荣桓》中“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的慨叹,正是对这位“忠诚楷模”的最高褒奖。
在《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诗碑前,刘副馆长曾用浓重衡东腔深情吟诵“国有疑难可问谁”,他解释道:“毛主席这个‘问’字,问的是罗帅开创的群众工作法……当年罗帅在山东,就是这么培养本地干部当‘翻译’,把党的政策讲成老乡听得懂的土话。”这揭示出方言是践行忠诚于人民的密码,让我们看到罗荣桓元帅深入群众、为人民服务的深厚情怀。
三、作风如炬: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种
罗荣桓品格高尚,他一生恪守人民公仆的职责与操守,是一名共产党人、革命军人优良作风的生动写照。
他清廉自律,公私分明。战争年代,他与战士同甘共苦,吃硝盐、穿补衣、背伤员。1946年在苏联就医期间,他将组织给予的生活医疗费部分捐助给留苏同志,回国后余款全数上交。1947年,他拒绝组织安排的宽敞庭院,要求挪作公用。当发现家中多出总后勤部赠送的四张靠背椅时,他坚决要求退还或按价付款。病重时,他尽量不麻烦医务人员,展现出一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他心系群众,鱼水情深。他始终视自己为人民的一员。儿子罗东进幼时托付老乡寄养,5岁才接回。当罗东进戴缴获日军防毒面具炫耀时,遭到他的严厉批评。他强调不忘老乡养育之恩,“是老乡们用高粱煎饼将他养大……”,此事让罗东进终生铭记“永远爱护人民、不忘本分”。新中国成立后,他热情接待每一位来访者,他还叮嘱传达室及时接待。他对身边工作人员如同家人,尊重理解,从不训斥,彰显了他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
他严格家教,精神传承。他留给子女的是宝贵的精神而非物质遗产。他告诫子女“不可忘本,不可成为依赖父辈的八旗子弟,应自力更生”。大女儿罗玉英欲进京“享福”,收到父亲的回信:“你爸爸廿余年来,是在为人民服务,已成终身职业,而不会如你所想的,是在做官”,她由此心灵触动,选择到基层农场锻炼。对考入哈军工的儿子罗东进,他嘱咐道:“希望你在学校……为国防建设和人民利益贡献力量,而非追求官职与威望……绝不能成为依赖父辈的八旗子弟……”。临终遗嘱:“我无遗产留给你们,唯有党的事业是你们应继承的。希望你们坚信共产主义,永远为革命事业而奋斗。”子女们均践行家训,在各自领域贡献突出,让罗荣桓的精神在家族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罗氏家规”展区,《示儿书》与《住房分配通知》无声诉说着家风。刘副馆长讲述了更深层的故事:罗帅临终嘱托林月琴“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搞特殊”,并嘱咐子女坚信共产主义。在“异公享祠”,刘副馆长讲述了林月琴在特殊年代守护故居手稿的往事,“她像保护火种般守护这些,总说‘要让元帅看见新时代的光’”,从这些点滴的细节中彰显了共产党人“舍小家为大家”境界的精神火种代代相传,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
四、信仰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转译
罗荣桓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生动课堂。
在数字化展陈区,“草窝让病号”的场景复原令人动容。1935年长征途中,战士们为病重的罗荣桓搭建草窝,却被他坚决让给伤员。这种“吃苦在前”的精神,在新时代衍生出新的内涵:当衡东籍战士陈博在南海维权中荣立一等功,当入伍新兵在元帅铜像前庄严敬礼,罗荣桓精神已化作强军路上的精神路标,指引着新时代军人不断前进。
国防科技大学将这里确立为“忠诚教育基地”,正是对这份精神财富的深刻认同与主动传承。大学领导结合学校使命与罗帅精神,强调在科技强军的新征程上,更要筑牢忠诚之魂,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这种高规格、深层次的互动,将罗荣桓精神的火种,精准地播撒在培养未来科技将星的心田,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汲取罗荣桓元帅的精神力量,为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纪念馆内那幅“一刀剪万里长江”的剪纸作品,恰似红色基因的隐喻——老一辈革命家用生命剪裁出新中国轮廓,而今人正以创新针法续写华章。它象征着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返程途经罗帅少年习武的晒谷场,如今已建为国防教育广场。村民细心地擦拭着“十大元帅故里”指示牌,这个保持着青石板老街肌理的村落,正生长出新时代的精神脉络。雨后天晴,铜像手持的望远镜无意间对准初升的太阳,宛如历史给予的启示:政治工作的望远镜,永远需要校准时代阳光的坐标。离开时,八一林的将星松沙沙作响,仿佛千万政工干部在传抄永恒的兵法典籍,那是罗荣桓元帅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光芒。
步出纪念馆,南湾村的晚风轻轻拂过“异公享祠”的匾额。这座湘南古建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标本,更是共产党人精神原乡的象征。罗荣桓用61载人生证明:真正的丰碑不在琉璃瓦的华美,而在信仰的坚定和忠诚的纯粹;不朽的传承不在青铜的坚硬,而在家风的绵长。当国防科技大学的匾牌与元帅铜像遥相辉映,我们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响——那是一个政工元帅与未来科技战将的隔空对话,更是一个古老民族精神基因面向未来的永恒传承,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吴旭;来源:美篇)